动物尸体剖检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剖检时,必须对病尸的病理变化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为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一)进行剖检前,剖检者必须先仔细阅读送检单,了解死畜生前的病史,包括临床各种化验、检查、诊断和死因;此外,还应注意到治疗后病程演变经过情况,以及临床工作人员对本例病理解剖所需解答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剖检器械及药品
剖检常用的器械有:刀(剥皮刀,解剖刀,外科手术刀),剪(外科剪,肠剪,骨剪),镊子,骨锯,斧子,磨刀棒或磨石等。一般情况下,有一把刀、一把剪子和一把镊子即可工作。
剖检最常用的药品有:消毒药(来苏儿、新洁尔灭)、固定液(福尔马林、酒精)和贮存病理组织的容器等。
为了保证剖检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尸体剖检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但有时因剖检的目的和具体条件不同,也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猪为例,通常采用的剖检顺序为:外部检查→剥皮和皮下检查→内部检查→腹腔脏器的取出和检查→盆腔脏器的取出和检查→胸腔脏器的取出和检查→颅腔检查和脑的取出和检查→口腔和颈部器官的取出和检查→鼻腔的剖开和检查→脊椎管的剖开和检查→肌肉和关节的检查→骨和骨髓的检查。
通过体表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为剖检的方向给予启示,还可以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痘等)。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剖检猪时采用背卧位,为了稳定猪体,可切断四肢内侧肌肉体表的联系,使四肢平摊而固定,也可用物体垫在猪两侧肩部和腰荐部。
在剥皮过程中进行,要注意检查皮下有无出血、水肿、脱水、炎症和脓肿,并观察皮下脂肪组织的多少、颜色、性状及病理变化性质等。要特别注意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的变化,注意检查其大小、颜色、硬度,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切面的变化。小猪还要检查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有无串珠状肿大。
(1)腹腔的剖开:从剑状软骨后方沿白线由前向后,直至耻骨联合作第一切线。然后再从剑状软骨沿左右两侧肋骨后缘至腰椎横突作第二、三切线,使腹壁切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楔形,将其向两侧翻开,即可露出腹腔。
(2)腹腔的检查:应在腹腔剖开后立即进行。主要包括:
(3)腹腔脏器的取出:
在未采出骨盆腔脏器前,先检查各器官的位置和概貌。可在保持各器官的生理联系下,一同采出。
用刀切离直肠与骨盆腔上壁的结缔组织。母畜还要切离子宫和卵巢,再由骨盆腔下壁切离膀胱和阴道,在肛门、阴门作圆形切离,即可取出骨盆腔脏器。
(1)胸腔的打开
先检查胸腔是否为负压,然后从两侧最后肋骨的最高点至第一肋骨的中央部作第二锯线,锯开胸腔。用刀切断横膈附着部、心包、纵膈与胸骨间的联系,除去锯下的胸壁.即露出胸腔。
另一种剖开胸腔的方法,是用刀切断两侧肋骨与肋软骨的连接,去掉胸骨,逐一切断肋间肌肉,分别将肋骨向背侧扭转,扮开肋骨小头与周围关节的联系,露出胸腔。
(2)胸腔器官的采出和检查
胸腔的检查主要包括:观察胸膜腔有无液体、液体数量、透明度、色泽、性质、浓度和气味。注意浆膜是否光滑,有无黏连等病变。
肺脏的检查:首先注意其大小、色泽、重量、质度、弹性、有无病灶及表面附着物等。然后用剪刀将支气管切开,注意检查支气管黏膜的色泽、表面附着物的数量、黏稠度。最后,将整个肺脏纵横切割数刀,观察切面有无病变,切面流出物的数量、色泽变化等。
心脏的检查:心脏切开的方法是沿左纵沟左侧的切口,切至肺动脉起始部;沿左纵沟右侧的切口,切至主动脉起始部;然后将心脏翻转过来,沿右纵口左右两侧作平行切口,切至心尖部与左侧心切口相连;切口再通过房室口切至左心房及右心房。经过上述切线,心脏全部剖开。
