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咽后脓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咽后脓肿

  
疾病名称(英文) retropharyngeal abscess
拚音 YANHOUNONGZHONG
别名 中医:猛疽,喉,咽喉生痈,咽喉生疮,里喉痈,斗底痈,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咽后脓肿是发生于咽后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一、急性咽后脓肿:致病菌主要为溶血型链球菌;因鼻咽、鼻腔、鼻窦、咽鼓管、鼓室等部位淋巴液入此间隙,所以急性咽炎、鼻咽炎、扁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流感、白喉麻疹猩红热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咽后间隙淋巴结感染、形成脓肿。咽喉异物刺伤,直接喉镜检查,食道镜检查等所致创伤也可致咽后间隙脓肿。 二、慢性者发生于颈椎结核或咽后淋巴结结核,脓肿在椎前筋膜与颈椎之间。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实证者与喉关痈大致相同,为肺脾胃素有积热,复加风热邪毒侵犯;或因过食辛辣炙??,醇酒厚味;或由咽喉异物、外伤,肌膜受损染毒而发病。虚证者,多由于饮食不调,营养不良,口腔不洁,或痨瘵、咽喉癣等全身性慢性疾病而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3岁以下婴儿多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临床上绝大多数都为急性,据统计占95%。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实证者亦与喉关痈相似,乃外邪侵袭,引动肺胃蕴热,外邪内热搏结,循经上于咽部喉底,导致气血凝滞,结聚作肿,热毒熏灼血肉,终致肉腐成脓,即初期为外邪侵袭,热毒搏结;中期热毒困结,肉腐成脓,或热入营血;后期多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而愈。虚证者多由肺肾阴虚或肺脾气虚,致人体正气不足,邪毒乘虚上犯喉底而致,出现冷性喉痈。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分为实证与虚证二大类。实证初期为风热在表;中期为邪毒传里或热入营血;后期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虚证分肺肾阴虚及肺脾气虚。
实证里喉痈:小儿多见。此类病人发病急速,病程较短,症状较明显,喉底红肿疼痛较剧烈,憎寒壮热,语音含糊或发言不扬,重者痰涎壅盛,声如拽锯,且可有颈肿、项强。小儿患音则多有啼哭不止,烦躁不安,呼吸不利,呼吸时有鼾音。检查可见咽喉红肿,喉底一侧红肿隆起明显。其辨证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中医辨证内容,均分为"风热在表"、"邪热传里"、"热入营血"、"热毒外泄"四型。需要注意的是,热入营血一型较喉关痈为多见,缘因痈肿较大,使气道受阻或闭塞导致痰鸣气急,唇黑面黑,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则出现神昏谵语,脉微欲绝之阴阳离决之象。另外,在"热毒外泄"一型中,若里喉痈脓成自溃,或脓肿检查、切开时处理失当,脓液呛入喉及气道内,可致呼吸窒息而死亡。
虚证里喉痈:又称力冷性里喉痈,成人多见。
1.肺肾阴虚
证候:多有痨瘵或咽喉癣等疾病。其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症状逐渐明显,缓慢加重。表现为咽喉壅塞,语音不扬而低沉,咽内干燥,疼痛较轻,吞咽不利,颈项后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颈外常有脊核瘰疬扪及,检查咽部淡红或淡白,喉底肿胀隆起,如触之则柔软,有波动感(需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如痈肿已溃则稀脓长流,溃口难愈。并见咳嗽,咯痰不爽,痰中带血,或有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嫩,脉细数等。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有痨瘵、咽喉癣等病史,且病程较长,症状不甚明显,喉底虽肿胀隆起但不甚充血,与咽疼、发热等症状不成正比,如已溃则脓液清稀,难于收口,以咳嗽咽干,咯痰不爽,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嫩,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程长,局部肿胀隆起但症状不明显,说明正气不足,无力与邪毒抗争,为虚证喉痈之特征。肺阴虚则咽干咳嗽,咯痰不爽;肾阴虚则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故有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及消瘦;虚火熏灼肺络,故见痰中带血;舌嫩红,脉细数是为阴虚火旺之象。
2.肺脾气虚
证候:同"肺肾阴虚"型,并见倦怠懒言,气短音微,或有自汗,面色晄白,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脉濡弱。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痨瘵、咽喉癣或其他全身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咽喉疼痛充血不明显,但局部肿胀隆起,尤其以脓液清稀,溃口难愈,倦怠懒言,气短音微,或自汗,面色晄白,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程长,局部症状不明显,是正气已虚,无力与邪气抗争之故;肺气虚损,不能宣发卫气及输布精气,故倦怠懒言,气短音微,或有自汗;脾气虚弱,失之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则面色晄白,腹胀纳呆,便溏及脓液清稀胀流,溃口难愈;舌淡苔白脉濡弱力气虚之证。
