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桡尺骨双骨干骨折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桡尺骨双骨干骨折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radius and ulna
拚音 RAOCHIGUSHUANGGUGANGUZHE
别名 尺桡骨干双骨折,中医:手骨两胫俱断,前臂双骨折,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桡骨和尺骨骨干同时骨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桡骨干骨折多由直接暴力、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为重物砸伤,撞击伤和压轧伤。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扭转暴力系在遭受传达暴力的同时,前臂又受到一种扭转外力,使前臂极度旋前或旋后扭转,造成两骨的螺旋形骨折。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发生于青少年。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直接暴力,骨折多为横断、粉碎,骨折在一个平面。传达暴力所致者,其骨折线多不在一个平面且尺骨的骨折往往低于桡骨骨折线。且骨折多向掌侧成角。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前臂被旋转机器绞伤或旋转跌倒,使前臂极度旋前或旋后扭转逆成螺旋骨折,骨折线往往是由内上(尺骨内侧)而斜向外下(桡骨下侧)。完全骨折时由于暴力的作用,以及伸、屈、旋前、旋后肌的牵拉,两骨折可发生重叠、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受伤史。
2.前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
3.可扪及压痛点,动则疼痛加剧和骨擦感。
4.拍摄包括肘、腕的正侧位片。
5.注意肢体远端的疼、麻、发凉,无脉搏出现。以明确前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
西医诊断依据 诊断可根据受伤史,局部肿胀、畸形、功能障碍、骨擦音及X线摄片检查来明确。X线摄片应包括上下关节,以确定骨折类型并注意有无脱位及旋转畸形。
发病
病史 受伤史。
症状
体征 伤后大多患者均有疼痛,肿胀、前臂旋转功能丧失。个别有畸形,儿童青枝骨折则仅有成角畸形,成人则有旋转、短缩、成角畸形。个别病人骨折物刺戳皮肤致开放性骨折。局部有压痛、纵向叩击痛,有移位的完全骨折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出血多,肿胀甚者可出现疼、麻、凉、运动消失等肌间隙综合征表现。
体检 局部有压痛,纵向叩击痛,有移位的完全骨折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由于前臂骨折后组织出血较多,因而肿胀明显,要注意检查有无肌间隙综合征的表现:疼、麻、凉、运动消失。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拍片应注意拍摄包括肘、腕关节的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的同时有无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孟氏骨折:受伤史及临床症状均相同,仅是压痛的部位不一样,拍片即可明确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优: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解剖或近乎解剖复位。
良:前臂旋转受限在15°~30°以内,骨折面接触1/2以上,力线正常。
尚可:前臂旋转受限在30°~45°以内,骨折面接触接近1/3~1/2,力线好。
差:前臂旋转受限超过45°,复位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
预后
并发症 1.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在前臂发生率仅次于小腿,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原始创伤造成的肿胀,切开复位时止血不完善,未引流而将深筋膜缝合,使骨-筋膜室内压升高;外固定过紧,又未密切观察病人,固定后注意事项也未告知病人及家属等。肌肉和神经缺血的早期症状是肢端感觉迟钝、严重疼痛、手指僵硬,不敢活动,稍一拨动,疼痛难忍。桡动脉虽可能触及。但不应据此而忽略本症的发生。
2.感染。
3.不愈合。
4.畸形愈合。
5.交叉愈合:多因严重骨间膜损伤或粗暴手术操作,使两骨间血肿相通,日后血肿机化,骨化形成骨桥。
6.前臂旋转受限:由于肌肉或其他软组织挛缩和疤痕化所致。