检查心脏时,注意检查心腔内血液的含量及性状。检查心内膜的色泽、光滑度、有无出血,各个瓣膜、腱索是否肥厚,有无血栓形成和组织增生或缺损等病变。对心肌的检查,注意各部心肌的厚度、色泽、质度、有无出血、瘢痕、变性和坏死等。
(1)颅腔的剖开
清除头部的皮肤和肌肉,先在两侧眶上突连线处作一横锯线,再从此锯线两端经两侧额骨、顶骨侧面至枕骨外缘作二条纵锯线,再从枕骨大孔两侧作一“V”形锯线与二纵锯线相连。沿锯线撬开头顶骨,露出颅腔。颅顶骨除去后,观察骨片的厚度和其内面的形态。
检查硬脑膜,沿锯线剪开硬脑膜,检查硬脑膜、蜘蛛膜及脑脊液的数量和性状状。然后用剪刀或外科刀将颅腔内的神经、血管切断。小心将大脑、小脑和脑干一并取出,后取出垂体。
(2)脑的检查
先观察脑膜的性状,正常脑膜透明、平滑、湿润、有光泽。在病理情况下,可以出现充血、出血和浑浊等病理变化。然后检查脑回和脑沟的状态,如有脑水肿、积水、肿瘤、脑充血等变化时,脑沟内有渗出物蓄积,脑沟变浅,脑回变平。并用手触检各部分脑实质的质度,脑实质变软是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表现,脑实质变硬是慢性脑炎时神经胶质增多或脑实质萎缩的结果。
脑的内部检查时,先用脑刀伸人纵沟中,自前而后,由上而下,一刀经过胼胝体、穹隆、松果体、四叠体、小脑蚓突、延脑,将脑切成两半。检查脉络丛,第三脑室、导水管和第四脑室的状态。再横切脑组织,切线相距2~3厘米,检查脑白质和灰质的色泽和质度,有无出血、坏死、包囊、脓肿、肿瘤等病变。脑垂体的检查,先检查其重量、大小,然后沿中线纵切,观察切面的色泽、质度、光泽和湿润度等。由于脑组织极易损坏,一般先固定后,再切开检查。脑的病变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
采出前先检查颈部动脉、静脉、甲状腺、唾液腺及其导管,颌下和颈部淋巴结有无病变。采出时先在第一臼齿前下方锯断下颌支,再将刀插人口腔,由口角向耳根,沿上下臼齿间切断颊部肌肉。将刀尖伸入颌间,切断下颌支内面的肌肉和后缘的腮腺等。最后切断冠状突周围的肌肉与下颌关节的囊状韧带。握住下颌骨断端用力向后上方提举,下颌骨即可分离取出,口腔露出。此时以左手牵引舌头,切断与其联系的软组织、舌骨支,检查喉囊。然后分离咽和喉头、气管、食道周围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即可将口腔和颈部的器官一并采出。
对仰卧的尸体,口腔器官的采出也可由两下颌支内侧切断肌肉,将舌从下颌间隙拉出,再分离其周围的联系,切断舌骨支,即可将口腔器官整个分离。然后按上法分离颈部器官。
舌黏膜的检查,按需要纵切或横切舌肌,检查其结构。如发现舌的侧缘有创伤或瘢痕时,应注意对同侧臼齿进行检查。
咽喉部分的黏膜和扁桃体的检查时,注意有无炎症、坏死或化脓。剪开食道,检查食道黏膜的状态,食道壁的厚度,有无局部扩张和狭窄,食道周围有无肿瘤、脓肿等病变。剪开喉头和气管,检查喉头软骨、肌肉和声门等有无异常,器官黏膜面有无病变或www.med126.com病理性附着物。
将头骨于距正中线0.5厘米处纵行锯开,把头骨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带有鼻中隔。用刀将鼻中隔沿其附着部切断取下。检查鼻中隔和鼻道黏膜的色泽、外形、有无出血、结节、糜烂、溃疡、穿孔、炎性渗出物等,必要时可在额骨部作横行锯线,以便检查颌窦和鼻甲窦。
先切除脊柱背侧棘突与椎弓上的软组织,然后用锯在棘突两边将椎弓锯开,用凿子掀起已分离的椎弓部,即露出脊髓硬膜。再切断与脊髓相联系的神经,取出脊髓。脊髓的检查要注意软脊膜的状态,脊髓液的性状,脊髓的外形、色泽、质度,并将脊髓作多段横切检查切面上灰质、白质和中央管有无病变。
肌肉的检查通常只是对肉眼上有明显变化的部分进行,注意其色泽、硬度、有无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炎症等病变。对某些以肌肉变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如白肌病、、气肿疽、恶性水肿等,检查肌肉就十分重要。
关节的检查通常只对有关节炎的关节进行,可以切开关节囊,检查关节液的含量、性质和关节软骨表面的状态。
骨的检查主要对骨组织发生疾病的病例进行,如局部骨组织的炎症、坏死、骨折、骨软症和佝偻病的病畜,放线菌病的受侵骨组织等,先进行肉眼观察,验其硬度,检查其断面的形象。
