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化脓性睾丸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化脓性睾丸炎

  
疾病名称(英文) suppurative orchitis
拚音 HUANONGXINGGAOWANYAN
别名 非特异性睾丸炎,急性化脓性睾丸炎,中医:子,外肾痈,偏坠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化脓性睾丸炎是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睾丸炎性病变,属于睾丸炎的一种类型,常与附睾炎精索炎并发。
中医释名 以急起恶寒发热,肾子(睾丸或附睾)肿痛、灼热,阴囊皮肤紧张光亮,化脓或不化脓为主要表现的痈类疾病。
西医病因 急性化脓性睾丸炎不多见,主要继发于体内化脓性细菌性败血症。多种败血症,如筛窦炎、骨髓炎,甚或阑尾炎、血丝虫病等,皆可并发急性睾丸炎。
中医病因 (1)感受寒湿久处寒湿之地,或冒雨涉水,或过食寒凉之品,感受寒湿之邪,寒邪侵犯肝之经脉,经络气机不利,气血瘀阻,结毒而发。 (2)湿热下注久处湿热之地,感受湿热邪气,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炙爆之品,湿热内生,下注宗筋,发为子痈。 (3)情志不舒长期忧思恚怒,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郁化热,邪热郁结肝经;或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肝经,致疏泄功能失常,热郁络阻,发为子痈。 (4)跌仆损伤因跌仆外伤,睾丸血络受损,血瘀气滞,络脉空虚,复感邪毒而生子痈。 (5)过度劳累房事不节或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外邪乘虚而入,引发子痈。此外,素体阴虚,挟有湿热或血瘀体质,若处南方,感受温热邪气的侵袭,内外合邪,易引发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绿脓杆菌等。细菌感染途径有以下三方面:(1)血行感染感染从体内某一病灶经血流传至睾丸。(2)直接感染后尿道的感染经输精管及附睾传入,常称为附睾-睾丸炎。(3)淋巴感染下尿路及外生殖器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至睾丸。三种感染途径以直接感染及血行感染多见。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病变部位在睾丸,其病理演变过程为:在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邪毒下注肝经,蕴结于睾丸,郁久化热,热壅血瘀,肉腐成脓。急性期以邪盛正不衰的实热证候为主,慢性期以正虚邪恋,本虚标实的证候为主。若急性子痈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子痈;慢性子痈若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为急性子痈。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发为急性子痈;阴虚、湿热、瘀血体质,久居气候炎热地区,生活起居失常,劳累过度等也容易导致正气亏虚,感受邪毒,引发子痈。子痈后期,若阴津被的,肾阴亏虚,睾丸失于涵养则易引起萎缩,导致不育。
病理 急性睾丸炎:明显肿大,阴囊壁红肿,鞘膜脏层也充血红肿,鞘膜腔内有浆液性渗出。睾丸实质肿胀较重,切面有局灶性坏死,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曲细精管上皮细胞破坏,有时整个睾丸化脓形成脓肿。 慢性睾丸炎:睾丸肿大或硬化萎缩,鞘膜均有明显增厚,鞘膜腔闭锁,睾丸组织纤维化萎缩,曲细精管的基底膜呈玻璃样变和退行性变,生精上皮细胞消失。曲细精管周围可能有硬化,间质细胞形如纤维母细胞,也可形成小的增生灶,梅毒性睾丸炎时常伴发鞘膜积液。因睾丸外伤后形成的肉芽肿性睾丸炎时,可见病变集中于曲细精管,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肉芽肿性反应可能继发于精子的分解性产物。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一)分清阴阳属性清·祁坤《外科大成·总论部》说:“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说明疮疡首重分阴阳,才能实施正确的治疗。一般而言,急性子痈多属实热证属阳;慢性子痈为本虚标实证属阴。
(二)明辨寒热虚实除观察全身的情况外,辨局部的疼痛情况、察脓液之稠稀有助于分辨寒热虚实。如疼痛较剧,局限一处,伴有红肿灼热者属实证,易治;疼痛轻微,肿大缓慢,皮色不变,无热,属虚证寒证,难愈。脓液稠厚,有腥味,说明正气充盛;脓液稀薄无味则表明气血虚衰。
