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疾病名称(英文) 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拚音 BINEIFANXINGRUTOUZHUANGLIU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鼻科疾病,耳鼻咽喉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鼻腔和鼻窦的内翻乳头状瘤是一种炎性上皮肿瘤。在组织形态学上是介于癌组织和正常上皮组织之间的一种粘膜上皮源性肿瘤。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多见于40~70岁,男女之比约为2:1。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学说很多。 1.炎症学说:有些作者认为是慢性炎症、过敏、遗传、细胞代谢异常或病毒感染所致。 2.肿瘤学说:有人认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年龄较大,肿瘤对周围组织及骨质具有较强的破坏力,手术切除后即使在肉眼下认为手术已彻底,仍容易复发,且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认为内翻性乳头状瘤为真正上皮性临界性肿瘤,因为大多数最后恶变的患者多在反复手术后发生。除以上观点外,少数人认为,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大部分病例实际上一开始就是癌肿,只是由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而误认为乳头状瘤,或者是在组织学上所掌握的诊断标准不同。
中医病机
病理 内翻性乳头状瘤肉眼观察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如乳头状、颗粒状、桑椹状、菜花状或分叶状。外观如息肉样,但不透明,广基,富有血管。镜下观见上皮高度增生。上皮团块向固有层深处呈乳头状或指状分枝,弥漫性生长,可为鳞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表面覆以单层呼吸区柱状上皮细胞,常具纤毛,基质膜明显。在同一肿瘤中可同时有以上三种类型存在。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有时可见细胞间桥,基底膜完整。也可见含有大量糖原的空泡细胞及粘液细胞,在上皮细胞间可见粘液滴存在。部分病例伴有非典型增生。肿瘤基质内含血管较多,有炎性浸润和水肿。有时同一标本中可有典型病变,非典型增生和浸润性癌灶同时存在,对切除的肿瘤应大块送检,多处取材或做连续切片检查。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早期患者无特殊不适感,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就诊较迟,主要症状有:
1.鼻塞:随肿瘤的长大,鼻阻呈进行性加重,甚至完全阻塞整个鼻腔。
2.出血:由于肿瘤生长快,瘤体血管丰富,易有血涕,有时鼻出血量较大。
3.其它症状:因肿瘤阻塞可引起长期流涕,有时呈血性涕带刺激性臭味,引起鼻前庭和上唇皮炎,此外可有嗅觉减退或丧失,反射性头痛,上牙痛等。
4.肿瘤长大或鼻窦内肿瘤可致使面部畸形,有状鼻或面颊部突出等症状,多伴有阻塞性鼻窦炎。
5.肿瘤向上侵及可使眼眶内受累引起溢泪,视力减退,眼球移位及复视等。
6.肿瘤生长过大,向前方可突出鼻外或向后坠入鼻咽部,使软腭下塌,以致发音不清,吞咽障碍等。
体检 检查鼻部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一侧,有时鼻腔和鼻窦同时起病,有谓之"多中心性生长"之说,鼻腔侧壁中下鼻甲、上颌窦和筛窦最易受侵犯,但原发于鼻窦者较少。肿瘤外观呈息肉样、乳头样、颗粒样和分叶状,质地较硬,含血管较多,触之易出血。临床上常见肿瘤与息肉并存,故极易误诊为鼻息肉
电诊断
影像诊断 鼻窦X线拍片、或CT的断层扫描可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骨质吸收或破坏。对于选择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具有很大价值。该病对骨壁破坏极为常见,骨再建性骨破坏较多见,提示良性肿瘤特征,侵入性骨破坏应考虑已癌变。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鼻腔及鼻窦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瘤相似,如鼻塞、流血性涕,晚期可面颊部畸形,造成骨质破坏,但恶性肿瘤多呈菜花样或肉芽样、质地脆,触之易出血。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由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生长和易复发及恶变的特点,因此应在保留鼻功能和尽量避免面部畸形情况下作根治性切除。其手术方式依据病变范围及术者的临床经验而定。
一、鼻内窥镜手术切除对原发于鼻腔,病变较局限的肿瘤,边界清楚者,可经鼻内窥镜手术摘除,然后对肿瘤边缘粘膜行激光气化治疗,以防复发。对于限于前筛窦早期肿瘤,经鼻内窥镜也可彻底切除。
