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ebaceous naevus |
拚音 | PIZHIXIANZHI |
别名 | 西医:先天性皮脂腺增生,皮脂腺错构瘤,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皮脂腺痣(sebaceous naevus)是一种错构瘤,由发育异常的表皮、真皮和皮肤附属器构成,其主要成分为皮脂腺。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于出生时即有或发生于幼儿。局限于头皮或面部。儿童期皮损表现为局限、微高起的橘黄色斑块。外形呈线状、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无毛发,青春期损害发展或疣状或结节状。约有5%-7%病例发展成基底细胞癌,也可发生其他皮肤肿瘤。在极少数病例中,损害由多数大斑块组成,并不局限于头部。此种患者可表现"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癫痫、智力迟钝、神经缺陷等或骨骼畸形。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随年龄增长而异。在婴儿儿童期,皮脂腺痣内的皮脂腺发育不良其数目体积明显减少,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分化的毛发结构,常见类似胚胎期毛囊的未分化细胞索。至发育期,损害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于成熟的皮脂腺,皮肤呈乳头瘤样增长。到老年期,表皮呈疣状增生。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不久,偶或成年期发生。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与分期 (一)症状 1.损害表现为略高出皮面的圆形、卵圆形或带状斑块,边缘不整齐,淡黄色,有蜡样光泽,表面平滑或呈颗粒状,无毛发。 2.至发育期,明显隆起,因皮脂腺成分增加而黄色愈明显。成年期后,变成疣状或乳头状,质地坚实。 3.好发于头皮或面部,损害常单发,偶或多发,损害随年龄增长而进展。 (二)分期 1.婴儿儿童期:此时皮脂腺尚未完全发育。 2.青春期:皮脂腺增大,临床表现更为明显。 3.老年期:皮脂腺呈肿瘤样增生。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青年患者的损害在临床上需与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孤立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黄瘤、幼年性黑素瘤等鉴别。疣状损害需与寻常疣、线形表皮痣等鉴别,组织病理可确诊。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早期激光,电切或手术切除,一般在青春期前进行,除去不彻底,则皮损仍可复发。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