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dermatosis |
拚音 | GONGYEZHIYEXINGPIFU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工业职业性皮肤病(industrial occupational der-matosis)系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各种生产性。有害因子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而引起的损害。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发病原因很多,有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和机械性因素等。此外,气候、劳动条件、防护措施、个人皮肤健康状况和清洁卫生习惯等对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1)皮炎、湿疹: 常见的致病物质:①属于原发性刺激的有:硝酸、硫酸、盐酸、氢氟酸、石炭酸、乳酸等,以及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苯胺类和乙醇胺类、石油、焦油溶液,以及某些农药等。②属于变应性作用的有:苯胺、对苯二胺、二硝基氯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重铬酸钾、生漆,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氯丙嗪、磺胺等。③属于光感性物质的有沥青(主要是煤焦沥青)、叮啶、氯丙嗪及其某些中间产物。 (2)痤疮样损害(油疹): 常见的致病物质有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物,如柴油、机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以及氯与其衍生物。 (3)化学灼伤与溃疡: 常见的致病物质有硝酸、硫酸、盐酸、乳酸、铬酸、氢氟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物质。此外,如氟化铍、三氧化二砷等的接触亦可引起顽固性皮肤溃疡。 (4)皮肤色素变化:引起黑变病的物质有:煤焦油、沥青及多种焦油和石油的分馏产物,某些染料、橡胶业中的某些防老剂、促进剂,以及2-氯吩噻嗪等。 (5)手部角化过度及皲裂:常见致病因素是长期反覆的机械性刺激,故多见于从事徒手作业为主的工人。皲裂也可因长期接触粉尘、碱性物质和有机溶剂使皮肤脱水、脱脂而造成。 (6)皮肤疣状损害及肿瘤:石棉纤维刺入皮肤可引起疣状增生,与石油、焦油及其分馏产物和沥青等长期接触,可在局部皮肤产生扁平疣样损害。长期接触放射线、砷及其衍生物亦能引起皮肤角化性损害。长期接触铍或矽可引起炎性肉芽肿损害。此外,砷剂、放射线、沥青、石油、焦油及某些分馏产物能引起皮肤上皮癌。 (7)皮肤瘙痒症:接触玻璃纤维、石棉、棉絮、铜屑以及许多化学物的粉尘或气态挥发物,均可招致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8)其他:经常在潮湿环境中作业者如缫丝工、洗瓶工、屠宰工常可发生手部皮肤的浸渍和擦烂;此外,煤矿工人中的球菌性皮肤病;屠宰业、鱼肉及皮毛加工业中的甲沟炎、类丹毒及炭疽;印染、缫丝业中的手、足癣及畜牧场中的挤奶员结节等均可被看作是与职业因素密切相关的皮肤病。 因某些职业性接触因素引起皮肤附属器异常亦非少见,如接触铊、硒、汞、砷、氯乙烯及氯丁二烯等可引起脱发;接触氟、含氯石灰(漂白粉)、有机溶剂等可引起甲变薄、发脆、甲分离、甲纵裂等;接触砷、汞、有机磷及含氯石灰可引起多汗等。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发病率颇高。据各国文献资料统计,工业职业性皮肤病约占整个工业职业病总数的55%-80%。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1)病史分析:详细了解发病与职业的关系,包括工作中接触的物质、操作方法、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同车间、同工种工人的发病情况;发病轻重与生产环境或接触物的关系等。 (2)发病部位:绝大多数职业性皮肤病都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此外,职业性皮肤病亦常见于身体与被致病物质污染衣服接触的部位(如股部伸侧)。 (3)皮疹形态:某些致病物质引起的皮肤病变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如硝基染料、生漆等引起的一般都是急性皮炎;各种重油类引起的油疹及铬酸引起的鸟眼形溃疡等。 (4)斑贴试验(简称斑试):是探索引发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的方法。