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软下疳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软下疳

  
疾病名称(英文) chancroid
拚音 RUANXIAGAN
别名 中医:疳,疮,下疳,疳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性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软下疳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呈短链的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软下疳系通过性交感染的外生殖器溃疡,致病菌为软下疳链杆菌(Streptobacillusulcerismollis),本病的好发部位为男性冠状沟,特别是系带两侧的小窝、包皮内侧、尿道口及头;女性的会阴、阴蒂、大小阴唇及尿道口。
中医释名 以外生殖器肿痛、溃烂并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其病因可由感染湿热毒邪、交合不洁,或yin欲过度,败精浊血瘀滞而成。指发生于男性阴茎、龟头、包皮,女子阴户、阴道等处的梅毒
西医病因 软下疳病原菌为杜克雷嗜血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途径系性接触,病原菌经局部组织微小损伤而侵入,细菌往往存在于患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中,引起生殖器溃烂的发病机理尚缺乏研究。偶尔有非性交接触,病原菌经阴部外侵入而发生阴部外软下疳。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低社会经济层发病较多。解放前我国有本病患者,近年来曾发现少数病例。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由沾染娼妓秽毒,或素体湿盛,久郁化热,湿热下注,或欲火内炽,败精蕴结成毒,外犯前阴而成。1.湿热下注不洁性交,或外阴不洁,污垢浸渍,损及阴茎,外染毒邪;或素体湿盛,湿邪壅滞,郁久化热,以致湿热毒邪下注前阴,发为疳疮。2.毒热内蕴欲火内炽,纵欲过度或忍精不泄,败精浊血留滞茎内,蕴热成毒;或久服热药,火郁于内,郁火成毒,循经外犯前阴而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临床上以袖口疳最为常见,因其疮面在包皮内侧,如袖口包手而不得见,故名。龟头红肿、溃疡,甚至茎体肿胀疼痛。明·《外科启玄·袖口疳》记载:“此疳是龟头及颈上有疮,肿焮于内,而外则皮裹,不见其疳,如袖口之包手,故名之。”掌握以上特点,即易作出诊断。本病初起急骤,患处鲜红或紫红,肿胀灼热、疼痛,溃烂脓水腐臭,小便涩痛,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燥或腻,脉滑数或弦数为实证。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患处色泽暗淡,久不愈合,体倦神疲,午后发热,舌质红少苔或舌淡,脉细弱或细数为气虚或阴虚。(一)湿热下注证1.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患处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起小泡,亮如水晶,痒麻时作,糜烂浸润,或发热恶寒,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2.证候分析湿热毒邪下注前阴,故患处红肿灼痛;热毒外犯肌肤则茎体、龟头起泡痒痛;溃烂浸润,邪气传于表而见发热恶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皆湿热之象。(二)毒热内蕴证1.临床表现龟头或阴茎溃烂成疮,脓汁臊臭,茎体红紫,坚硬的痛,行走不便,小便淋涩热痛,大便秘结,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2.证侯分析火热毒邪外犯前阴,脉络壅滞,瘀则不痛,热盛则肿,故前阴坚硬肿痛;溃腐成脓,火热犯下则小便淋痛。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火热所致。(三)阴虚火燥证1.临床表现患处肿痛腐烂,午后发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茎中涩痛。舌红苔少薄黄,脉细数。2.证候分析溃后日久不愈,邪热伤阴,阴虚则生内热,故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虚火上炎故口干咽燥;便秘溲赤为人热所致;舌红苔薄黄少苔,脉细数皆属阴虚火盛之征。(四)脾虚气陷证1.临床表现疳疮经久不愈,患处色淡,溃烂久不收口,肿痛不止,体倦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脉沉细。2.证候分析久病耗伤气血,或过服苦寒败胃之剂,脾虚气陷,余邪未尽,故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患处红痛;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故溃烂久不收敛;脾虚运化无力则食少纳呆;脾气虚不能养四肢肌肉故体倦无力。舌淡,脉沉细为气血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剧痛性溃疡,横痃,查菌阳性,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下列情况:①软下疳与硬下疳并发,如在软下苷全愈过程中,基底发生浸润,甚至形成硬下疳应作随防及梅毒学血清学检查。②软下疳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并发,除密切观察外可用治疗试验来判断。
发病
病史 一般于性交后1-5d。
症状
