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onilial vaginitis
|
拚音 |
NIANZHUJUNXINGYINDAO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以白带增多与外阴瘙痒为主要特征的阴道炎。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念珠菌性阴道炎多见于孕妇、糖尿病和接受较大剂量雌激索治疗的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改变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均可促使念珠菌繁殖。复合维生素B缺乏、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及消耗性疾病亦有利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展。据统计,约10%非孕妇女和30%孕妇的阴道中有少量念珠菌寄生,却不引起症状,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当阴道酸度因糖原增多而增高时,念珠菌即迅速繁殖而致病。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此种真菌呈卵圆形,有芽生孢子及细胞发芽伸长而形成的假菌丝,芽孢与假菌丝相连成链状或分枝状。它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加热至60℃1h即死亡。最适于它繁殖的pH为5.5。念珠菌可寄生在人的皮肤、粘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口腔、肠道与阴道粘膜上的念珠菌可交叉感染。此外,亦可通过性生活传播。
|
发病率 |
发病率仅次于滴虫性阴道炎。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主要症状为白带增多与外阴瘙痒。白带粘稠如凝乳或豆渣样,有时白带稀薄,含有白色片状物。严重时,外阴的痛、尿频、尿痛及性交痛。
|
体检 |
检查可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红肿,有易于剥离之片块状白色薄膜,粘附处的粘膜糜烂或有浅溃疡形成。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典型病例临床不难诊断。若在阴道排液中找到白色念珠菌,更可确诊。一般采用悬滴法(见“滴虫性阴道炎”内容)或作涂片予以革兰染色。如症状明显而多次检查念珠菌阴性,应进行培养。患者如有肛门搔痒,应取肛拭培养。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确诊后,首先消除诱因。立即停用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治疗时,应兼顾外阴及阴道炎。每日1次,用2%—4%碳酸氢钠液冲洗外阴及阴道,10次为一疗程。冲洗后,拭干,选用下列药物:①制霉菌素片剂、栓剂塞入阴道或粉剂、软膏涂搽阴道。每次10万—20万U,每晚1次,连续10—14d。外阴部涂以制霉菌素软膏(10万U/g)或3%克霉唑或2%咪康唑软膏。②1%甲紫(龙胆紫)涂擦外阴和阴道,隔日1次,连续2周。妊娠8个月前的孕妇同法治疗以防感染新生儿。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勤换内裤。内裤、毛巾、盆等均需用开水烫洗。如合并肠道念珠菌感染,口服制霉菌素50万—100万U,每日3次,7—10d为一疗程。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