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ysterical aphonia |
拚音 | YIBINGXINGSHIYIN |
别名 | 癔病性失语症,功能性失音,中医:暴瘖,肝郁失音,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咽喉科疾病,精神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癔病性失音是因突然精神刺激而产生超限抑制致突然失音,是一种以癔病为原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为癔病的喉部表现。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由癔病引起。 |
中医病因 | 本病的发生,多由七情所伤,多见于青年妇人,特别是素体虚弱、情绪抑郁者尤易发病。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患消化不良、寄生虫病,以及在恐惧、发怒、悲伤之时,均可诱发此病。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青年女性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因情志不舒,气机不调,脏气失和而致病。或因愤郁伤肝,气机不利而致失音不语;或因思虑伤心,心气不舒而失音不语;或因肝郁伤脾,脾失健运而致失音气短等。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特点是突然性的说话失音,有精神刺激史,但咳嗽、哭笑时的声音正常。本病的失音应与喉部器质性病变或其他原因而致的声音嘶哑相鉴别。故在临床上应详细询问病史,闻其发音是失音、耳语抑或声嘶,并注意声带的检查情况。 1.肝失疏泄,肝郁失音 证候:突然失语或拒绝说话,或仅有耳语。精神抑郁,胸胁苦闷不适,喜叹息,烦燥易怒;或见口苦咽干,舌质淡红或稍红,苔薄白,脉弦。全身检查无异常,双侧声带色泽正常,运动正常,多有内收无力,声门闭合稍差,如令其咳嗽,则声门瞬间闭合好。 辨析:①辨证:注意其肝郁之象,以精神抑郁、胸胁苦闷不舒,善喜太息,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脉弦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景岳全书·卷28》说:"惊巩愤郁卒然致瘖者,肝之病也。"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于咽喉而失语;气机不舒,则胸胁苦闷不适,烦躁易怒;肝气郁结则影响胆气的疏泄,故可见口苦咽干,肝郁化火亦可致口咽干苦,舌质稍红;脉弦为肝郁之证。 2.心气不舒,心虚失音 证候:突然不语,沉默不言,精神恍惚,多疑善虑,喜怒无常,主事健忘,心胸微闷。常在更年期发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微细。全身检查及声带检查见"肝失疏泄、肝郁失音。"所述。 辨析:①辨证:注意辨其气机不舒、心虚之征,以精神恍惚,多疑善虑,喜怒无常,主事健忘,更年期发病,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景岳全书·郁证》说:"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在该书的卷28还说:"忧思积虑久而至瘖者,心之病也。"足厥阴肝经从胁上循喉咙,其筋脉络于舌本;手少阴心经上走喉咙,系舌本,故有肝主语、心主言"之说。心主言,心神受扰,故突然不语,沉默不言;心主神明,思虑伤心,心虚则神明无所主,故精神恍惚,多疑善虑,喜怒无常;心阴不足,则主事健忘,心胸微闷;妇女更年期月经紊乱,易致阴血亏损、血虚脏燥,故此期间发病为多;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微细为心阴虚之征。 3.肝病及脾,脾郁失音 证候:突然不语或气短耳语,情绪低落,少言寡欢,头昏头重,困倦怔忡,脘腹胀满,四肢无力,或伴嗳气,呕恶,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濡细。全身检查及声带检查见"肝失疏泄、肝郁失音"。 辨析:①辨证:注意辨其气滞脾郁之证,以头昏头重,困倦乏力,脘腹胀满,或嗳气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思虑过度或愤郁压抑,导致气机不畅,肝失条达,可致不语或失音,情绪低落,少言寡欢;气郁日久,横逆侮脾,脾失健运,则脘腹胀满,或嗳气呕恶;脾不健运,日久气血不足,故头昏头重,困倦乏力,气短懒言;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濡细俱为脾郁湿困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1.起病急,常有明显精神刺激史。 2.突然失语,仅有“嘘嘘”耳语声,咳嗽和哭笑时发声正常,表情缄默。 3.声带色泽形态无异常,吸气时能外展,发音时声带不能靠拢中线,但咳嗽时能靠拢。 |
西医诊断依据 | 作出本病的诊断前应详细了解病人有无精神受到刺激的病史有无癔症史。检查时必须详细观察喉的各处,有无声带小息肉、声门下肿瘤或环杓关节的病变。对有器质性病变可疑者应密切观察,直至完全排除为止,不可轻易作出癔症性失声的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一般均有情绪激动或精神刺激的病史,如过度悲哀、恐惧、忧郁、紧张、激怒等。 |
症状 | |
体征 | 1.发病突然,在明显的精神刺激时发作,如恐惧、忧伤、悲痛、忿怒、情绪过度激动。身体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月经不调,妊娠期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等也是发病的诱因。 2.突然失音,不能发音或仅作耳语或摇头示意不能说话;但咳嗽、哭笑声音正常,呼吸不受影响,有时偶尔发音正常,遇到刺激后又不能发音, |
