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ute mastoiditis |
拚音 | JIXINGRUTUYAN |
别名 | 乳突蓄脓症,外科性乳突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耳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急性乳突炎是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质的急性比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气化型乳突,儿童多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致病菌多为B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绿脓杆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急性乳突炎多因急性中耳炎继续加重,鼓窦入口被肿胀的粘膜阻塞,乳突内脓液引流不畅,蓄积于气房。气房粘膜坏死脱落。致发乳突气房骨膜炎、骨炎。骨壁发生脱钙、坏死、房隔破溃、气房融合,形成一大脓腔,即称为融合性乳突炎。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流感杆菌引起的急性乳突炎,乳突骨壁多保持完整,气房内充满血性渗出物,称出血性乳突炎。若乳突气化不良,乳突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表现为乳突骨髓炎。若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用量不足或治疗不彻底,乳突炎性病变虽继续发展,而全身和局部症状却不明显,以致不易发现,称隐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炎症可穿破骨壁,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发病已明显减少。但由于耐药菌株的感染、宿主免疫力的下降以及患者对多种抗生素过敏而影响用药等因素,此病发生似有增加趋势。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如果急性中耳炎耳痛等症状持续3周以上,并有持续加重趋势,均提示有急性乳突炎发生。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经治疗后症状不愈,仍发热。体温可达40C,全身症状加重。小儿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或治疗好转后又加重,应考虑有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2.耳痛加重,常常是跳痛,伴有头痛。系由于乳突内积脓造成气房内压力增加所致。小儿可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 3.耳流脓增多。但也可突然减少,多由引流不畅引起。 |
体检 | 1.耳后鼓窦区明显压痛。乳突部可扪及软组织肿胀。多因感染已侵及乳突骨皮质。甚至形成乳突骨膜下脓肿,耳廓向前下外侧移位。 2.外耳道骨部后上壁下塌,有时难以见到鼓膜,窥不清鼓膜穿孔。耳道内多有粘脓性分泌物,量较多。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拍乳突X片双侧对比。早期患侧乳突气房模糊,呈云雾状。脓腔形成后房隔不清,融合成一透亮区。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白细胞总数增高,核左移。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需与幼儿外耳道疖肿鉴别。 急性乳突炎有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体温升高,可达40C,耳深部跳痛,伴头痛。鼓窦区压痛。耳溢脓为粘脓性、量多。鼓膜充血,穿孔,耳后沟可消失。x片乳突呈云雾状改变.或有融合区。外耳道疖肿有挖外耳道史,体温一般正常,耳部疼痛,咀嚼及张口加重压痛,│牵拉耳廓痛,耳溢脓为纯脓、量少,鼓膜完整,耳后沟存在,x片正常。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气房内的积脓可向任一方向溃破,但多数是向乳突表面穿出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乳突气房积脓溃破可形成胸锁乳突肌深面、二腹肌附近的脓肿。此部位的脓肿称耳下颈深部脓肿、二腹肌脓肿或Bezold脓肿。岩尖气房积脓破溃可发生Gradenigo征;气房积脓也可向颅内、颞内等处溃穿,蔓延引起迷路炎、颅内感染或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
西医治疗 | 1.全身抗感染治疗:可首选青霉素或其他广谱抗生素,待得到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更换敏感抗生素。用药要剂量足,时间够。症状消退后要持续用药一周。 2.局部治疗:注意清除脓液并保证引流通畅。鼓膜穿孔过小或未穿孔者要行鼓膜切开。滴用敏感抗生素溶液。 3. 乳突单纯凿开术(simplemastoidectomg)是通过切开鼓窦,清除鼓窦、鼓窦入口及乳突气房内的病变组织,使中耳脓液得到充分引流防止并发症。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