体征 症状与体征多在不洁性交后2天~5天发病,初疮发生于外生殖器,在包皮、冠状沟、龟头或系带两侧小窝处。初起为一丘疹,以后变为脓疮,破后形成具有潜行边缘的浅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明显炎症,触之柔软。溃疡基底不平,覆以污秽脓液,抹去后露出血管丰富的鲜红色肉芽,有触痛,易出血。主诉剧痛。初发多为单个,由于自身接种,周围可出现数个卫星溃疡,如无并发症,溃疡经3周~8周自愈,遗留浅疤痕。除上述皮损典型表现外,可有若干变型如毛囊性软下疳、隆起性软下疳、巨大软下疳、崩蚀性软下疳等。即发生针头大小的红斑、丘疹,很快变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浅溃疡。溃疡边沿红色呈潜行性,基底柔软无浸润,上覆坏死组织及灰色脓液,周围有狭窄的鲜红色炎性晕。
溃疡的数目开始为一个,由于自我接种,其周围可继发3-4个,直径从lmm-1cm左右,主觉剧痛。在男性患者中可伴发包皮炎。严重者发生坏疽或崩蚀性溃疡。
部分软下疳在发病1-2周后,两侧腹股沟的淋巴结周围产生炎症,局部红肿,并逐步扩大融合,形成一大片高出皮面的肿块,俗称横痃。肿块中心化脓形成单腔脓肿.破溃后形成单个穿孔,痛剧。常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如另一侧发生淋巴结炎,则炎症较轻。病程为顿挫型。
体检 初起豆粒大小硬结,不痛不溃破者为硬下疳;初起小疮,渐至溃破者为软下疳。 下疳表现为男、女外生殖器或肛门出现粟米大丘疹或豆粒大硕结,渐而表面溃烂,色紫红,有少量粘性分泌物,腹股沟臖核肿大,局部约4周后不治而愈。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涂片检查从新鲜外阴溃疡潜行边缘处取浆液性分泌物,或取破溃淋巴结的脓液作涂片,革兰氏染色,大部分能找到两端钝圆多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2.细菌培养本菌培养有一定困难,抽取横痃脓液,采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阳性者接种24小时~48小时后见灰白色平滑隆起的菌落生长,周围有溶血环。3.组织病理检查镜下显示3个层带。浅层由中性白细胞、纤维蛋白、红细胞和坏死组织组成;中层有多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致使腔闭锁,血栓形成;深层有致密的浆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细胞增生。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从溃疡边缘深处或横痃组织刮取浆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性杆菌,约1.5μm长、0.5μm宽,圆形的两端比中部染色深,可见于细胞内,但常在细胞外,平行排列成对、成群,或链形。用链杆菌菌苗作皮试阳性。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硬下疳为一期梅毒,潜伏期约21天。单发性硬结或浸润性糜烂,分泌物为浆液或脓液,无疼痛。可检出梅毒螺旋体。有无痛性横痃。感染4周~6周后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一般不易发现原发病灶,感染后2周~4周发病。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胀、软化破溃,形成多处瘘孔。病变为侵蚀性和进展性。Frei反应阳性。(三)阴部疱疹集簇性小疱,表浅性糜烂,有浆液性分泌物。病原菌为疱诊病毒,易复发。(四)白塞氏综合征可伴发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眼变化、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五)外伤性溃疡多沿包皮系带发生多发性糜烂或浅溃疡。无淋巴结肿大。有不同程度的包茎。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为外染毒邪,久郁化热,湿热下注,主要侵犯前阴而成。如治疗及时,不会引起全身各器官病变。初起表现为湿热下注前阴,治疗及时,可于几周内好转,一般病情变化不多,但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湿热毒邪逐渐深入,致使正气虚损。毒热内蕴,腐蚀筋肉,造成阴部溃疡或继发感染,病情加重,预后不佳。因此,对该病要积极治疗,防其传变。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1.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至少7天。2.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共7天。3.四环素,500mg,每日4次,共10天~20天。早期选用上述治疗的一种,可以预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即“横痃”。对横痃不宜切开,应反复抽取脓液,再注入磺胺噻唑等,包扎并保持清洁。防治本病在于避免不洁性交,口服磺胺嘧啶,亦可使用四环素、链霉素
中医治疗 本病乃湿热毒邪为患,早期应以清利湿热、清热解毒为主。中后期根据临床表现,视其正邪虚实情况论治。阴虚火燥者滋阴降火为主;气虚者以补气为主;本病宜整体与局部同治,方能收效迅速。
辨证论治:本病以前阴见证为主,初期多属毒热实证,日久不愈多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之证。可分为以下四型。 (一)湿热下注证3.治法清热利湿解毒。4.方药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生地凉血活血;当归养血祛瘀;甘草解毒清热。便秘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 (二)毒热内蕴证3.治法泻火解毒。4.方药常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三黄泻火解毒;栀子泻三焦之热,降火下行;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治疮毒之要药,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三)阴虚火燥证3.