体检 | 间接喉镜检查见声带色泽、形态正常,吸气时声带能外展,两侧对称。声带内收不完全,因而声门关闭不全,有时表现声带颤动,偶见声带能互相靠拢,但很快又立即分开。当嘱病人咳嗽、发笑时可见声门关闭很好,发音正常。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语声恢复;声带靠拢中线,声门闭合全。 2.好转:语声短暂恢复,不久又失语。声带短暂靠拢中线,不久又不能靠拢,声门复闭合不全。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暗示疗法:经详细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为癔病性失语时应和病人谈心,认真对待,说明本病肯定会治好,树立病人信心,然后用暗示治疗,如间接喉镜检查时故意用力触动病人舌部,使其感觉疼痛,分散病人不能发音想法的注意力,病人可立即发出声音。另外。在颈前皮下注射盐水,并告诉病人此乃特效药。边注射边嘱病人数1、2、3、4……。或针刺合谷,边捻针边嘱病人数1、2、3、4……。无意中恢复发音。 2.理疗也有一定效果,在颈前皮肤用共鸣火花治疗,治疗同时与病人谈话,并鼓励病人大声说话。 3、对情绪激动者可口服地西洋(安定)2.5mg或利眠宁10mg等镇静药物。 |
中医治疗 | 本病宜精神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针药兼施,效果满意。 一、辨证选方 1.肝失疏泄,肝郁失音。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开音。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柴胡12g,川芎8g,枳壳8g,白芍12g,香附10g,甘草3g,郁金12g,千层纸10g。若咽干口苦者,加栀子、杭菊花或绵陈;胸胁不适者,可加合欢花、素馨花等。 2.心气不舒,心虚失音 治法:养心安神,解郁开音。 方药: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味。甘草8g,小麦30g,大枣10g(或6枚),远志12g,石菖蒲12g,郁金12g,香附10g,白芍12g。若健忘多梦难寐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若面色苍白,心悸怔忡者,宜加首乌、熟地、阿胶等。 3.肝病及脾,脾郁失音 治法:醒脾和中,解郁开音。 方药:夺郁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苍术12g,藿香10g,砂仁3g(后下),草豆蔻3g(后下),香附10g,苏梗10g,生姜2片,柴胡12g,郁金12g,白芍12g。若口干或呕恶者加竹茹、麦冬;气短懒言,困倦乏力地得加党参、北芪;脘腹胀满,食后加甚者,选加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等。 一、其他疗法 (一)精神疗法本病应着重精神疗法。针对其致病原因,细心开导,消除不利因素;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并向患者说明本病能迅速治愈,使其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尤其对顽固难愈者更为重要;取得医患之间的信任亦很重要。 (二)暗示疗法1.用2ml注射用水,在颈前作皮下注射,边注射边嘱病人大声读1、2、3、4……等数字。并在注射前向病人暗示,大部分病人能在注射中立即见效。2.用0.5~1ml注射用水,取弯而钝的针头作声带滴药。滴药前说明注意事项,并暗示疗效迅速满意;滴药的瞬间有呛咳,应鼓励其大声咳出,然后嘱大声念阿拉伯数字,多能取效。 |
中药 | 1.龙胆泻肝丸(或口服液):每次10g(或1支),每日3次。功能清泻肝火,疏肝利湿,适用于肝郁失音型。 2.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10g,每日3次。功能健脾益气,祛湿和中,适用于脾郁失音型。 |
针灸 | 1.主穴:哑穴,配穴:天突、金津、玉液。操作方法: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病程长短及性格特征,做相应的思想工作,说明病情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坐位,低头双手按膝,医者双手协同捻转进针,强刺激,进针深度1~2.5寸,针下有穿透落空感,患者有触电感或向肢端放散为度,同时问患者有何感觉或让其发"啊"音,一般得气后,轻提针捻转3~5min,维持刺激0.5min左右,随后缓慢出针,后平卧,针刺配穴,手法用补法,留针30min。作者认为取穴准确和手法适当是关键,认为在作强刺激手法时,第一次应让患者有无法忍受之感,并暗示无法忍受时喊"啊",然后弹针,再依病情减少刺激量。 2.点刺双侧少商穴治愈癔病性失音患者。 3.取穴:百会、廉泉、风他。操作:解释、说明、作相应思想工作。平卧、放松,选30号2寸毫针,先针百会,平刺1.5寸,中等量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再针廉泉,进针后向舌根方向斜刺约1~1.5寸,采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边针边引导发音,约1分钟留针。续针风池,对针1寸,双侧同时行针。亦采用强刺激法,边针边引其发音,留针约1分钟,廉泉、风池再如上法操作2次,10分钟1次,共30分钟,如音量低或发音不流畅,翌日再治疗一次,手法视病情及病人忍受为度。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西医认为精神身心不稳定者,在情感波动等诱因下常引发此病,治疗原则是使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行暗示疗法,井同时配合服用镇静剂、维生素、理疗等。癔病性失音属中医暴瘖范畴,为内伤虚弱之症,治则是养血宁心、疏肝理气、解郁开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应在建立患者治愈信心的基础上,施用中西医的暗示疗法,如针灸、强感应电刺激、直接喉镜、环杓关节拨动等。然后用中药施治,以巩固治疗效果,中药内治可选用甘麦大枣汤和百合地黄汤加味等。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由于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气机不调而致,故中医常称其为"肝郁失音",正如《灵枢·忧恚无言论篇》所说:"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此"言无音者"与癔病性失音在病因、发病时间及症状方面均很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