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cabies |
拚音 | JIECHUANG |
别名 | 中医:大疥,马疥,水疥,干疥,湿疥,疥疮,虫疥,脓窝疥,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疥疮(scabies)系疥螨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皮肤病。它可以通过与患者同卧、握手等直接传染。 |
中医释名 | 以指缝、腕、肘窝、脐周、阴股部等处皮肤发生疮疹,夜间痒甚,可找到疥虫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皮肤疾病。有干、湿、虫、砂、脓疥之分。 疥疮是疥虫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常在集体生活中流行。 |
西医病因 | 通过接触传染。偶然寄生于动物的疥螨也可传染给人,但病情较轻,而且动物疥螨不能久居人体。 疥螨呈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有足4对,雄虫约0.2mm×0.15mm大小,雌虫较大,约0.3mm×0.4mm。雌虫在皮肤表面与雄虫交配后即选择适当部位钻入皮肤角质层,掘成隧道,在其中排卵。受精卵约经3—4d即孵化为幼虫,从产卵到成虫约需14—17d。雌虫可活2个月,最后死于隧道末端。雄虫在交尾后即死亡。 |
中医病因 | 本病由于直接接触疥疮患者,或使用病人用过未经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由疥虫传染而得。或由疥虫寄生的动物传染所得。患病之后,多伴有风湿热邪郁于肌肤之证候。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疥疮是因疥虫侵袭皮肤所致。 |
病理 | 本病的基本损害为小丘疹、水疱及隧道,后者为灰白色或皮肤色微隆起的弯曲线,长约5—15mm,系疥虫在角质层中钻行而成,在指间较易见到。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疥疮发生于皮肤皱折部位,如指缝及腕肘关节的屈侧、腋窝前缘、下腹、外阴等处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水疱,并可见到隧道,疥虫常藏于隧道一端,多在指缝和腕屈面。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则全身遍布抓痕、痂、黑色斑点,甚至引起脓疱。自觉奇痒,遇热及夜晚更甚。若用针头将新发的水疱挑破轻刮一下,或将隧道一端的灰白色小点拔开后挑取,可见疥虫。 |
西医诊断标准 | 疥疮诊断标准: 1.由人疥螨引起,常有接触传染史,好发于指缝、腕屈面、肘窝、腋前、下腿、女性的乳头和男性的外阴。 2.基本损害为疥螨在表皮内掘成的隧道和水疱。此外还可有丘疹,脓疱和结节。 3.瘙痒剧烈,病程久者由于搔抓可继发湿疹样变,脓疱疮和疖病。 4.在表皮隧道末端可找到人疥螨。 |
西医诊断依据 | 疥虫检查有助于诊断,大多采用针挑法。选择新鲜水疱,用消毒的针尖将水疱挑破,轻轻的向上侧刮一下,将内容物移至载玻片上,或在隧道的末端挑出灰白色或黄白色小点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可见疥虫或卵。 |
发病 | |
病史 | 有与疥疮患者密切接触史。 |
症状 | |
体征 | 潜伏期(无症状期)约10~15天。损害好发于皮肤嫩薄与皱折处,如指中蹼、腕屈侧、腋窝、腰腹、股内侧及外生殖器等处,婴儿还可累及头面部。损害多为散在分布的丘疹、水疱、隧道和结节。丘疹呈淡红色,约粟粒大小。水疱由针头至米粒大,较饱满,也可为丘疱疹。隧道为具有特征性的损害,呈浅灰或肤色,微隆起,可笔直、弯曲或呈点状虚线,与皮肤垂直交叉,长数毫米至10余毫米,未端可见水疱或丘疹,为疥虫栖身处。阴茎、包皮、阴囊、大阴唇等处可见豆大呈风团样的红色结节,亦为本病特征之一。皮损处可查出疥虫。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由于搔抓,常致继发感染,湿疹样变或苔藓化等情况。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湿疹:为一常见病,可能与变态反应因素有关的表皮炎症反应性皮肤病,损害具有多形性、渗出性、对称性、慢性复发倾向以及剧烈瘙痒等特点。 2.脓疱疮:是具有接触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儿童较多见,夏秋季易造成流行。 根据疥疮的诊断标准均不难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1.风瘙痒:无原发皮损,多为抓痕、血痂和脱屑。 2.湿疮:为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无传染接触史。 3,风土疮:丘疹样风团,散在性分布,以躯干、四肢为多。 4.虱病:皮损以抓痕为主,指缝问无破损,可找到虱和虫卵。