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咽霉菌病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咽霉菌病

  
疾病名称(英文) mycosis of pharynx
拚音 YANMEIJUNBING
别名 念珠菌性咽炎,中医:鹅口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霉菌在咽部感染引起的炎症称为咽霉菌病。本条重点论述“咽念珠菌病”、“咽部组织胞浆菌病”、“咽放线菌病”。
中医释名 以口腔、舌面、软腭及咽部肌膜充血溃烂如糜粥,满布白屑,有特殊气味为特征,亦有称口糜,雪口病者。
西医病因 霉菌种类甚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正常人身体内可有霉菌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时,霉菌在咽部繁殖,生长,引起感染。最常见的霉菌为咽念珠菌,咽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见于小儿,亦可见于成入,多由湿热所致,舌为心之苗,脾之窍,咽属胃系,故其病位为心脾两脏,病有虚实两端,实者心脾湿热,虚者阴亏火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初起,口腔上腭,舌面,两颊上,有灰白色小点,周围淡红微肿,白色小点,状若凝乳,扩大后彼此融合,随即蔓延四周,重者不仅布满咽喉,还可上及鼻腔,下及气管。白屑可拭去,去而复生。本病可分虚实两型。
1.心脾湿热
证候:口腔,咽部粘膜及舌上,白屑堆积,状如凝乳,周围粘膜充血发红,口干口臭,口内及咽部灼热刺痛。小儿不愿吮乳,啼哭不安,烦躁不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辨析:患者平素饮食失节,嗜食煎炙之品,致脾胃受损,湿浊凝聚化热,致心脾积热,循经上蒸;灼腐肌膜,故见口、咽粘膜白屑堆积。热盛则粘膜红肿明显,灼热刺痛,脾胃热盛,灼烁津液,则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心火盛则神不安,故烦躁难眠,小便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皆为湿热壅盛之象。
2.阴虚内热
证候:口腔内咽部粘膜布满白屑,周围粘膜充血较轻,口干咽燥,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或久病之后,盗汗乏力,腰膝痠软,可有长期服用苦寒药物或使用抗生素病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辨析: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或久病伤阴或用苦寒之品,伤及脾胃,苦寒郁而化火,津亏则无以制火,虚火上浮,致使肌膜受损,故见白屑散布而充血较轻。津亏无以上承,口干咽燥;津亏火旺,盗汗乏力,腰膝痠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阴虚火旺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咽念珠菌病:
1.主要症状是咽干,轻度疼痛,烦躁,食欲下降。
二、咽部组织胞浆菌病:
1.早期症状不甚明显,有咽痛、咽不适感等。
三、咽放线菌病:
1、病变主要在软腭、梨状窝、发展缓慢,肿块缓慢增大,不痛。表面组织软化合形成溃疡,范围大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体检 一、咽念珠菌病:以白色念珠菌为病原体者,口腔及咽粘膜出现多发性,散在的白色园形斑点,可融合成片状,如凝乳形状,擦去后遗留溃烂面,其周围充血; 二、咽部组织胞浆菌病:咽后和扁体可出现灰白色,散在的小结节或溃疡性肉芽肿。局部淋巴结肿大。 三、咽放线菌病:梨状窝病变可侵犯甲状腺及咽旁,颈部形成肿块,感染破溃合形成多个皮肤瘘管。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一、咽念珠菌病:镜下检查可见念球菌。 二、咽部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呈强阳性。分泌物中培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 三、咽放线菌病:在脓性分泌物中有硫磺颗粒和固紫染色阳性菌丝体。在病变细胞中培养出厌氧性放线菌。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咽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咽炎应与溃疡性咽炎相鉴别:取咽白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念球菌,有助于鉴别。
二、咽放线菌病:咽放线菌病及咽部组织胞浆菌病应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咽念珠菌病:
1.加强营养,增进体质,注意口腔局部清洁,婴儿喂奶时,奶头要洗净,用温生理盐水、1%双氧水或复方硼砂液漱口,患处可用1%~2%龙胆紫液涂擦。
2.严重不愈者可用制霉菌素口服,成人50万u~100万u,每日3~4次,儿童12.5万u~25万u,每日3~4次,连服7~10天。
二、咽部组织胞浆菌病:
1.用二性霉素B静脉点滴治疗,口服氨苯碘胺可增强疗效。
2.用制霉菌素在咽部病变处直接注射。
3.保持口腔清洁,经常漱口,局部涂擦龙胆紫等。
4.避免传染,病人的痰、分泌物要消毒处理。
三、咽放线菌病:
①用青霉素或磺胺均有效,青霉素每日200万u~500万u至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6周以上。
②注意口腔卫生,清洁口腔。可手术切除局部病变组织,瘘管切开引流。放射治疗有一定效果。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心脾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导热下行。
方药:凉膈散加减(《和剂局方》)。栀子12g,薄荷6g,石膏15g,天花粉12g,川连10g,大黄(后下)10g,芒硝8g,黄柏10g。
2.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小儿药证直诀》)。萸肉12g,丹皮8g,茯苓8g,泽泻8g,淮山药12g,生地20g,赤芍12g,银花10g,杭菊8g。此外,在临床上本病亦有表现为虚寒征象者,多见于滥用抗生素及久服苦寒之品,败胃伤阳,脾胃运化失健,水湿不化,上泛口咽,发为鹅口疮,其病多反复发作,除主症外,全身伴见阳虚之象,此型患者可用附桂八味丸治疗。
二、其他疗法
本病除口服药物外,还可配合局部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为治疗大法,有吹口,漱口等法。
1.吹口:可用珠黄散吹口,冰硼散吹口,每日3~4次,吹药于疮面上。
2.漱口:玄参15g,甘草6g,银花12g,薄荷8g,煎汤漱口,每日多次。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本病最早载于《诸病源候论·鹅口候》:"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并认为本病是由于胎时盛受谷气,湿热熏蒸心脾所致。其后《疡医大全》、《外科正宗》对本病都有记载,亦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