(三)洞察转归预后判断预后的良好与否,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加以分析,一般情况下,脓液由稀薄转稠厚、全身状况变好的为顺证,预后较佳;脓液由稠厚变稀薄,全身状况变差的为逆证,预后不良。急性子痈,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子痈;慢性子痈,若复感湿热之邪亦可转为急性子痈;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发展成急性子痈。
(一)急性期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睾丸肿大疼痛,并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压痛明显,阴囊皮肤潮红,按之灼热剧痛,如脓肿形成,按之有波动感。可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头痛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全身症状。若湿热波及子系(精索)时,子系亦肿硬疼痛,有时继发睾丸鞘膜积液,溃后流出黄稠脓液,略带腥味,收口较快。
2.证候分析:本期以肝经湿热下注证候多见。感受湿热或寒湿郁久化热,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湿热内生,侵犯肝经,下注睾丸,热伤血络,经络阻塞,热胜则肿,不通则痛,致使睾丸肿胀疼痛,肉腐成脓,按之有波动感;湿热蕴结睾丸,正邪相争,故发热恶寒;肝火犯胃,则恶心呕吐;头痛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乃肝经湿热俱盛之象。湿热之邪侵及子系,气血瘀滞不通,则红肿疼痛;湿邪下注,聚而为水,故继发睾丸鞘膜积液。脓液黄稠,为气血充实,正气不衰,邪热炽盛之象。
(二)慢性期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睾丸逐渐肿大,扪之坚硬,睾丸坠胀,疼痛较轻。附睾头部结节,轻微压痛,痛引同侧少腹及大腿根部。亦可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发热疼痛渐减,阴囊皮肤红肿渐消,但睾丸肿硬不减,日久不愈,皮色可转为暗红,甚则形成脓肿,溃后流出清薄浓液,无味,收口较慢,舌苔薄白,脉沉细。若外伤血瘀者,初期睾丸肿胀疼痛,但全身症状不明显。瘀血内郁化热,则睾丸灼热肿痛,甚则发热,小便赤涩,大便干,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脉弦数。
2.证候分析:正气不足,痰湿素盛,感受外邪,经脉气血阻滞,痰瘀互结,故睾丸逐渐肿大坚硬,附睾头部结节,疼痛较轻,痛引少腹;正虚邪恋,故病程缠绵不愈:气滞血瘀日久,湿热内生,则形成脓肿;脓液清薄,舌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若睾丸外伤,血络破损,血瘀气滞,则肿胀疼痛;瘀血内郁化热,侵犯睾丸,则睾丸灼热肿痛;发热,小便赤涩,大便干,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脉弦数均为瘀热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多为一侧性,有化脓性细菌败血症、附睾炎病史或尿道内器械应用史及外伤史等。病人感觉阴囊内疼痛,轻者仅为钝痛不适,重者痛如刀割,并向腹股沟放射,伴有寒战、高热、全身酸痛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感染症状。慢性者则觉睾丸隐隐作痛,或有下坠感。
(二)体征:患侧阴囊皮肤发红,肿胀有热感,明显压痛,睾丸、附睾增大,压痛明显,如同时有附睾炎则二者界限不清,附睾变硬,输精管增粗,可触及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睾丸炎症严重时则可形成脓肿,阴囊皮肤按之有波动感。慢性者则睾丸呈慢性肿大,质硬而表面光滑,有轻触痛,失去正常的敏感度。有的睾丸逐渐萎缩,严重的几乎扪不到睾丸,附睾相对增大。多数病例炎症由附睾蔓延至睾丸,从而使二者界限不清。双侧慢性睾丸炎者常可造成不育。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超声波检查可协助确诊。
实验室诊断 精液分析可见精子活动力下降,死精子增多。
血液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培养可能有致病菌生长。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急性附睾炎、睾丸扭转、嵌顿性斜疝及腮腺炎性睾丸炎相鉴别。
(一)急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以逆行途径引起感染者多见,多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有时做尿道器械操作或长期置留导尿管也可引起附睾炎。该病发病后常从附睾尾部开始,局部肿痛,全身症状较轻。继续发展则可蔓延至整个附睾甚至睾丸,此时两者难以鉴别,常统称为附睾—睾丸炎。病理特点为附睾管上皮出现水肿及脱屑,管腔内出现脓性分泌物,晚期瘢痕组织形成使附睾管腔闭塞,故双侧附睾炎常可造成不育。
(二)睾丸扭转:
