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racture of tibial condyle |
拚音 | JINGGUKEGUZHE |
别名 | 胫骨平台骨折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骨折、骨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胫骨髁骨折,又名胫骨平台骨折,以外侧平台骨折最为多见,内侧平台骨折较少见。多由站立时膝部外侧受暴力的打击引起。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胫骨髁骨折可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临床以间接暴力引起多见,站立时膝部外侧受暴力打击,外翻暴力致外髁骨折。从高处摔下,胫骨髁受到垂直压缩暴力,股骨髁向下冲击胫骨平台,引起胫骨内、外髁骨折。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中年男性。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膝部受强烈外展力或外侧受撞击,可产生外侧平台骨折。膝部受强烈内收力或内侧受撞击,可产生内侧平台骨折。自高处跌下,足先着地时,可由垂直压缩力引起内外两侧平台骨折。 膝关节伸直位受外展力,内于外侧平台关节面外侧部较股骨外髁超出约0.5cm,股骨外髁呈楔形插入外侧平台中部,较多引起外侧平台中部塌陷和周围部劈裂骨折。腓骨头受平台劈裂移位的挤压力,可产生腓骨头或颈部压缩骨折。同时,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受强烈牵拉,均有可能产生韧带撕裂。 膝关节伸直位受内收力,由于内侧平台和股骨内髁的两关节面内缘恰对齐,股骨内髁撞击内侧平台,可引起内侧平台的部分或全部塌陷骨折。骨折线常位于内侧副韧带附着点上方。骨片向内向下移位。凡引起内侧平台劈裂骨折时,骨折线常位于内侧副韧带附着点下方,骨片可呈向内向下移位。此内收力尚可引起腓骨头撕脱骨折或腓总神经损伤。 膝关节受垂直压缩力,股骨内外两髁撞击内外两侧平台,可引起内外两侧平台骨折。内外两侧平台骨折相互分离移位,可伴有平台下骨折移位。凡伴有外展力,外侧平台损伤较内侧平台为严重;凡伴有内收力,内侧平台损伤较外侧平台为严重。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较多见,其中常为半月板前角、后角或周围附着点撕裂。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临床根据受力性质和移位方向一般分三型。 一、胫骨外髁劈裂骨折:外翻暴力使股骨外髁的外侧缘切入胫骨外髁,骨折线为纵形,外髁骨折片向外侧移位。 二、胫骨外髁凹陷骨折:外翻暴力过大,股骨外髁将部分胫骨平台的关节面连同骨折碎片压入劈裂的骨折断片之间,既有关节面塌陷,也有关节面的劈裂。 三、胫骨双髁劈裂骨折:从高处跌下时地面的反作用力与身体重力相互作用于胫骨髁上,使胫骨髁骨折。胫骨平台的两侧向外下方移位,使胫骨棘更加隆起,骨折线呈"T"或"丫"型,但骨折线多不经过关节面的负重部分。故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不太大。由于骨折时两侧的作用力往往不一致,骨折块移位往往不一致。 当外翻暴力较大时,往往可将十字韧带及膝内侧副韧带撕裂,伴有不同程度的半月板损伤。直接暴力打击有时还会有腓骨小头骨折及腓总神经损伤。过度内翻,可致胫骨内髁骨折,骨折块塌陷,有时因内侧副韧带牵拉而向内移位,此较少见。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受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功能受限。 3.局部有压痛,骨擦感。侧副韧带断裂时,侧向试验阳性。若交叉韧带断裂时,则抽屉试验阳性。 4.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和了解移位方向,又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
西医诊断依据 | 对有膝关节受伤史,有肿、痛活动受限者,要拍摄X线片,以防漏诊。注意有无合并症、侧副韧带断裂、交叉韧带断裂、腓总神经损伤,不能漏诊。 |
发病 | |
病史 | 膝关节受伤史。 |
症状 | |