操作方法当按常规进行,勿用原发性刺激物作斑试。宜选择前臂内侧或背部的正常皮肤处为斑试部位,在皮疹缓解或消退后进行。试验物质以在生产时接触的原物为最适合,有时实验室的纯品化学物,致敏力不及现场同类致敏物质强。若接触物是一混合物,一般应先用该混合物作斑试,得到阳性结果后,再分别对混合物中的包含物质进行斑试,以找出发病的主要有害物。某些化学物质需溶解于适当溶剂者,应以溶剂作对照试验。斑试物的浓度必须是对正常人皮肤不起反应者。在48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皮炎、湿疹:最常见。据上海部分单位调查统计,皮炎、湿疹占工业职业性皮肤病的75%-90%左右。其临床表现和一般非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或湿疹相同,极少数病例皮疹可延及全身。多见于夏秋两季,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其发病机制有原发性刺激和变应性反应两种。 但有些物质可以同时具有原发性刺激和变应性两种作用,亦有些物质在高浓度时为原发性刺激物,而在低浓度时则具有变应性作用。此外,还有些物质具有光感性,皮肤与之接触再曝光后,能引起光毒性或光敏性皮炎。 (2)痤疮样损害(油疹):常见症状类似寻常痤疮,但其黑头及黑头丘疹常有明显角化,扪之糙手。皮损发生在与致病物质直接接触或接触被致病物质沾污的衣裤部位。除面、颈部、上胸、上背外,两手背、指背及前臂伸面亦为好发部位。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工龄长者发病率高。 (3)化学灼伤与溃疡:常见。多因接触高浓度强烈腐蚀性化学物质所造成。按腐蚀性刺激物的强度、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久暂,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红斑、灼痛、大疱;重者可引起坏死、干燥焦痂、深浅不一的溃疡等。严重者甚至可引起肌肉骨骼坏死。酸类化学物常引起凝固性坏死;而碱类化学物引起的则为溶解性坏死。如鼻中隔穿孔是铬酸引起的职业病之一。 (4)皮肤色素变化:有色素沉着或黑变病及色素减退两种。黑变病多见于皮肤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的颞、颧、眼睑周围、鼻侧及耳前、颈部等处,亦见于前臂及腕部。色素增深呈片状或网状,呈灰褐、紫黑、棕黑色等。可伴有轻度鳞屑与毛细管扩张,位于前臂的损害多伴有毛孔扩大、色深及角化现象。色素减退常见于酸类及某些化学腐蚀剂引起皮肤灼伤后的疤痕处。某些化学物如氢醌、对苯二酚单苯醚等的接触亦可引起皮肤色素减退,表现似白癜风。 (5)手部角化过度及皲裂:常见。特别在冬季,皲裂在许多工厂中发病率极高。症状是手掌、手指掌面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增深,天寒时更见干燥、发硬,甚至开裂疼痛,这种现象亦见于指端及甲周。 (6)皮肤疣状损害及肿瘤:石棉纤维刺入皮肤可引起疣状增生,临床表现同寻常疣。与石油、焦油及其分馏产物和沥青等长期接触,可在局部皮肤产生扁平疣样损害。长期接触放射线、砷及其衍生物亦能引起皮肤角化性损害。长期接触铍或矽可引起炎性肉芽肿损害。此外,砷剂、放射线、沥青、石油、焦油及某些分馏产物能引起皮肤上皮癌。 (7)皮肤瘙痒症:在各种作业环境中相当常见。接触玻璃纤维、石棉、棉絮、铜屑以及许多化学物的粉尘或气态挥发物,均可招致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下班后经洒浴更衣后常可减轻或消失。 (8)其他:经常在潮湿环境中作业者如缫丝工、洗瓶工、屠宰工常可发生手部皮肤的浸渍和擦烂;此外,煤矿工人中的球菌性皮肤病;屠宰业、鱼肉及皮毛加工业中的甲沟炎、类丹毒及炭疽;印染、缫丝业中的手、足癣及畜牧场中的挤奶员结节等均可被看作是与职业因素密切相关的皮肤病。 因某些职业性接触因素引起皮肤附属器异常亦非少见,如接触铊、硒、汞、砷、氯乙烯及氯丁二烯等可引起脱发;接触氟、含氯石灰(漂白粉)、有机溶剂等可引起甲变薄、发脆、甲分离、甲纵裂等;接触砷、汞、有机磷及含氯石灰可引起多汗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职业性皮肤病的治疗同一般皮肤病,首先应寻找病因并尽量避免之,其次根据皮疹的不同类型及炎症程度,进行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努力做到生产设备的密闭化、管道化和操作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某些车间要有一定的通风、排气、吸尘设备。 根据不同工种,给工人配备适当的工作服、口罩、手套、头巾、围裙、高统靴等,对某些工种的工人,还可在工作前涂用合适的皮肤防护剂。加强安全生产的宣教工作,车间中要有一定的安全操作规程、清洁卫生制度、检修制度及监督检查制度。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