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richofolliculoma |
拚音 | MAONANGLIU |
别名 | 西医:毛囊上皮瘤,毛囊痣,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毛囊瘤(trichofolliculoma)是一种较高度分化的良性器官样错构瘤,有向毛囊分化趋势。分化程度介于基癌与毛痣之间。少见。大多发生于成年男性。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侧,偶见于头皮或颈部。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大多发生于成年男性。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组织象示此瘤位于真皮内,边界清楚,与周围正常结缔组织之间可见裂隙,中央为扩大成囊样、扭曲的毛囊,与表皮相连,并突向皮面增长。囊内含有角质和小片双折光性毛干。自囊壁分出很多排列成放射状的"继发性毛囊",其大多为高度分化的毛囊下部结构,均能产生毛干。高度分化处常可见毛乳头、外毛根鞘,其至内毛根鞘,有时并见小团皮脂腺细胞;分化较低处,可见角质囊肿。"继发性毛囊"之间由上皮索将其相互连接。因上皮索系向外毛根鞘分化,故边缘处细胞排列成栅状,中央细胞因含糖原而空泡化。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多见,皮脂腺毛囊瘤是毛囊瘤的一种异形,多见于鼻部,不同于上述者。"继发性毛囊"中尚可见皮脂腺导管和很多高分化的皮脂腺小叶。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若找到上皮索中空泡化细胞,可诊断为本病。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临床诊断 1.肿瘤为单个略高出皮面的圆顶形结节,偶或有蒂,呈皮肤色或淡红色,直径为4mm左右,中央常有脐窝,可从中露出成簇白色羊毛样毳毛。 2.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鼻侧,偶见于头皮或颈部。 3.多发于男性,生长缓慢。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临床上需与基底细胞癌,传染性软疣或汗管瘤等鉴别。 组织学上与毛发上皮瘤及基底细胞癌鉴别。本病具有中央充以角质的毛囊囊肿,囊肿周围有不同分化程度的毛的结构。基底细胞瘤虽也可含有角质囊肿,但无发育不全的毛囊,可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激光,电灼或手术切除。目前手术全部切除是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