西医诊断标准 (一)急性咽后脓肿
1.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常由口、咽、鼻腔、鼻窦感染、咽后壁异物和外伤等引起。
2.畏寒、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发声不清,哭声如鸭鸣。高位脓肿有鼻塞,低位脓肿或脓肿增大可引起呼吸困难及喘鸣。
3.急性病容,头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咽后壁粘膜充血隆起,常偏向一侧。颈淋巴结肿大。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5.X线颈侧位片示咽后壁软组织阴影增宽。
6.咽后壁穿刺抽出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二)慢性咽后脓肿
1.多为颈椎结核或咽后间隙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寒性脓肿。青少年多见。
2.起病缓慢,常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3.无咽痛,随脓肿增大可有咽部阻塞感及吞咽困难。颈椎结核引起者常可并发截瘫。
4.咽后壁正中隆起,粘膜无明显充血。
5.X线颈椎侧位片示颈椎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生理前突消失和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
6.咽后壁穿刺抽出稀薄干样脓液,培养或涂片可查到结核杆菌。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和颈部X线可明确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急性者发病急,常有原发病或咽部外伤史,发热,烦躁,体温高达39℃~40℃,咽痛拒食,吞咽困难。
2.语言不清,如口中含物,呼吸不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入睡困难,喜侧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减少患侧咽后张力,减轻疼痛,炎症侵入喉部时呼吸困难加重,因进食少,表现脱水、疲乏。
3.慢性者多有结核的全身症状,起病常缓慢隐匿病程也长。数周或数月后逐渐形成脓肿。症状与急性型者相似,但程度较轻。
体检 1.检查时患者不自主的将头后伸,以期减少疼痛,呼吸可有喘鸣或有呼吸困难,唾液外流,颈淋巴结肿大。检查咽后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充血,并将软腭及咽腭弓向前推移;如为结核引起者,膨隆位于中央,粘膜表面无充血,当其自然破溃时咽后壁有肉芽肿。 2.用手指扪诊时咽后壁隆起部柔软,有波动感,但应特别注意,不要轻易行指诊检查,因可促使脓肿破裂,脓液吸入喉部引起窒息,如果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将患儿倒提起,头朝下。 3.用粗针头抽吸时可抽出脓液。
电诊断
影像诊断 一急性者颈部X线检查可显示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可见空气或液平面。 二慢性者颈侧位X线摄片除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外,并有颈椎骨质吸收、破坏,或椎间隙间距变窄等征。
实验室诊断 急性者白细胞明显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结核者涂片可找到结核菌,由外伤或异物引起咽后脓肿者可能见到异物。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扁桃体周围脓肿:多见于成人,张口困难,脓肿位于扁桃体前上方,扁桃体和悬壅垂被推向中线。
2.咽旁脓肿:多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颈部肿胀压迫明显,扁桃体及咽侧被推向咽腔,扁桃肿胀不明显。
3.急性喉炎:表现以声音嘶哑为主,严重者可呼吸困难,声带充血、水肿等。
4.注意与咽后肿瘤及颈椎畸形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咽痛除,体温正常,脓肿消失,创口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无异常。
2.好转:咽痛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脓肿缩小,脓腔引流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有改善。
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咽痛加剧,高热不退,感染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异常。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急性者确诊后应立即切开脓肿排脓。方法:
器械:开口器、长柄刀把、长柄血管钳、头灯、穿刺吸引空针、吸引器、气管切开器械、氧气、气管插管等。
②术前禁用吗啡阿托品,不用全麻及局部麻醉剂。
③患儿体位:仰卧头低位,用压舌板或直接喉镜轻压舌根,暴露咽后壁。先用粗针头于脓肿部位穿刺排脓,如能穿刺后随之吸引更好,尽量将脓吸净,随后用尖刀在脓肿下部作一纵切开,再用长血管钳撑大切口,充分引流。术中随时用吸引器吸净脓液,避免流入喉部。如喉咽部脓肿,用压舌板不能暴露,要用直接喉镜暴露脓肿。
