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rolapse of anterior vaginal wall |
拚音 | YINDAOQIANBITUOCHUI |
别名 | 中医:阴挺,阴挺下脱,阴菌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妇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阴道前壁脱垂主要由于耻骨宫颈筋膜及膀胱宫颈韧带过度伸张或撕裂所致。根据脱垂的部位不同,分尿道膨出与膀胱膨出。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正常时阴道前壁及膀胱主要靠耻骨膀胱宫颈韧带(筋膜),阴道周围的粘膜以及围绕宫颈与主韧带相汇合的筋膜支托。在分娩过程中,当胎头通过阴道时,耻骨膀胱宫颈韧带与肛提肌的耻尾肌纤维均易被过度伸张,甚至撕裂。特别在第二产程,子宫颈口开全,膀胱充盈胀满,分娩或辅以的助产手术均可以损伤膀胱底部的支持组织,使之失去支持力量,膀胱逐渐由扩大的膀胱宫颈间隙向明道前壁脱出。如果耻骨宫颈筋膜前部(支持尿道部分)亦受损害,则发生尿道膨出。尿道膨出往往伴有阴道前壁脱垂及膀胱脱垂,但阴道前壁脱垂不一定伴有尿道膨出。 |
中医病因 | 本病的发生多因分娩时产程过长,或临产用力过猛,或产后失于调养,过早从事强体力劳动及房室不节等耗气伤肾,导致中气虚弱,肾脏亏损,因虚致陷,因陷致脱,故出现阴道前壁脱垂,甚则子宫亦滑脱不收。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总属虚证,多由素体脾气虚弱,肾气不充,又遇劳力过度,便秘强下,产中用力等诱因而致。虽有气虚、肾虚之别,但亦可同时出现,临证须明辨。 1.脾虚气弱 主证:阴道前壁脱垂,劳则坠出更甚,小腹下坠,四肢无力,神疲气馁,面色少华,或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 分析:脾虚中气不足,提摄无力,故阴道前壁脱垂,小腹下坠;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振故四肢无力,神疲气馁,面色少华;气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脾虚湿胜,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清稀;舌淡苔薄,脉虚细为气虚之征。 2. 肾气不足 主证:阴道前壁脱垂,久而不复,小腹下坠,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或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分析:胞脉系于肾,肾虚不能系胞则阴道前壁脱垂,小腹下坠;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腿软;肾虚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教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均为肾虚所致。 |
西医诊断标准 |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根据症状和体征:轻者无症状,重者有下坠感,腰酸,自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妇科检查时阴道前壁呈不同程度的球形腾出,触之柔软,平卧时缩小,迸气时增大。 2.临床上将阴道前壁脱垂分为三度:轻度:阴道前壁已达处女膜缘;尚未膨出于阴道外。中度:部分阴道前壁已膨出于阴道外。重度:阴道前壁已全部膨出于阴道外。(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25.)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症状:经产妇多见,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感下坠,腰酸,久立后加重。自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向下用力或积尿时肿物增大,卧床休息反排尿后缩小或消失,常误认为是子宫脱垂,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并常有残余尿,多并发尿路感染。如果有尿道膨出,可出现张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前毫无尿意,失禁时不能控制。 2.体征:阴道口松弛常伴有陈旧性会阴裂伤,阴道前壁呈不同程度的球形膨出,触之柔软,平卧时可缩小,进气时增大或下移;尿道膨出时尿道横沟消失;膀脱膨出时,球形膨出有尿时较大,排尿后缩小,可见阴道横沟凹陷,触诊时可抱及阴道壁与膀胱壁间空隙。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1.金属导尿管检查: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将尿管转向后方,可在膨大囊内触及尿管。 2.膀胱尿道造影检查:用导尿管将尿液排空后,注入12.5%碘化钠液150ml,取出尿管之前再注入40%碘化油15ml,使膀胱及尿道外沿清楚,并在尿道口外放一薄层浸透碘油的纱布,然后在患者静止、用力反排尿时分别取侧位、前后位摄X钱片各一张。如果尿道膨出,后尿道膀胱角消失,尿道缩短,或膀胱颈向后下方移位,尿道明显缩短,尿道弯曲及倾斜度改变。如果膀胱膨出,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中肾管囊肿:本病检查时于前阴道壁有囊性、球形、边界清楚之肿块。有泌尿系症状,但无尿失禁。金属导尿管检查,手指在阴道前壁膨出部触不到金属导尿管。 2.阴道前壁肿瘤:肿瘤可使阴道前壁明显突出,很像阴道脱垂合并膀胱膨出。妇科检查时则可感到肿物为囊性或实性,有一定的紧张废,肿物边界清楚,不随腹压增加而增大,且不易还纳至阴道内。用金属导尿管插入膀胱内进行检查时,导尿管不能进入肿块内。 3.子宫脱垂:妇科检查于脱出物下端中央可见到子宫颈外口,探针能经此孔深入宫腔。而膀胱膨出可于突出物上方触及子宫颈、子宫位置正常。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轻者不需特殊治疗,可做提肛肌锻炼,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对恢复组织功能有一定作用。注意适当营养,避免站立过久及膀胱过于充盈。有症状者,应该施行阴道前壁修补术,将耻骨筋膜缩紧,甚至褶叠缝合,以加强其支持膀胱的力量。 |
中医治疗 | 本病仍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其治疗原则,内外合治,针药并举而治之。本病的治疗应以补中益气,开阳举陷为主,病程较长者或年老体弱者以补肾为主,或脾肾同补,且可内外合治,针药并举。 一、辨证选方 1.脾虚气弱 治法: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20g,陈皮10g,柴胡10g,升麻10g,当归15g,甘草10g。兼血虚者加熟地15g,鹿角胶10g;腰酸膝软者加川断15g,杜仲15g,寄生15g;带下量多、清稀者加金樱于 15g,芡实 10g,桑螵蛸 10g。 2.肾气不足 治法:补肾固脱。 方药:大补元煎加味。人参10g,当归15g,熟地15g,杜仲20g,山萸15g,枸杞15g,山药20g,炙甘草10g。畏寒波冷、便请者加炎附子10g,肉桂10g,牛膝15g;尿频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10g;若带下色黄有异味者加黄柏15g,泽泻15g,栀子15g。 二、专方验方 1.棉花根60g,升麻4.5g,柴胡7.5g,益母草9g,白术9g,甘草9g,糯米30g,红枣10个。水煎服,日服2次。 2.黄芪30g,续断12g,枳壳9g,水煎服,日服2次。 三、其它疗法 (一)外洗法 1.丹参15g,五倍子9g,诃子肉9g,布包水煎熏洗,日1次。 2.乌梅60g,五倍子10g,石榴皮10g,水煎外洗,1日2次。 (二)捏脊法 由长强穴起,沿脊柱正中捏至大椎穴,每次捏10回,1日1次,10次为1疗程。 |
中药 | 1.补中益气丸:本药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用干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每丸重9g,每次服1九,日服2次。 2.金匮肾气九:本药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者。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日服2次。 3.十全大补丸:本药具有补气养血之效,用于气血亏虚者。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日服2次。 |
针灸 | 1.体针:气虚者取百会、气海、关元、维胞、足三里,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后施灸,每日1次。肾虚者取关元、大赫、照海、维胞,施补法,针后施灸。 2.头针:取穴:双侧足运感区,生殖区。操作:采用头针常规针法,快速捻转,至局部胀热为佳,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本病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如《脉经·卷九》曰:“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诸病源候论》亦曰:“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明确指出了阴挺的发病原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脱论治》指出:“妇人……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与现代医学的阴道壁脱出及子宫脱垂的症状基本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