体征 | 伤后膝部明显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局部瘀斑明显,可有膝内、外翻畸形。膝部有明显的压痛、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有侧副韧带断裂时,侧向试验阳性。若交叉韧带断裂则抽屉试验阳性。有腓总神经损伤,可出现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消失、足下垂。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 线摄片可明确诊断,但实际损伤较X线片所显示者为严重。X线分层摄片有助于检查塌陷骨折及其移位程度。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膝关节侧副韧带断裂:同样有肿、痛,不能活动;但拍摄x线片可提前鉴别诊断。 2.膝交叉韧带断裂:同样有膝关节受伤史,有肿、痛,活动受限。拍摄X线片可以发现骨折与否。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胫骨平台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可引起严重的关节粘连和挛缩,须尽早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必要时作关节功能牵引。关节韧带松弛则由韧带损伤未获早期诊断及处理,或骨折塌陷移位所造成,常影响关节稳定性,成为患者主诉症状的—种常见原因。膝内翻或外翻畸形、关节韧带松弛、粘连、关节面整复不良和肌肉萎缩等均可为产生骨性关节炎的原因。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为尽可能获得解剖复位,早期锻炼膝关节活动,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超关节夹板或石膏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关节血肿应作穿刺吸引,外固定约4—6周。 ②牵引和早期锻炼:适用于移位骨折,此法对使多数膝关节恢复良好活动,但骨折整复常不及手术切开治疗。在牵引前,可配合手法,在平台内外两侧向中部挤压。凡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应作手术修补。 ③撬拨复位:用钢针穿过皮肤,借助钢针力量,主要为撬起平台中部塌陷骨片,再用钢钉穿过皮肤,作骨折内固定。劈裂骨片仍需用手法,作向中部推挤复位。 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一般为平台骨折塌陷超过5mm或10mm;侧方移位超过5mm或10mm,膝伸直位存在侧方不稳定;膝内翻或外翻畸形超过5°。手术过程中,多数主张切除严重破裂的半月板。对无破裂或前角、后角或周围撕裂的半月板,为增加手术显露,可分离半月板的一部分,以后再在原位作缝合,撬起塌陷骨片后,常用松质骨填塞塌陷空腔。对劈裂骨片,常用螺丝钉、骨栓和钢丝等固定,用松质骨压缩螺丝钉或弹簧头螺丝钉内固定,对骨折起压缩和固定效用。也可用Charnley固定器使复位的骨折保持在不承受纵向压缩的位置。 |
中医治疗 | 对于胫骨髁骨折要求达到正确复位,坚强的内或外固定,待骨性愈合后才能考虑负重。同时,又要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所以在固定期间进行适当的锻炼,模造一个较光滑的关节面,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无移位的,先在无菌操作下,抽吸干净关节内积血或积液,用超关节夹板固定4~6周。有移位骨折,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复位手法及固定方式,要求做到解剖复位。 一、复位方法:先在无菌操作下,抽吸关节内积血。取屈膝20°~30°位进行。分双人及三人复位法。 (一)二人复位法:移位不多,关节面无挤压塌陷,或塌陷不严重的单髁骨折,可用此法。以外髁为例:助手一手按于股骨下段向外侧推,同时,另一手握小腿下段牵拉并向内扳拉,使膝成内翻位,扩大膝关节外侧间隙、利于骨折块复位。当膝外翻被矫正时,膝关节囊即紧张,可以把骨折块拉回原位。术者站于患侧,在助手牵拉时,用拇指推压骨折片向上、向内,以进一步纠正残余移位。复位后,必须拍摄X线照片,以观察复位情况。 (二)三人复位法:骨折移位较多,可用此法。 ①单髁骨折:以外髁为例,先在纵向对抗牵引下,远端助手略内收小腿使膝内翻。膝内翻时,外侧关节囊若未破裂,可在紧张收缩的情况下,将骨折块拉向近内侧;术者站于患侧,用两手拇指按压骨折片向上,向内复位。 ②双髁骨折,手法复位时,两助手分别作纵向牵引,牵引要持续用力,术者在对抗牵引下,以两手掌合抱,用大鱼际部置于胫骨内、外髁上端之两侧。相向对挤,使骨折块复位。若不顺利或有阻力时,可反复用手推挤骨折块,使之复位。复位后应加用持续牵引。 二、固定方法:无移位骨折用超膝关节夹板固定4~6周。有移位骨折在整复后,经X线照片位置满意可用夹板固定。并放好固定垫,注意勿压伤腓总神经。双髁骨折在内、外侧髁前下方各置一固定垫,放好固定垫,可用夹板作固定。若骨折后仍不稳可加跟骨牵引,以增加骨折复位固定的稳定性、减少继续移位。牵引4周左右,重3~5kg,夹板固定6~8周。 三、练功活动:完成复位固定,即应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踝趾关节屈伸锻炼。经8周左右,可拆除夹板,做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负重下地活动,最少在伤后半年内进行。 四、辨证用药:按照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