④术后保持口腔清洁,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每日观察伤口,如发现咽后壁又膨隆,引流不畅,可再用血管钳伸入撑开伤口,引流脓腔。
⑤没有切开条件者可单纯抽脓,反复抽几次亦能全愈。
⑥结核性脓肿者应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腔中注入抗结核药,如链霉素等,如仍不能全愈则应于颈外切开引流,方法:平胸锁乳突肌后缘作一切口,将胸锁乳突肌向前牵引,分离暴露动脉鞘,并向前牵拉然后向颈椎前分离,达到脓腔后,用手指探查脓腔的大小、范围、有否死骨。如有肉芽者可试刮除,最后置引流条于脓腔中。术后逐渐抽出引流条,使伤口自里向外愈合。全身用抗结核药,如颈椎骨有破坏者应与骨科合作处理。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宜内外兼施,灵活使用,特别是在痈肿已成的情况下,应立即排脓或抽脓,不能任其自溃,这样既可加速痊愈,又可防止脓液突然涌入气道的危险。
一、辩证选方
实证里喉痈:
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中医"辨证选方"部分,俱分为四型。如果是儿童患者,剂量宜酌减。
虚证里喉痈:忌用苦寒及辛热药物,以免削伐元气及伤阴。
1.肺肾阴虚
治法:滋养肺肾,清热化痰。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生地黄18g,麦冬18g,天冬18g,百合15g,白芍12g,丹皮12g,川贝母12g,甘草3g,玄参15g,桔梗8g,冬瓜仁30g,角刺10g。若颈部有瘰疬者,加夏枯草18g,赤芍易白芍;痰中带血,则加仙鹤草;肾阴虚明显者去麦冬、白芍,加山萸女贞子泽泻
2.肺脾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方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5g,北芪30g,陈皮89,生苡仁30g,冬瓜仁30g,熟地18g,白芍12g,甘草3g。如气虚症状较明显,加用人参10g,麦冬少许独煎;纳呆腹胀较甚者加春砂仁(后下);溃口难愈可加大北芪用量,并酌加当归尾、白蔹白芷等。
二、其他疗法
1.外治疗法:有吹药、含漱、外敷及放脓等多种方法,可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中医有关内容。但需强调,痈肿一旦形成,放脓是首选方法之一,应即时施行。与扁桃体周围脓肿不同的是,里喉痈患者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如器械、照明及吸引器,并取仰卧头低位,以防痈肿突然溃破,阻塞气道而导致窒息。实证里喉痈先在痈肿高突处守刺抽脓,再用小尖刀纵向切开排脓;虚证里喉痈则仅穿刺抽脓,但不切开,以防切口溃烂,经久不愈。
2.针刺疗法:在里喉痈脓肿未成熟之时,亦可用此法,有泄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中医有关内容,但患处放血宜慎。
中药 实证里喉痈: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中 "中成药"部分。
虚证里喉痈:
1.知柏地黄丸(或枸菊地黄丸):每次10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功能滋补肝肾、清降虚火,适用于肝肾阴虚或肺肾阴虚者。
2.补中益气丸:每次8~10g,每日3次。功能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于肺脾气虚者。
3.六君子丸:每次8~10g.每日3次。功能健脾益气、理气化痰,用于肺脾气虚而见咳嗽痰多,气短音低者。
4.十全大补丸:每次10g,每日3次。功能补益气血,用于痈肿溃后久不收口难愈者。
针灸
推拿按摩 推拿能减轻咽喉疼痛,凡咽喉肿痛影响吞咽进食者,皆可用之。详细内容参见"扁机体周围脓肿"有关内容。
中西医结合治疗 咽后壁脓肿是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是咽后淋已结化脓引起,后者则为颈椎结核引起。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控制感染,施行切开排脓,防止并发症发生;而对结核性的咽后脓肿,应全身行抗痨治疗。经口穿刺排脓,因此类病人多系颈椎结核引起,应由骨科医师治疗原发病。中医谓喉痈系指发生于咽喉间及附近部位痈疮的总称。主要在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在脓肿形成之前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清咽利膈汤加减,成脓后则可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药虽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作用。但作用缓慢,难以解急,中西医结合治疗咽后脓肿是在切开排脓的基础上。使用支持疗法抗生素、激素加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灵枢·痈疽篇》中所描述的"猛疽"病与本病颇为相似:"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重楼玉钥续编·诸证补遗》在描述喉痈时特别提到:"又有喉间红肿而痛,无别形状者",此与本病部位较低,一般不易观察到患处的情形亦很吻合。本病的病因,实证者与喉关痈大致相同,为肺脾胃素有积热,复加风热邪毒侵犯;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或由咽喉异物、外伤,肌膜受损染毒而发病。故《圣济总录·卷122》说:"脾肺壅热,熏发上焦,攻于咽喉,结聚肿痛,不得消散,热气炽盛,致结成痈。"《疮疡经验全书·卷1》也说:"积热喉痈,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尤氏喉科秘书》还说,"喉痈,此因过食辛辣炙煿,厚味醇酒,感热而生,属肺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