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患侧精索及睾丸剧烈疼痛,甚至出现休克,体温及白细胞偶有升高。阴囊触诊检查睾丸的位置常因提睾肌痉挛及精索缩短而上移或呈横位,附睾也移位至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普雷恩氏征(Prehn'sSign)阳性,即托起阴囊可使疼痛加剧,并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放射性核素睾丸扫描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扭转侧睾丸血流灌注减少,前者呈放射性冷区,后者血流声减弱甚至消失。
(三)嵌顿性斜疝:
又称为腹股沟斜疝嵌顿。可出现阴囊肿痛,但有阴囊内睾丸上方的肿物可以还纳的病史,并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等肠梗阻症状。触诊检查局部肿块张力增高,压痛明显,而睾丸无肿胀压痛。
(四)腮腺炎性睾丸炎:
可出现睾丸肿痛等症状,但多有腮腺炎病史,全身症状较轻,一般约经10天左右症状消退,常有睾丸萎缩后遗症,有的可引起不育症。血常规检查正常,在呼吸道和生殖道分泌液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可查到相应的腮腺炎病毒。
中医类证鉴别 1.(肾)囊痈:病位在阴囊皮肤,以阴囊皮肤红肿热痛为主症,睾丸和附睾无肿痛及触压痛。
2.水疝,为水湿潴积睾丸鞘膜腔内所致,一侧阴囊逐渐肿大如囊状,不红不热不痛,透光试验阳性。
3.肾子扭转:常见于青少年剧烈活动后,突发睾丸肿胀疼痛,阴囊筋脉增粗缩短,但无全身寒热、口干溲赤等症,亦无外周血内细胞显著增多。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化脓性睾丸炎如治疗及时,用药恰当,正气不虚,注意卫生,一般都能及时治愈,预后良好。但如果失治误治,正气素虚,或为痰湿、湿热、瘀血体质,且地处潮湿、气候炎热、卫生条件差,则容易转为慢性,缠绵不愈,甚至引起整个睾丸坏死,影响生育能力。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急性期
可用支持疗法,补液,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80万u,肌注,1日2次;或合用链霉素0.5g,肌注,1日2次;感染严重者,可点滴抗生素。如青霉素240万u加入5%糖盐水500ml中静脉点滴,1日1次或2次;或用先锋霉素V4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点滴;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100mg~2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点滴。疼痛剧烈者可用:1%普鲁卡因10ml作患侧精索封闭。
慢性期
应针对其原因进行治疗。由非特异性感染引起者,采取对症治疗,可做阴囊热敷、精索封闭、抗生素注射,或使用丙种球蛋白注射。已有脓肿形成者,可做切开引流清除病灶。对睾丸梅毒可做驱梅治疗。如治疗无效,系一侧病变,可做睾丸切除术。睾丸放线菌病所致的慢性睾丸炎,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注射,每日200万u~500万u,分2次注射,维持3个月以上。睾丸丝虫病可做鞘膜切除外翻或全部切除术。
(二)手术治疗
睾丸已有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如睾丸肿胀严重,也可做睾丸白膜“H”形切开以减少睾丸张力,鞘膜囊内放置橡皮条引流,如睾丸化脓完全被破坏时可做病寒切除术。
(三)理疗
1.超短波疗法
板状电极于患侧阴囊区前后对置,间隙1.5cm~2cm,微热量10分钟~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1疗程。急慢性均可应用。
2.频谱治疗仪、远红外线、紫外线照射、直流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磁疗等均可酌情使用。
(四)阴囊托治疗
睾丸肿胀严重,可用阴囊托将阴囊托起,局部热敷以减少患者疼痛,加快炎症的吸收。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以分期论治较符合临床实际。可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类,但两者常常相互转化。急性期,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期;而慢性期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为急性期。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演变成急性期。素体阴虚、湿热或瘀血体质,久居潮湿炎热地区也容易由急性期转变为慢性期或慢性期演变成急性期。因而治法又不可死守,当随证而变。
(一)急性期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消痈。已化脓者宜清热解毒兼托毒排脓。