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观察1周左右,无新损害发生。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外用药物 1.搽用10%~20%硫黄软膏(小儿用5%左右)或25%苯甲酸苄酯乳剂。治疗前先行沐浴,然后搽药,自颈以下搽遍全身,有皮疹处应加强搽药,每日1~2次,连用3日。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第4日沐浴更衣,换下的衣被应煮沸或曝晒灭虫。家中或集体中如发现疥疮患者应同时治疗。治疗后观察3周,如有未愈的皮损应按上法重复治疗。 2.也可外搽40%硫代硫酸钠溶液,间隔10分钟后再搽4%盐酸溶液,每日1~2次,连用3天。用药前后的处理同上。 3.1%林丹露有较强的杀疥虫作用,为目前较理想的抗疥药物,但大剂量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毒性作用。故小儿、孕妇以及皮损广泛者慎用。搽药前先行沐浴,然后搽药,一次约10~20g即够。搽药后24小时洗澡换衣,其他处理方法同上。 疥疮结节可外搽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局部封闭。 二、内用药物 如有严重的继发感染,应同时给予抗菌素,如青霉素80万单位,每日2次,肌注。对皮疹广泛瘙痒剧烈者,可合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4mg,每日3次,口服。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一般不需内服,若继发感染者,宜疏风清热利湿,用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合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肌肤风热证:皮肤水疱少,丘疮疹多,壁厚液少,抓破干痂,瘙痒不已,久则皮肤干糙肥厚,舌红,苔薄,脉浮或滑。疏风清热润燥。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yin湿烂,或脓疱叠起,或起红丝、臖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3.虫毒结聚证:阴茎、阴囊发生孤立的褐红色硬节,时时作痒,久难消散,舌淡红,苔白,脉滑。杀虫解毒。芦苔丸加减。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大枫子肉500g熬油,研为糊,涂患处。10%百部配(百部、白酒)及雄黄膏(雄黄、氧化锌、凡士林),外搽。 2.《外台秘要》曾记载晋代葛洪治疥疮方:"石硫黄无多少,研粉,以麻油或涂摩之",此法至今仍在应用。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小孩用5%~20%,成人用10%~20%,若患者病史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外搽一扫光或雄黄膏。 涂药方法:先以花椒9g,地肤子80g,煎汤外洗。一般先擦好发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连续3次。第4天洗澡,换洗衣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1~2个疗程即愈。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在使用西药时,适当运用中药以协助疗效并减轻其副作 用。②要注意在使用中西药时,偶尔有毒性相加作用。 2.西药外用配合中药内服:如有严重继发感染可给予西药外用如硫黄软膏,配合中药消 风清热利湿如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加浅内服。 3.中药外用配合西药内服:如病情严重,中药给予蛇床子散外洗,西药给予激素或抗组胺 药。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疥候》中说:"疥者,有数种,有大疥、马疥、水疥、干疥和湿疥。多生于手足,仍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脓汁,焮赤痒痛是也。马疥者,皮内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则重。水疥者,如小浆,摘破有水出,此一种小轻。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汗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病虫。此悉由皮肤受风邪热气所致也。"以后《外科启玄》、《外科正宗》称本病为"疥疮",《医宗金鉴》称"虫疥",其继发感染者,称为"脓窝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