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 |
拚音 | GUGUKESHANGGUZH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骨折、骨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股骨髁上骨折,是发生在股骨下端,腓肠肌起点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股骨髁上骨折是由于直接外力或扭转力;或由高处摔下足部着地的间接外力而引起。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发生于青壮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因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一般以屈曲型多见。常见有横断、斜行,偶有粉碎骨折,易移位。 屈曲型:由于腓肠肌的牵拉,远段向后倾倒,有损伤腘动脉的危险,近段则向前突出,在髌上囊部可刺破关节囊或皮肤。 伸直型:膝关节伸直或遭受后方暴力打击,骨折远端向前移位,近端向后移位,容易刺破后侧的血管、神经。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外伤史,直接或间接损伤。 2.局部肿胀、疼痛、不能活动。 3.股骨下端出现畸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十),可扪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4.拍摄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型。 |
西医诊断依据 | 一般都有外伤史。在股骨髁上部疼痛、肿胀,畸形明显,有假关节活动与骨擦音。膝关节腔内多有积血。摄正侧位X线片以确定骨折的类型与移位情况。如腘窝部肿胀,脉搏消失,应考虑腘动、静脉的损伤。骨折端可刺破皮肤。 |
发病 | |
病史 | 外伤史(直接或间接损伤)。 |
症状 | |
体征 | 伤后肿胀,大腿下段疼痛、患肢缩短、畸形、功能障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屈曲型可扪及在髌骨上方突出的骨折近端。伸直型骨折端前后重叠,不易扪及骨折端。腘动脉损伤时,局部有较大血肿,胫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胫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足跖屈、内收、旋后及趾屈曲运动消失,趾强度伸直,足底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伴有小腿后1/3,足背外侧1/3及足底皮肤感觉明显减弱或消失。 |
体检 | 检查骨折时,要注意检查有无血肿及出现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考虑有无骨折后出现动脉损伤或受压;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皮肤感觉,跖屈、内收、旋后及趾屈曲运动消失。足底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伴有小腿后1/3,足背外侧1/3及足底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时,要考虑胫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拍摄x线片,可以作出诊断及分型。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股骨下1/3骨折:其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受伤部位、伤后拍X线片就可明确诊断。 2.股骨髁间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后膝部肿、痛明显,拍摄X线片就可发现为髁间骨折。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总体而言,股骨髁上骨折的预后比较满意。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机会很少。但因骨折畸形愈合所造成的行走障碍和股四头肌粘连或关节内及周围粘连引起的膝关节伸屈受限则较常见。 1.骨折畸形愈合:多为短缩以及向前外成角畸形。 (1)短缩畸形:粉碎、斜形、螺旋形骨折,在牵引过程中未能克服其短缩;或开放性骨折有骨块缺损而被迫缩短对合者,如在愈合后短缩不超过2cm,则不会出现跛行。超过2cm者,将会呈现短肢步态。 (2)成角畸形:无论牵引或手术内固定都有发生成角畸形的可能。轻度的向前成角畸形对行走影响不大。严重的股骨向前外成角畸形,其影响相当于髋内翻,造成臀中肌失效。行走时出现摆动,需行手术治疗。 2.膝关节屈伸受限。造成屈曲受限者较常见而且显著,影响伸膝者不易引起注意。从行走的角度看。如膝关节能有0°~30°的运动范围。不会有困难。而快走,出、下楼,骑自行车,尤其是下蹲等,均有影响。但如伸膝,特别是主动伸膝有障碍,则会在行走这一主要功能上出现打软腿、失控等问题。 此外,还有膝关节两侧隐窝部的粘连,髌上囊的粘连,股骨髁间窝部的粘连乃至髌股关节的纤维性粘连带等形成继发病变。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股骨髁上骨折,有伸直与屈曲两型之分,但由于腓肠肌附着于股骨内、外髁的后方,收缩时往往使下骨折段后倾,不易复位及维持。