骨髓的检查,对与造血系统有关的各种疾病极为重要。捡查时可将长骨沿纵轴锯开,注意骨干和骨端的状态,红骨髓、黄骨髓的性质、分布等。或者在股骨中央部作相距2cm的横行锯线,待深达骨直径的2/3时,用骨凿除去锯线内的骨质,露出骨髓,挖取骨髓作触片或固定后作切片检查。
小猪的剖检,可自下颌沿颈部、腹部正中线至肛门切开,暴露胸腹腔,切开耻骨联合露出骨盆腔。然后将口腔、颈部、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器官一起取出。
1.时间:病理解剖时间应在动物死亡后尽快进行,以免因死后组织自溶而影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特别是在夏天,因外界气温高,尸体极易腐败,使尸体剖检无法进行;同时,由于腐败分解,大量细菌繁殖,结果使病原检查也失去意义。
2.地点:剖检最好在设有解剖台的解剖室内进行。如条件不具备,可选择距房舍、畜群、道路和水源较远、地势高而干燥的地方剖检。剖检前先挖2米左右的深坑,坑内撒一些石灰,坑旁铺上旧席子或旧报纸,将尸体放在上面进行剖检。小动物可在大小适宜的搪瓷盘内剖检。
搬运病死动物尸体时,要以浸透消毒液的棉花堵塞尸体的天然孔,并用消毒液喷湿体表各部,以防病原扩散。运送尸体的车辆和绳索等,用后要严格消毒。尸体剖检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清洗尸体体表,防止体表病变被污泥等覆盖和剖检时体表尘土、羽毛扬起。特别对死于传染病尸体时,要慎重,严防病原扩散、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
剖检完毕,应立即将尸体、垫料和被污染的土层一起投入坑内,撒上生石灰或喷洒消毒液后,用土掩埋。有条件的可进行焚烧。
剖检时应穿好工作服、胶靴,围上围裙,戴好口罩、工作帽,戴好乳胶手套,外加薄绵纱手套。剖检操作时要稳妥,万一不慎割破皮肤,应立即停止剖检,以碘酒抹伤口,换人。剖检完毕后,将用具、衣物清洗干净、消毒,一次性物品消毒后深埋或焚烧。
尸体剖检记录是尸体剖检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综合分析病症、研究疾病的原始资料之一。因此,尸体剖检记录应力求完整、详细、客观。尸体剖检记录最好在尸体剖检过程中进行,一般由术者口述,专人记录。条件不允许时,应在剖检完毕后立即补记。尸体剖检记录时应坚持以下三原则:
尸检记录可用预先印好的表格(附后),临用时填写,也可用空白纸直接记录。
尸体剖检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概述 记载动物主人,动物的性别、年龄,临床病症摘要及临床诊断,死亡时间,剖检时间,剖检人等。
临床摘要及临床诊断的内容,包括简要病史、发病经过、主要症状、临床诊断、治疗经过、有关流行病学材料及有关实验室检验的各项结果等。
2.剖检所见 以病理剖检记录为依据,按动物所呈现的病理变化主次顺序进行详细客观的记载。此项内容包括肉眼检查、组织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等。
3.病理解剖学诊断 根据所见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理变化的主次,用病理学术语对病变作出诊断。
4.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临床诊断资料,找出病变之间的内在关系,病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作出结论性判断。阐明动物发病和致死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剖检号 | |||||||||||
畜主 | 畜种 | 性别 | 年龄 | 特征 | |||||||
临床摘要及临床诊断 | |||||||||||
死亡日期 | 年 月 日 | ||||||||||
剖检地点 | 剖检时间 | 年 月 日 | |||||||||
剖检所见 | |||||||||||
病理解剖学诊断 | |||||||||||
最后诊断 | |||||||||||
剖检者 | |||||||||||
年 月 日 时 |
