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neck fasciitis |
拚音 | XIANGBEIJIJINMOYAN |
别名 | 项背纤维织炎,肌肉风湿病,中医:痹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与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病,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引起项背肌筋膜炎的原因与轻微外伤、劳累、受凉等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女性。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乃久卧湿地,贪凉受冷或劳累后复感寒邪,使肌筋中经脉气血循行障碍。此外,邪毒感染,入侵经脉,致血凝气滞。从而出现项背僵痛,活动不利,遇寒则甚等表现。 |
病理 | 肌筋膜组织纤维化、瘢痕以及局限性小结节形成。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常有颈项部疼痛,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两肩胛之间放射。可为钝痛,也可为刺痛,晨起或气候变凉或受凉时疼痛加重,活动后或遇暖则疼痛减轻。项背部可有压痛点,颈后部有时可摸到皮下结节、索条肿块,并有触痛,项背部活动受限。 |
体检 | 项背部可有压痛点,颈后部有时可摸到皮下结节、索条肿块,并有触痛,项背部活动受限。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一、颈项部扭伤:有明确的颈项部外伤史,病程短。颈项部检查无结节,按摩治疗效果好。 二、前斜角肌综合征:多为女性,脉搏与上肢体位改变有关,有神经受损症状,甚至肌肉营养改变,但无结节。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非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维生素类药物,尤其是维生素C、B、E用之,其它如活血止痛、祛风湿药亦可服用或外用。必要时可局部封闭治疗。 (二)一般治疗:适当休息、调解体位及改变不良工作姿势。局部热敷理疗。避免受凉、感冒等。 (三)练功疗法:详见‘康复’栏。 二、手术治疗:本病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若存在有明显的皮下结节或条索状物者,可以手术摘除,但术后效果不一定满意。 |
中医治疗 | 内服药以祛风散寒,舒筋活血为主,拟用羌活胜湿汤、葛根汤等,或木瓜丸、小活络丹等。外可贴狗皮膏、伤湿止痛膏及外敷中药。手法可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疏通经脉、减轻疼痛。手法以按揉、提捏、GUN法为主。小针刀局限性切割松解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
中药 | |
针灸 | 可选用风池、肩井、肩髃、阿是穴等治疗。亦可在项背疼痛处拔火罐治疗。 |
推拿按摩 | 手法以按揉、搓擦、提捏、叩击、滚法和掌击法为主。每日1次,直至症状缓解。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背部肌力。练功疗法既可增强本病的疗效,又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