治法滋阴降火。4.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降火滋水,黄柏又可去未尽之邪;若兼血分瘀热者加赤芍丹参以凉血、活血。 (四)脾虚气陷证3.治法健脾益气升阳。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黄芪又能托疮生肌;柴胡升麻升阳气、调气机;当归养血生新;陈皮、甘草理胃和中。郁火未尽者加山栀清解郁火。(二)药物外洗1.中药熏洗(1)绿豆2L(约3kg),煮极烂,茶叶1.5g研未,乘热倾在多年马桶内,熏洗之,待汗出。(2)紫苏120g,绿矾40g,水煎熏洗,每日1次。(3)川楝子、黄连、花椒、葱根、艾叶各等分水煎熏洗,每日2次。2.患处外敷(1)孩儿茶轻粉、黄柏、冰片橄榄核煅各等分,共为细未,外敷患处适量。(2)黄连200g,内金3个,猪胆汁浸炙10次,共为极细未,外撒患处适量。(3)黄连末、黄柏末、没药乳香孩儿茶、轻粉、官粉五倍子(炒)、珍珠各等份,共为极细末,撒患处适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患者禁止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及时治疗,消灭传染源。2.患病期间忌食腥荤油腻之物,宜清淡饮食。3.患处避免磨擦、刺激。4.保持患处洁净,按时外用药。5.治愈后,应注意患处卫生,经常洗涤以免污垢存留。
历史考证 有关下疳病证记载最早始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气阴肿候》,其曰:“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对本病部位作了简要描述,可见唐以前对本病尚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宋以后,论述渐丰富,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创立了各种治疗方法。宋·陈无择认为交合不洁是本病主要原因,《三因方·妒精疮证治》说:“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其症状“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曰孔,蚀之火痛。”对本病的病情发展作了概述。其后,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明确提出:“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指出病因有内、外二端,“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窦氏并指出本病应从肝论治,即“此处乃肝经所属之分野。”设外洗法、薰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论治十分详尽。至此,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上认识已比较全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张子和在治疗上又作了补充,《儒门事亲·下疳》记载:“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日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可以看出对本病不但重视药物治疗,并开始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护。《丹溪治法心要·下疳疮》载有本病合并痢疾的危重病案,先后以当归龙荟丸小柴胡汤加减治愈。说明当时已注重病案积累,标志着临床上的进步。明清时代,有关本病的论述更加丰富,其中以《外科正宗》最为完善。陈实功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另有发挥。补充了房中术热药所伤亦是引起下疳的病因之一,对本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外科正宗·下疳》谓:“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溃腐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明确地区别了轻、中、重等不同症候表现。明·申斗恒《外科启玄》提出“袖口疳”病名,且临床上最为多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下疳名作了归纳,其谓“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腊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曰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疳。”这一分类方法,后世在诊断上多尊之。清·祁广《外科大成·疳疮》根据上述类型,设内服、外洗、外敷等方药。在治则上指出:“以肿痛寒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体现了正邪标本的辨证思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本病的认识,从隋唐开始不断充实提高,至明清时期,从理论与临床上已达到较为系统完善的水平。下疳看法: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已成微热微肿,皮色光亮,小便赤色,更兼白浊者平。已损肉色红活,焮之红肿,小便不疼,大便不秘者可。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腐溃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外科正宗·下疳》)肿痛或发热者,肝经湿热也,清肝除湿。肿痛发寒者,邪气传表也,发散之。肿痛,小便赤涩者,肝经热湿壅滞也,疏肝导湿。”(《薛己医案选·外科发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