动物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酸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和腐败,称为尸体变化。正确辩认尸体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避免造成误判。
动物死亡后,由于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停止,产热过程休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尸温检查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但要注意,患破伤风的动物,由于死前全身肌肉的痉挛,产热过多,可能在死后的一个短时间内,不但不低,反而增高。
家畜在死亡后,肢体的肌肉收缩变硬,关节固定,整个尸体发生僵硬,称为尸僵。
尸僵一般在死后3~6小时发生,10~20小时最明显,24—48小时开始缓解。根据尸僵的发生和缓解情况,大致可以判定家畜死亡的时间。尸僵通常是从头部开始,而后向颈部、前肢、躯干和后肢发展,检查尸僵是否发生,可按下颌骨的可动性和四肢能否屈伸来判定。解僵时,尸体按原来尸僵发生的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
心肌的尸僵在死后半小时左右即可发生。肌肉发达的动物尸僵较明显。死于破伤风的动物,尸僵发生快而明显;死于败血症的动物,尸僵不显著或不出现;心肌变性或心力衰竭的心肌,则尸僵可不出现或不完全。
家畜死亡后,全身肌肉僵直收缩,心脏和血管也发生收缩,将心脏和动脉系统内的血液驱人到静脉系统中,并由于重力的关系,血管内的血液逐渐向尸体下垂部位发生沉降,一般反映在皮肤和内脏器官(如肺、肾等)的下部,呈青紫色的淤血区,称为坠积性淤血。尸体倒卧侧皮肤的坠积性淤血现象,称为尸斑(约死后2~4小时出现)。
初期,用指压该部位可使红色消退,并且这种暗红色的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动而改变。后期,由于发生溶血使该部位组织染成污红色(死后24小时左右出现),此时指压或改变尸体位置时也不会消失。家畜的皮肤厚,并有色素和覆盖被毛,尸斑不易察见。只有在剥皮后,可见卧侧的皮肤内面呈暗红色,皮下血管扩张。
要注意不要把这种病变与生前的充血、淤血相混淆。在采取病料时,如无特异性病变或特殊需要,最好不取这些部位的组织。
尸斑的强度可以反映出尸体内血液量的多少,其颜色通常是暗紫红色,时间愈长染色愈深。冷藏在冰箱内的尸斑呈绛红色,系低温下消耗氧少,血液内还留存较多氧合血红蛋白的结果。在某些中毒病例,尸斑的颜色可以作为推测死因的参考,如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时尸体呈樱红色;而亚硝酸盐中毒时为灰褐色;硝基苯中毒时为蓝绿色。
尸体自溶是指体内组织受到酶(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过程,表现最明显的是胃和胰腺。当外界气温高、死亡时间较久剖检时,常见的胃肠道黏膜脱落(尤其是兔),就是一种自溶现象。
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参与腐败过程的细菌主要是厌氧菌,它们主要来自消化道,但也有从体外进入的。尸体腐败可表现为腹围膨大、尸绿、尸臭、内脏器官腐败等。显。
主要出现在胆囊附近的浆膜,呈淡黄色或淡绿色,为胆汁外渗的结果。
动物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死亡快时,血凝块呈一致的暗紫红色。死亡较慢时,血凝块往往分为两层,上层呈黄色鸡油样,是血浆层,下层是暗红色红细胞层(鸡脂样凝血块)。死于败血症或窒息、缺氧的动物,血液凝固不良或不凝固。剖检时,要注意血凝块与生前形成的血栓相区别。
沉积在静脉内的血液,红细胞很快发生崩解,血红蛋白溶解在血浆内,并透过血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因此心内膜和血管内膜以及周围组织(例如胸膜、心包膜、腹膜)均被血红蛋白染成弥漫性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血红蛋白浸润。这种变化在某些中毒、败血病和其它一些血液凝固不全而溶血又出现较早的尸体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