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扁桃体周围脓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扁桃体周围脓肿

  
疾病名称(英文) peritontsillar abscess
拚音 BIANTAOTIZHOUWEINONGZHONG
别名 中医:猛疽,喉,咽喉生痈,咽喉生疮,喉关痈,骑关痈,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发生在腭扁体被膜与咽上缩肌之间潜在性间隙(扁桃体周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称为扁桃体周炎(peritonsllitiss),积脓形成后称为扁桃体周围脓肿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急性扁桃体炎时,由于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进一步向扁桃体周围组织扩散。早期称为扁桃体周围炎(一般2~3天),稍长时间(5~6天)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其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中医病因 本病多由肺脾胃素有积热,复因风热邪毒侵犯;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或因风热乳蛾之热毒壅盛,侵犯喉核周围而致。
季节 秋冬季节犯病较多。
地区
人群 本病青壮年多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扁桃体内有8~ 20个迂曲、细长之隐窝,其深浅不一,以扁桃体上窝最深,其底部接近扁桃体被膜。扁桃体急性炎症,或隐窝口引流不畅时,感染可穿透被膜,侵及扁桃体周围隙而致病,多发生在一侧。
中医病机 外邪侵袭,引动肺胃蕴热,外邪内热循经搏结于喉关及喉核周围,以致气血凝滞,热毒困结,壅聚作肿,熏灼血肉,终至化腐成脓而为病。本病初期多为外邪侵袭,热毒搏结;继之热毒困结,肉腐酿脓;后期多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而愈,亦有热入营血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实热之证,但临床上,初期咽痛较轻,发热恶寒为风热在表;中期咽痛头痛较剧,高热、便秘者多为邪毒传里;若邪热内陷,热入营血,则壮热烦躁,头痛如劈,甚则神昏谵语;后期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诸症随之减轻,但常有倦怠、纳呆、口干之象,为气阴两虚。
1.风热在表
证候:喉关痈初起,患者多有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进食时加重。检查可见喉关、喉核周围充血肿胀。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喉关痈之初起,发热恶寒脉浮数,头痛咽痛相对较轻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邪毒侵袭肺表,故发热恶寒头痛;热毒搏结于咽喉,故口干;风热犯肺,故见咳嗽;热毒搏结于咽喉,以致气血凝滞,壅聚作肿,故见局部红肿,咽痛,并有进食加重之症;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是为风热在表之象。
2.邪热传里
证候:起病多日,高热不退,头痛剧烈,口干喜饮,口焮秽臭,痰涎壅盛黄稠,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大便秘结,小便黄。检查一侧喉关、喉核周围极度红肿,光亮高突,喉核被推向前下方或后下方,悬壅垂亦被推向对侧。如起病4~5天,肿突局限按之柔软为痈肿已成。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起病多日,高热不退,头痛咽痛均剧,口焮秽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邪毒入里,引动肺胃蕴热,内外热毒困结于喉核周围及喉关,气血凝滞,壅聚作肿,故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局部红肿高突为甚;内外邪毒搏结故高热不退,头痛加剧;肺胃热甚则口干喜饮,口焮秽臭;火热炼津成痰故痰涎壅盛而黄稠;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洪数是为肺胃热盛之象。若热毒困结咽喉4~5日,熏灼血肉,终至化腐成脓,则见局部红肿局限,按之较为柔软。
3.热入营血
证候:壮热烦躁,头痛如劈,神昏谵语,痰鸣气急,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是其辨证要点。此为病情加重之症候。若治之适宜,可无此型。②病机:热毒炽盛,内陷营血,扰乱心神,故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热毒困结甚则头痛如劈;痈肿阻塞气道,加上痰涎壅盛,故见气急痰鸣;舌质红绛而干是热入营血,营阴受灼之征。
4.热毒外泄