方药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经湿热;黄芩山栀清热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下焦湿热;当归生地益阴养血和肝;柴胡疏肝止痛;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的作用。若高热、睾丸疼痛较剧者,可加羊角银花蒲公英川楝子玄胡三棱莪术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若酿脓者,加炙山甲皂角刺、黄芪等以托毒排脓消肿。
(二)慢性期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外伤血瘀者,宜活血消瘀、清热止痛。
方药以橘核丸加生地、玄参治之。方中橘核、木香枳实厚朴、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仁、延胡索活血行血;肉桂温化寒湿;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木通利湿;玄参、生地清热解毒,滋阴软坚。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行郁活血、软坚消肿之功。若结节不散可加王不留行、穿山甲、忍冬藤等药以通络散结;若脓肿形成,溃后流清稀脓,肝肾阴亏者,宜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气血两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补益气血。外伤血瘀以复元活血汤活血化瘀,清热止痛,方中柴胡疏调肝气;当归养血;桃仁红花、穿山甲通络活血消瘀;天花粉清热消肿;大黄荡涤瘀血;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若复感毒邪,发热恶寒,睾丸灼热疼痛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败草、玄参等清热解毒。
二、单验方治疗
1.海藻30g,炒橘核12g,炒茴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
2.当归12g,川芎9g,白芷9g,防风6g,甘草6g,细辛6g,红花9g,连翘9g,乳香6g,没药6g,水煎200ml,分3次服,适用于慢性期。
3.除湿逐瘀止痛汤:柴胡15g,川楝子10g,车前子10g,青皮10g,栀子10g,龙胆草15g,黄柏15g,苍术15g,法半夏15g,荔枝核15g,橘核15g,小茴香6g,红花10g,桃仁10g,乌药12g,白芍60g,枳壳10g,甘草20g。适用于慢性睾丸炎。
4.小柴胡合白虎汤柴胡13g,半夏10g,沙参20g,黄芩20g,石膏25g,知母20g,甘草10g,大枣5枚,生3片。用治慢性睾丸炎。
5.贯众煎剂:用贯众60g去毛洗净,加水700ml,煎至500ml,当茶饮,每日1剂。适用于急性期。用此方共治急性睾丸炎45例,全部治愈。
6.复方酢浆草合剂:以鲜酢浆草100g、油松节15g,加水1500ml,煎至600ml,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急性期。用此方治疗急性睾丸炎57例,全部治愈。
三、食疗
1.老茄子1个,焙干研未,每次服6g,1日2次,米汤冲服,适用于慢性期。
2.绿豆衣10g,金银花15g,代茶饮,每日1剂。
3.黑木耳适量,西红柿1个,共煮熟后服,1日2次。
4.赤小豆煮汤,常服之。
四、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6g,用适量鸡蛋清或蜂蜜、凡士林调匀,敷于阴囊,然后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
2.鱼腥草60g,水煎后趁热淋洗阴囊,每日1~2次,适用于急性期。
3.鲜马鞭草100g,捣烂外敷于阴囊,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4.小茴香60g、大青盐120g,炒热置入布袋内热敷,用于慢性期。
5.取按叶、千里光各150g和松树叶100g洗净入砂罐内,加水1000ml煎煮20分钟,用消毒纱布滤渣取汁,候温湿敷患处,每次敷20分钟~30分钟,早晚各1次。适用于急性期。
6.取生大黄、去核大枣、去皮鲜生姜各60g,共捣如泥,敷贴阴囊,外用布包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
7.取紫金锭2份,参三七1份,共研细未,以醋调敷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睾丸炎。
8.如已化脓,可予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溃后脓多时用五五丹外敷,脓少时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生肌膏,脓水已尽,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中药 1.龙胆泻肝丸,每服6g,1日3次,或牛黄解毒片,每服3片,1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