二、鼻侧切开术(lateralrhinotomy)肿瘤较大,影像学检查提示侵及鼻窦或原发于鼻窦者,应在全麻下,行鼻侧切开术或经口腔(Denker)进路行根治性切除。对一些原发于上颌窦,并向邻近鼻窦侵犯的肿瘤应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切除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多数学者认为,鼻侧切开进路是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最佳术式,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瘤的复发及癌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供手术治疗参考。
(一)内翻乳头状瘤复发及癌变的因素
1.患者年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病率男多于女,手术切除后男性较女性更易复发,癌变机会也多,根据文献报道男女之比为5:1,癌变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成正比例增长。因此,对年龄偏大患者,均应根治性切除,决不能姑息,以防复发及癌变。
2.手术次数:手术次数越多,复发率就越高,发生非典型性增生的机会也越大,癌变率高。因为复发次数多本身就提示病变的复杂性,而手术刺激本身也是恶变的因素。因此,争取一次性根治术,可防止复发及癌变。
3.病理图象成分:有人报道在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的组织标本中,曾发现有广泛透明细胞成份,酸性粘多糖弱阳性。因此认为对内翻性乳头状瘤标本,组织观察时有大量粘液细胞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以防复发及癌变。
(二)鼻侧切开术的手术要点:本手术又称Moure术式。此术适合于所有鼻腔内良性及恶性肿瘤,对由鼻腔、上颌窦及筛窦等处的广泛性良性肿瘤尤其适宜。
1.切口:上界起自患侧内眦与鼻背中间上方0.5cm处,向下沿鼻颊沟内侧绕鼻翼达鼻前孔,切开鼻前庭底部,切口深达骨质。因面部血管丰富,作切口时极易出血,止血时,除较大血管给予结扎外,一般出血点可用电凝器予以电凝止血。
2.暴露鼻腔:用剥离器将切口处皮肤、皮下软组织连同其下骨膜向两侧分离,暴露鼻骨、上颌骨鼻额突、眶缘及梨状孔、泪骨、鼻额缝处骨质,但勿损伤泪囊。用小剥离器将梨状孔周围骨质与鼻腔粘膜仔细分开,将患侧鼻骨,上颌骨额突及梨状孔外侧和底部的骨质边缘尽量咬除,以扩大手术进路。沿扩大的梨状孔边缘,切开鼻腔粘膜,鼻内肿瘤即可暴露。如肿瘤侵入上颌窦,则可将骨孔扩大到尖牙窝。
3.切除鼻腔病变组织:暴露鼻腔后,先检查肿瘤的大小及范围,若肿瘤较小,可将肿瘤及其临近鼻甲一并切除;若病变范围较大,先剥离眼眶内下方骨膜,暴露筛骨纸样板及泪骨,齐内眦连线凿断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将鼻腔侧壁自鼻顶至鼻底连同中鼻甲、下鼻甲、筛窦与肿瘤组织一同切除。上颌窦有病变者,尽量扩大窦前壁,凿开部分窦壁,清除上颌窦及鼻侧壁肿瘤。切除瘤组织后,应对邻近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和修整。
4.填塞术腔及缝合切口:经止血后冲洗术腔。用丝线将鼻腔粘膜、内眦韧带对位缝合,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用碘仿纱条填塞术腔。如手术范围波及鼻咽部,应加用鼻后孔栓塞。患侧眼内敷以眼药膏,面部加压包扎。
5.术后处理:①术后病人平卧位,头偏向患侧;全麻者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咽部有否分泌物。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鼻腔填塞纱条于术后3~5天内分次抽除。切口缝线6~7天后拆除。④除净鼻腔填塞后,可滴入复方薄荷石蜡油或5%链霉素,若有结痂,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此瘤于1854年ward首先报告,次年Billroth报告两侧鼻腔乳头状瘤,1883年Hopmam分此瘤为硬性及软性乳头状瘤。前者来自鳞状上皮,故又称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squamouspapilloma),属于外生性瘤,质硬,呈桑椹状、多属单发,临床上常见于鼻前庭、鼻中隔、或硬腭等处。后者来自鼻腔及鼻窦粘膜的上皮组织,粘膜的间质增殖明显、盖覆其表面的上皮可为角化不良的鳞层型、移行型或呼吸上皮型,或三型并存于其表面。1938年Ringertz首先描述软性乳头状瘤为上皮向下生长,进入息肉样间质中呈乳头状广泛增生,形成实体性细胞巢或细胞团块,而上皮基底膜完整,与外生性乳头状瘤不同,并将此类肿瘤从过去乳头状瘤中区别出来,命名为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ingpapilloma)。本条主要介绍鼻腔及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瘤在组织形态学上是介于癌组织和正常上皮组织之间的一种粘膜上皮源性肿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