证候:喉关痈成脓后,经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后,咽喉疼痛即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发热头痛等症也迅速消失。此时常觉倦怠乏力,纳呆,口干渴引饮,舌淡红,苔黄而十,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放脓后咽痛减轻,发热头痛消失,倦怠,纳呆,口干,苔黄干,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放脓后,热毒随之得以宣泄,气血得以流畅,故热退痛消。诸症随之减轻乃至消失;但病延多日,气血耗伤,故倦怠乏力,纳呆;津液为阴,亦为热邪所伤,故觉口干渴而引饮;舌苔黄干、脉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2.咽部剧痛,常放射到同侧耳部,张口受限,吞咽困难,涎液潴留,言语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发热、全身不适,呈急性病容。
3.颈淋巴结肿大、压痛,颈呈假性僵直,头倾向患侧。
4.脓肿多数位于扁桃体前上方,引起软腭、舌腭弓和悬雍垂充血水肿,偏向健侧。扁桃体充血,被推向内下方。
5.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6.舌腭弓最隆起处穿刺抽出脓液。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7.应与扁桃体肿瘤咽旁脓肿咽后脓肿及颌下间隙脓肿等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急性扁桃体炎4-5天后症状加重,高热、咽痛剧烈; 2、颈僵直,流涎、说话不清,如口中含物; 3、检查扁桃体周围可见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明显隆起; 4、穿刺可抽出脓液。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初起时为急性扁桃体炎,但3~4日后症状不但未减轻而且加重,表现为持续高热,咽痛明显,不敢吞咽,疼痛向耳部放射,再经2~3天疼痛进一步加剧,说话含糊不清,如口中含物,不敢吞咽,唾液含在口中,表现流涎,张口困难,饮食时可呛入鼻腔。
2.颈部僵直,表情痛苦,不敢随意转头(因怕引起疼痛),转头时头与身体一起转动。
体检 检查时患者有痛苦表情,头常偏向患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咽部表现因脓肿所在部位不同而异。脓肿居间隙前上者,患侧舌腭弓、软腭充血肿胀,尤以扁桃体上方为著。悬雍垂红肿并偏向对侧,扁桃体常被推向后下方而不易窥见(称前上型)。脓肿居间隙后上者,患侧腭咽弓红肿、隆起,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称后上型)。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穿刺抽出脓液可确定诊断。
血液 白血球总数明显增高,核左移。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咽旁脓肿:脓肿部位不同,在一侧颈外下颌角伴有压痛,扁桃体和咽侧壁被推向中线,但扁桃体本身无病变。
2.智齿冠周炎:因智齿阻生而引起,牙冠上复盖肿胀组织,扁桃体和悬雍垂正常。
3.扁桃体恶性肿瘤,尤其继发感染之肿瘤可有扁桃体周围肿胀,但无全身发热等急性病容表现,时间一般较长,咽痛不甚明显。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咽痛除,体温正常,脓肿消失,创口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无异常。
2.好转:咽痛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脓肿缩小,脓腔引流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有改善。
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咽痛加剧,高热不退,感染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异常。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易消化食物。
2.抗生素应用:脓肿未形成之前按急性扁桃体炎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用量要充足,可静脉用药;最好用广谱抗生素。
3.穿刺抽脓:穿刺抽出脓,每日抽1次,一般2~3次后能全愈。方法:
①麻醉:用1%地卡因局部涂抹,以达到粘膜表面麻醉;也可用1%地卡因棉拭子置于中鼻甲后端,以麻醉蝶腭神经;1%普鲁卡因约1~2ml于穿刺部位浸润注入。以上二种方法取任何一种都能达到麻醉作用、术者可根据自己习惯选择。
②穿刺部位:假设于悬雍垂恨部作一平行线,再自舌腭弓前缘作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叉点即为穿刺点;或自悬雍垂根部与最后磨牙连线的中点为穿刺点;或在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表现最膨隆之部位为穿刺点。以上三种方法可任选一种,按术者习惯自行选择。