西医治疗 桡尺两骨骨折后,在骨折远、近段之间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位四种畸形。治疗时需将桡尺两骨远、近段正确时位,四种畸形均得到矫正,恢复两骨的等长及固有生理弧度,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种骨折的复位很困难,复位后很容易变位。因此,对成人前臂双骨折多数人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多数病例仍可用"分骨"手法复位。复位时由掌背两侧夹挤"分骨",使上下两骨折段各自分开,悬张于两骨间的骨间膜在紧张的情况下,牵动桡尺骨骨间嵴相互对峙。远、近骨折端会自动地旋转到中立位。难以控制的旋转移位,就比较容易地得到矫正,在"分骨"力的作用下,桡、尺骨两骨远、近骨折段相互稳定,骨折折端间距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双骨折就能象单骨折一样同时对位,骨折复位成功后,利用前臂的这个解剖特点,以分骨垫和局部夹板外固定,将前臂固定在中立位,分骨垫承受夹板在布带捆紧后所形成的压力继续发挥分骨作用,防止远、近两骨折段再靠拢,也有效地控制了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活动。
1:手法复位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复位的方法包括:
①牵引。在前臂上1/3部骨折,稍旋后位;中及下1/3部骨折,前臂应中立位。平卧位对抗牵引矫正重叠畸形及成角畸形。
②分骨:是复位前臂骨折的重要手法。
③折顶手法:用于上1/3骨折,因肌肉丰富,骨间隙狭窄,上折段短,若折顶不成功,可以用分骨旋转复位法。
④提按手法:矫正骨折断端的残余侧向移位。桡、尺侧移位向中心挤按;掌、背侧移位向上托提下陷的骨折断端。
⑤摇摆手法:术者两拇、示指分别由掌、背侧紧紧捏住已复位的骨折部,嘱牵引远端的助手轻微摇摆骨折远段,而术者向掌、背侧及左、右侧旋转摇摆,使骨折断端紧密相接。
⑤按摩手法: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沿骨干纵轴顺肌腱方向按摩。
固定方法:将整个前臂用绷带松松缠绕数层;掌、背侧骨间隙放好分骨垫;按三点按压原理放好纸压垫;各纸压垫用胶布固定后,放置掌、背侧及桡、尺侧夹板;先捆中间,后捆两端的布带,摄片证明复位满意后,屈肘90°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挂胸前。复位固定后,应将注意事项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清楚。随时调节布带的松紧度,注意手的温度及颜色和感觉情况。对于儿童的桡、尺骨干双骨折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后,一定要注意防止产生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因小儿不易发现。
2.手法整复长臂石膏管型固定法:对儿童或成人轻度移位的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后屈肘90°,石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外用绷带缠绕固定。用手掌在患肢掌、背侧,桡尺骨之间对向轻柔挤压,将石膏塑成椭圆形状,然后拍正侧位X线片。若骨折对线良好,可将绷带解除,换用石膏绷带,换成长臂管形石膏,三角巾悬吊胸前。鼓励握拳活动。肿胀消退后及时更换。
3.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法:骨折闭合复位后,在X线透视及无菌技术操作下行桡、尺骨髓腔内穿针固定。尺骨可以从鹰嘴进针,桡骨从桡骨茎突进针。其优点是不切开骨折处,而达到内固定的目的。适用于一些不稳定性骨折,但内固定不够坚强,必须加用局部外固定。
4.切开复位内固定法:转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骨折,上肢多处骨折,桡尺骨干多段骨折,骨间膜破裂者,以及一些复位失败或难以固定的骨折,陈旧性重叠旋转畸形明显已有骨性愈合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骨端显露应简易直通,通过组织解剖间隙进入,不要切开或切断肌肉纤维。避免损伤神经肌肉。尺骨全长位于皮下,显露容易。桡骨上1/3骨折,最好采用桡骨背侧切口,由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进入。桡骨中、下1/3部骨折,用桡骨干掌侧显露法,自肱桡肌及桡侧腕屈肌之间进入。在显露中,注意保留骨碎片,不要广泛剥离骨膜,只要能显露骨折断端即可。骨折复位后选用加压接骨扳或髓内针固定。骨折粉碎者进行植骨,彻底止血,清洗伤口,放引流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深筋膜不要缝合。骨折稳定,内固定牢靠、病人合作者,可以不用外固定。
并发症的治疗:
1.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关健在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应立即拆除外固定。若血液循环无改善,应立即行深筋膜和肌外膜切开术。
2.感染:一旦发生,除全身治疗外,将线拆除,充分引流,伤肢固定,防止感染扩散及内固定的松动。如无骨髓炎,骨折多可愈合。
3.不愈合:已确定骨折不愈合者,应手术植骨内固定。
4.畸形愈合:明显且功能严重障碍者,需行手术矫正。
5.交叉愈合:若功能尚好,不需进一步治疗,必要时可行截骨术,将手放置于功能位。若切除骨桥,利用肌肉或筋膜间隙来分离,异位骨将再形成。重新交叉连接。
6.前臂旋转受限:如有桡尺上、下关节的骨折和脱位,也可以影响旋转功能,可行桡骨头或尺骨小头切除术。
中医治疗 桡尺骨干双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无移位的可使用夹板固定,外敷药物。有移位的闭合骨折,均可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法治疗。伤口较小(在3cm以内)的开放骨折,若伤缘整齐、污染不重。经清创缝合后,可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由于前臂的旋转功能特别重要,因而对复位的要求较高,要求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对于对位不良、有旋转,成角畸形,手法无法矫正的均要考虑手术内固定。
手法复位有一套整复的手法和原则。由于尺桡骨干骨折后容易发生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因而复位时必须将尺、桡二骨远、近端正确对位,以恢复二骨的等长及固有生理弧度。中1/3骨折是先复稳定的或容易捏提的骨干。上1/3骨折,先整复尺骨。下1/3骨折先整复桡骨,具体复位手法有:
(1)拔伸牵引:顺势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的重叠和成角移位。
(2)反折托顶:经拔伸牵引而重叠移位未完全矫正者,宜采用折顶手法,可以较省力地整复重叠移位。又能顺利地矫正侧方移位。
(3)夹挤分骨:主要是恢复前臂骨间膜的紧张性,使尺、桡骨悬张于骨间膜上分开,恢复两骨的对峙位置。并可矫正部分残余侧方移位。
(4)回旋捺正:用以矫正背向侧方移位。
(5)扳提推按:斜形骨折有移方移位者。
(6)摇晃捺正:纠正复位后仍有较微的侧方移位者。
(7)触顶合骨:纵轴上轻轻叩击,使骨折断端互相嵌插而紧它吻合,有利于稳定性。
(8)按摩理顺:沿骨干纵轴往返捋摩,顺骨捋筋。
固定方法:在助手牵引维持下,局部可以外敷药物后,用前臂四块夹板固定。掌、背侧夹板要比桡、尺侧夹板宽,掌侧及背侧夹板的上、下两端各为患肢前臂上、下两段最大周经的1/3。成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夹板。桡侧及尺侧各为患肢前臂最大周经的1/7。夹板间隔约1厘米。
掌侧板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侧夹板由尺骨鹰嘴至腕关节,桡侧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侧板由肱骨髁下达第五掌骨基底部。复位后放置分骨垫于两骨之间,掌、背侧骨间隙各放一分骨垫。用胶布固定,若有侧方移位,可用三点加压法或二点加压法放置压垫,一般上1/3及中1/3骨折,在前臂掌侧面,(相当于骨折部)放置一小平垫;在前臂背侧上、下端各放置一平垫,上端放置部位与桡骨头平齐。下端放置在腕上2cm处。施行三点加压,维持桡骨干背侧弯曲的生理弧度。上1/3骨折,桡骨近端易向桡侧偏移,可在桡侧近段再放置一小平垫,中1/3及下1/3骨折,骨折端易向掌侧及桡侧成角,除施行三点加压外,必要时可在骨折部的桡侧再放一小平垫。
放妥后并用胶布固定,放置各侧夹板,用布带进行捆绑固定,绑扎的松紧要适宜。放置肘关节屈曲90°,三角巾悬吊胸前。
复位后要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并观察远端的血循、温度、颜色,随时调整布带松紧度,并定期拍X线片。稳定后鼓励患者作手指屈伸,握拳及上肢肌肉舒缩活动。逐渐增大活动范围和力量幅度。
在辨证用药上,初期瘀肿较甚,治宜活血祛瘀。消肿之后,内服可选用活血止痛汤、肢伤一方或四物汤加减。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可选用生血补髓汤、肢伤二方、七厘散。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内服补肾壮筋丸或健步壮骨丸,后期解除夹板后可用中药外洗一方。进行熏洗,以舒筋活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由于骨间膜的作用,在处理尺、桡骨干双骨折时,为了保持前臂的旋转功能,应使骨间膜上下松紧一致。为使两骨相对稳定,并预防骨间膜挛缩,应在复位后尽可能地保持于中立位。
历史考证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出前臂"有两胫",即尺、桡骨骨折后有左右侧方移位和重叠移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