以往以胫骨结节和股骨髁部双向骨牵引。即前者与股骨纵轴一致,后者与纵轴垂直方向牵引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实际上在股骨髁作沿股骨纵轴方向的单向牵引效果更为可靠。牵引点位于膝关节横轴的前方,牵引力使股骨髁产生与后倾方向相反的旋转,从而复位。不能复位或为了能早期离床活动的病人,也可采用切开复位L形接骨板内固定。,伤及后方腘动、静脉者应及时手术探查修复,以免造成被迫截肢的后果。无论股骨干或髁上骨折,都必须十分强调股四头肌早期有效锻炼。锻炼既是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也是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主要、最早的步骤。练习中病人往往十分注意练习屈膝而忽略了主动伸膝的锻炼。结果虽然屈膝相当满意,但却欠缺一定程度的主动伸膝,反而不稳定,易打软腿。 因骨折畸形愈合所造成的行走障碍和股四头肌粘连或关节内及周围粘连引起的膝关节伸屈受限时的处理如下: 1.骨折畸形愈合:多为短缩以及向前外成角畸形。 (1)短缩畸形: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将患肢鞋底适当垫高,但无需与健侧完全等同。如短缩过多,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肢体延长术只能用于软组织条件较好,延长过程中不至于引起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者。股骨延长最多不超过5cm,而且以使用延长器逐渐延长较为安全。在骨折畸形愈合部斜行截断,然后依靠牵引延长,也可获得一定的补偿,术中可同时植骨以避免发生不愈合。 (2)成角畸形:行走时出现摆动,需行手术治疗。在矫正畸形时,如使用AO加压钢板作为固定物,则应在行楔形截骨术后,按照张力带原则,将其置于成角的凹侧。 2.膝关节屈伸受限:在重建屈膝功能恢复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伸膝能力的保护。造成伸屈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股四头肌在骨折部形成坚固的纤维粘连,股间肌瘢痕化。它不仅限制了屈膝,也使伸膝无力。 此外,还有膝关节两侧隐窝部的粘连,髌上囊的粘连,股骨髁间窝部的粘连乃至髌股关节的纤维性粘连带等形成继发病变。有功能障碍者是否需要手术松解则需视其程度及病人在生活、工作上的需要而定。手术不宜过早。最好在伤后1年以后进行。松解术除将骨折部附近瘢疤化的股中间肌切除外,往往需要切开关节探查,进行必要的松解。边松解、边检查其所达到的活动范围。适可而止,决不可片面追求解剖上的彻底清除粘连。髌骨两侧的支持带多需切开,遗留的缺损可取阔筋膜加以修补。关节松解后也可用硅胶膜垫衬;3周后抽出。术后尽早借助牵引架进行伸屈功能锻炼。 |
中医治疗 | 青枝骨折或无移位骨折,仅将膝关节内积血抽干净,然后用夹板固定。有移位骨折,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来纠正移位。残余移位,可用手法加以纠正,并用夹板外固定。 一、复位手法:复位可用骨牵引复位,并辅以手法纠正残余移位;或作手法复位后,用牵引加夹板固定维持。 (一)骨牵引: 1.屈曲型:选用股骨髁部冰钳牵引或骨牵引,将后移的远端骨折向前牵引而复位。若远端骨折向后移严重,选用双骨牵引,一牵引弓行股骨髁牵引,另一牵引弓作胫骨结节骨牵引水平向前。远折端越向后倾,水平牵引时的作用点应越低,小腿与滑轮亦应放得越低,且牵引架之附夹不要放在膝关节下,而是恰放于骨折远端。 2.伸直型:可单纯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重量一般为7~10kg左右,待骨折端被牵引复位,应减轻牵引重量至5kg左右,并对残余移位用手法纠正。 (二)手法复位:单纯手法复位,往往因周围强有力的肌肉牵拉而在复位后又重新移位,多用于牵引过程中来纠正残余移位。 1.屈曲型:在维持股骨髁上牵引下,一助手握小腿下段,方向向下,或在骨折下方垫一砂袋。膝关节屈曲程度视远端后倾角度而定。后倾角度越大,膝屈曲的角度,即小腿下垂的角度亦越大。术者在下垂牵引的同时,两手抱住小腿上端近腘窝处向前牵拉,纠正成角与重叠移位。在继续保持下垂牵引的同时,术者两手可将远折端由后向前提托,或用手相对挤压,以纠正残余前后及侧方移位。 2.伸直型:在胫骨结节牵引下膝关节屈曲20°~30°,将近折端向上提托,另一手将远端向下压,然后逐渐屈膝至110°~90°,即可。 二、固定方法:整复后,用夹板或骨骼牵引固定,或两者同时采用。 (一)无移位骨折:无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用超关节夹板固定。膝有积血,应先抽吸干净。前侧板下至髋上缘,后侧板下至腘窝中部,两侧以带轴活动板施行超膝关节小腿固定。固定6~8周。 (二)有移位骨折:用骨牵引加夹板固定。整复后,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牵引加大腿夹板固定4~6周后可去掉牵引,改换超关节夹板固定,直至愈合。 三、练功活动:详见‘康复’栏。 四、辨证用药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与“股骨干骨折”同。后期要熏洗,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整复固定后,应积极行股四头肌收缩及踝、趾关节屈伸活动。并可参照股骨干骨折功能锻炼的办法进行,6~8周后拄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负重。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