③穿刺方法:用粗、长针头,刺入时动作要轻柔,可感觉到有落空感即进入脓腔。不要刺入过深,以免刺伤大血管引起出血。如果未抽出脓,可将针退出一部分,改变方向再刺入试抽。
4.切开排脓:如不作穿刺抽脓,则可切开排脓,麻醉和切开部位同穿刺抽脓法。即在穿刺的部位作一小切口,切开粘膜及浅部组织后进入脓腔,然后用一血管钳从切口中伸入,沿扁桃体被膜外方进入脓腔,稍加扩张,将切口撑大,随即有脓外流,病人顿时感症状减轻,可每日用血管钳扩张一次,待无脓时为止。
5.脓肿期间将扁桃体切除:有时因脓肿引流不畅,虽经多次抽脓但仍有脓或经切开引流后仍不能治愈。此时可在急性期切除扁桃体,以彻底引流,也达到根冶的目的。
6.预防性扁桃体切除:约有1/3病人扁周脓肿反复发作,为了根除,可在炎症消退后3周切除扁桃体,因为此时期扁桃体周围瘢痕尚未形成,扁桃体容易剥离,否则扁周因瘢痕而粘连切除困难。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宜内治外治兼施,灵活使用。如痈肿未成,宜内治为主,配合吹药、含漱等外治法;若痈肿已成,则应即时放脓使热毒外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积极施以骨治法以收全效。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2g,荆芥12g,防风10g,白芷10g。若肿痛甚者,可加射干山豆根天花粉;咳嗽者加枇杷叶、北杏、冬桑叶等。
2.邪热传里,脓未成
治法: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方药:消咽利膈汤(《喉科全科紫珍集》)加减。夺其热而泄于下,治之得宜尚有消散之可能,使之下致于成痈肿。黄芩12g,山栀子12g,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连6g,荆芥12g,牛蒡子15g,玄参15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15g(冲服),甘草3g,赤芍12g。若口干渴欲饮加花粉、淡竹叶;患者大便通畅或体质较弱秆可去大黄、芒硝加黄柏或加火麻仁;若痰涎壅盛,可加僵蚕、胆南星等;若久不成脓、体质虚弱者,加北芪、党参白术
3.邪热传里,脓已成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银花15g,黄芩12g,蒲公英15g,连翘12g,防风12g,赤芍J2g,乳香12g,没药10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生甘草3g。若大便秘结或大便头硬者,加生大黄(后下);若口干引饮者加花粉;痰涎多加浙贝、僵蚕。
4.热入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犀角粉(冲)3g,黄连12g,黄芩12g,山栀子15g,生石膏30g(先煎),赤芍12g,桔梗10g,丹皮12g,生地黄20g,玄参15g。并选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高热烦躁较甚用紫雪丹;如痰涎壅盛,气急痰鸣宜安宫牛黄丸
5.热毒外泄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8g,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2g,丹皮12g,浙贝母12g,党参18g,白术12g,银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3g。同时可用西洋参切片含服。若仍有咽痛舌苔黄,可去白芍加赤芍、桃仁、黄芩;大便干结仍需加黄柏或火麻仁。
一、其他疗法
(一)外治疗法
1.吹药:用药散吹患处、有清热解毒、去腐消肿作用。每次少许,每日6~7次。(1)冰硼散玄明粉52g,朱砂6.3g,硼砂52g,冰片5.2g。取朱砂水飞研细,硼砂研细粉,将冰片、玄明粉与上述细粉混匀,过7号药典筛。密闭防潮。
(2)冰麝散:黄柏3g,黄连3g,甘草1.5g,麝香0.3g,鹿角霜15g,玄明粉3g,明矾1.5g,硼砂7.5g,冰片1.2g。先将黄柏、黄连、甘草混合粉碎,过筛,再加入其余各药,研磨后再过7号药典筛,装瓶密闭
(3)复方西瓜霜:西瓜5000g左右,芒硝750g,冰片75g。在秋凉季节,取新鲜成熟外皮无损伤的西瓜,在藤蒂处挖一约2寸见方的小口,掏出部分内瓤,装入芒硝、冰片,将挖下的瓜皮原样盖好,以绳缚住,悬挂于阴凉通风处,俟瓜皮外折出白色结晶物,随即收集、至无结晶物析出为止,最后研磨过7号药典筛装瓶备用。
2.含漱:漱口方:防风18g,甘草18g,银花60g、连翘60g,薄荷12g,荆芥18g。先将薄荷、荆芥。防风用水浸泡2小时,在蒸馏器中蒸馏,收取馏液100ml;蒸馏之药渣合并剩余之中药加水煮沸2次,浓缩成900ml,最后将二液合并过滤。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作用。含漱,每日4~6次。
3.外敷:颔下或颈部有淋巴结肿痛者,可用有清热散结的药物外敷,每日1~2次。
(1)如意金黄散:大黄、黄柏、黄、白芷、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外科正宗》)
(2)新鲜木芙蓉叶60g,红糖6g。用新鲜的木芙蓉叶洗净凉干,加红糖,用木棒捣烂成泥状.摊于塑料薄膜上,厚约1cm,周边围以棉条,防止药汁渗出,敷于患处。