2.知柏地黄丸,每服6g,1日3次;或杞菊地黄丸,每服6g,1日3次;或十全大补丸,每服3g,1日3次,适用于慢性期。
针灸 1.体针选穴太冲、大敦、气海、关元、三阴交、归来、曲泉、中封、合谷、三角穴(位于脐轮左右侧下方,距脐斜下约2寸,在凹满穴与大巨穴之间微上方。其穴位定位方法是以细线横量患者口之长度,以口角边缘为限,将口角长度记下,再在脐轮左右分开斜量,成为三角等度,做下标记便是)方法针刺均用泻法,偏寒者针刺得气留针15分钟~20分钟;偏湿热者只针不灸,隔日1次,6次为1疗程。
2.绿豆大艾炷,置阳池穴上灸3住,每日1次,连灸1周,注意保护灸泡,防止感染。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用布带或阴囊托将阴囊悬吊,炎症早期可做患侧阴囊热敷,阴囊皮肤肿胀明显者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2.急性期禁止过性生活,慢性期节制性生活。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勿劳后涉水履冰,久坐湿地。多饮开水,以加快毒物的排泄。
4.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勤换内裤,保持阴囊的清洁卫生,节制房事,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历史考证 子痈之名,最早出自清·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阴证门》,但根据中医古代早期文献描述的症状记载,中医对此病早就有所认识,如《灵枢·经脉篇》指出:“是动则病,……丈夫疝,……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其别者,经胜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寒肿卒疝。”隋唐时期,对溃疝的症状和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说:“溃病之状,阴核肿大。……劳冷阴雨便发,发则胀大,使人腰背挛急,身体恶寒,骨节沉重,此病由于损肾也。足少阴之经,肾之脉也,其气下通于阴。阴,宗脉之所聚积阴之气也。劳伤举重伤于少阴之经,其气不卫于阴,气胀不通,故成溃也。”唐·王煮《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谓:……男子阴肿大如斗,核痛,……”迨自元代,出现了囊痈的病名,子痈便归属于疮疡科中。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医家尚不能分清肾囊痈和子痈,因为子痈严重时阴囊也会红肿,所以子痈、囊痈一并论述。如元·朱丹溪《丹溪手镜·肺痿肺痈肠痈二十二》指出:“囊痈乃湿热下注也,浊气流入渗道,因阴道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发展已较成熟,对子痈的认识更加全面,由症状描述发展到确立病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囊痈论第三十三》指出:“囊痈,初起寒热交作,肾子作痛,疼连小腹者,宜发散寒邪。”清·祁坤《外科大成·下部前》曰:“囊内睾丸上,忽然突出一点,坚硬如筋头,疼痛异常,身发寒热者,暗疔也。”清·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阴证门》首次确立了子痈的病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近四十年,不少医家对本病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采用了中西医结合、内治与外治、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如顾伯华在《实用中医外科学·子痈》中指出:“外治初用金黄膏外敷;溃后用二八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以金黄膏盖贴;脓尽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溃者,阴核气结肿大也。(《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气疾,及感冒寒湿气。辛勤,少壮为因房室所得。初起阴囊肿痛,身发寒热,改水道、归来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宽不急。……倘或开刀,须待其熟,以油头绳扎住肾子,以小刀开海底穴,其脓血即流尽矣。(《疮疡经验全书·肾痈》)肾子作痛,下坠不能升上,外观红色者,子痈也。或左或右,故俗名偏坠,迟则溃烂莫治。当其未成脓时,用枸橘汤一服可愈。(《外科证治全书·前阴证治》)子痈,又名外肾痈。……子痈之治,切不可尽用寒凉,恐气血愈滞,不得宣通,酿成大患。惟开郁散气,俾气血宣畅,清利湿热之毒,得从小便出,则自然而愈。及至脓成以透,脓溃调其阴阳,壮其脾胃,疮口不难愈合。(《中医外科学》)急性睾丸炎,中医称子痈,病由湿热下注厥阴之络,以致气血凝结而成,用龙胆泻肝丸清利湿热,泻肝胆实火,方是正治。(《外科经验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