4.放脓:在痈肿形成后,应即行放脓,使热毒外泄,以减轻症状,促进痊愈。一般用注射器接长穿刺针头,从痈肿高突处刺入,抽吸脓液,务尽,可根据情况翌日再行穿刺抽脓。也可用三棱针刺破痈肿或用小尖刀切开排脓。
中药 1.银翘解毒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本药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利咽,适用于风热在表型。
2.牛黄解毒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通便,适用于风热在表及邪热传里型。
3.喉症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邪热传里型。
4.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适用于邪热传里型。
5.新雪丹颗粒(或片):颗粒,每次1瓶,每日2次。片剂,每次4片(每片0.26g)或2片(每片0.52g),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凉血,适用于邪热传里型或风热在表型。
6.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适用于热入营血之痰热内闭者。
7.紫雪丹:每次1支,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镇痉开窍,适用于热入营血、热邪内陷者。
针灸 针刺疗法有泄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多用于脓肿未成之时。
1.用针速刺少商、商阳穴,使之出血以泄热毒,若出血不多需用手挤压之。
2.针刺颊车、内关及合谷穴,用泻法,每日1次,能疏导气血,清泄热毒。
3.患处放血:先以消毒液漱口,清除口腔分泌物,然后以尖刀或三棱针快速、轻巧地点刺患处多点,刺入0.2~0.3cm,出血即可。
4.耳垂放血:耳垂局部消毒后,用消毒之三棱针刺破耳垂,深约0.5cm,挤出血液10滴即可。可两侧放血也可单侧放血。一般放血一次即见效,病情严重者可连续2天放血,每日一次。
推拿按摩 能减轻咽喉疼痛,适用于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者。
1.单侧擒拿法: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中、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相对,井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井用力向外拉开。此时,助手即可把汤药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2.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这时医者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这佯三方面同时用力,可使患者咽部松动,便于吞咽,此时,助手即把汤药或稀粥喂给病人服吃。
中西医结合治疗 扁桃体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西医主张在脓肿形成前,选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脓肿已形成则应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待炎症消退后二周行扁桃体切除。中医治疗在脓肿形成前应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清咽利膈汤加减。已形成脓肿应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脓肿形成前,可用抗生生抗炎的同时加用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切开排脓仍是最有效的治疗,中药协同应用,对减轻症状及早治愈有良好功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如《灵枢·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释名》亦曰:"痈喉,气塞喉中不通,积成痈也。"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也说:"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痈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药,玉红膏搽贴,长肌完口。"《重楼玉钥》说:"肺脾热壅,熏发上焦,攻于咽喉,结聚肿痛,不得消散,热气炽盛,致结成痈。"《灵枢·痈疽篇》亦谓:"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下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可见,这些叙述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病位、症状、体征、病机、预后均较相似。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