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rug dermatitis |
拚音 | YAOWUXINGPIYAN |
别名 | 药疹,中医:中药毒,药毒,药疹,膏药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同时伴有多个系统损害。 |
中医释名 | 以皮肤斑疹、水疱、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西医病因 | 引起本病的药物一般以应用最广而抗原性最强的化学药物为最多。常见者如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等。近年来中草药引起本病的报告亦日渐增多。 |
中医病因 | 药毒是因内用或外敷药物所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本病的发生机理是多方面的,有变态反应,中毒反应,光感作用,或菌群失调及酶系统紊乱或竞争现象等。其中变态反应是产生药物性皮炎的主要因素。药物性皮炎的疹型繁多,各种类型的药疹并不完全属于同一类型的变态反应。 |
中医病机 | 本病总因禀赋不耐,毒邪内侵所致。或因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因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是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或是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伤皮肤,内攻脏腑;久而导致耗伤阳液,气无所生,形成气阴两伤,脾胃虚弱之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蕴热中毒,伏于血分,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见红斑泛布,疹色鲜红;脾虚不运,蕴湿化热感毒,湿热毒邪发于肌肤则糜烂,渗出;热入营血,气血两燔则见高热不退,甚则神志不清,见紫斑,血疱;病久反复发作,热入阴血,气阴两伤则见低热缠绵不退,皮疹呈暗红色色斑及大片剥脱,预后不良。总之,辨证属风热,湿热、血热、火毒及气阴两伤所致。 1.风热 证候:主要皮疹为丘疹、红斑、风团。来势快,多在上半身,分布疏散或密集。发热作痒,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麻疹样,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的药疹初起阶段,以皮疹为丘疹红斑、风团、来势快,多发于上半身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腠理,营血失和则见风团、丘疹、红斑等。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来势快,皮损多在上半身。正邪相争则寒发热,风热壅肺,肺失宣降则头痛鼻塞,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之象。 2.湿热 证候: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多集中在下半身,或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或溏薄,小溲短少,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于湿疹皮炎样型药疹。以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多集半在下产身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故见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湿性重浊浊粘腻,多趋于下,故皮疹多集中于下半身;湿阻中焦故感胸闷,纳呆等。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为湿热之征。 3.血热 证候:皮肤或粘膜发红斑,颜色鲜红,甚有血疱、水疱,口腔、阴部粘膜糜烂,或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固定型药疹,以皮肤粘膜起鲜红色斑块,甚有血块、水疱为主要的辩证要点。②病机:热邪伏于血分,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见红斑,血疱水疱.毒热之邪灼伤津则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脉弦细数皆为血热之征。证候:皮损全身泛发,侵犯粘膜,肿胀潮红,或有大疱、血疱,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或有内脏损害,如寒战,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尿血,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洪数。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疱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进行性加剧时。以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或有大疱、血疱,伴有全身症状或有内脏损害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火毒炽盛,翻灼营血,外伤肌肤则见全身皮肤潮红肿胀,起大疱、血疱、内攻脏腑则见严重的全身症状或内脏损害。舌质红绛、脉弦滑洪数为火毒之象。 5.气阴两伤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粘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口干唇燥欲饮,舌红苔剥, 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病久耗伤阴液,气无所生,致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故见大片脱屑,粘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等症。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伤之症。②病机:气阴两伤。 |
西医诊断标准 | 药疹诊断标准: 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形态较复杂,为多型性皮疹,除固定性药疹外,多呈全身泛发,且对称分布。严重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粘膜及内脏亦能受累。 1.固定性药疹 (1)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或四肢。 (2)发疹特点具有固定性,即每次都在同一部位发生,有时逐次增多或扩大。 (3)皮损为水肿性红斑,中央可起大疱,愈后有褐紫色色素沉着。 (4)一般无全身症状。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型) (1)发病急剧,病情重。 (2)全身症状严重,体温常达40℃左右,粘膜及内脏均可受累。 (3)皮疹始为红斑,迅速增多扩延至全身,并发生大疱,疱壁松弛起皱,似烫伤样损害。尼氏征阳性。 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本病常由红斑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处理不及时演变而来。 (2)全身症状重,常伴有高热及内脏损害。 (3)潜伏期较长,如为初次用药,多在20天以上。 (4)皮疹为全身发红,反复大片脱屑、肿胀、渗出、结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毛发、指甲都可脱落。 (5)病程长。 4.播散性红斑丘疹型药疹 (1)是最常见的药疹表现型,对称性泛发于全身皮肤。 (2)小红斑和红丘疹遍布于全身,有时融合,甚至有少数出血斑;有时合并粘膜疹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3)停用可疑药物后数日至1周,皮疹消退。 5.紫癜型药疹 (1)药物引起真皮小血管炎而发生紫癜。 (2)全身特别在下肢发生多数伴有出血的小丘疹,重者发热,合并关节痛。 |
西医诊断依据 | 一、临床诊断 1.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除去,易于治愈。 2.有一定潜伏期,长短不定,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可在用药后瞬间或在数分钟发病。 3.发病突然,自觉皮肤发痒、灼热。重者常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 4.皮疹类型复杂,可呈现红斑、丘疹、结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痤疮样、猩红热样紫癜、小疱、大疱等,严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 5.皮损大都对称,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6.部分严重病例可有粘膜损害。常伴有内脏及组织反应,如肝、肾、心脏等损害,关节炎及造血系统障碍,严重者尚有出血性脑炎,亦可累及指甲、毛发。 |
发病 | 大多急性经过,一般在原因除去后约1~3月即可治愈,轻者2~3日内即可基本治愈。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与分型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固定型药疹:指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的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皮损多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型水肿性红斑,边缘清楚,有灼热感。有的红斑中心有水疱,停药后于1周左右消退,留色素沉着。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处又出现同样的皮疹,或面积稍大,中央紫红,边缘潮红的皮疹,也可发生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损。多见于口、唇、龟头、冠状沟、包皮和阴囊等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可发生。皮损广泛的病人,可伴发热、畏寒等。 2.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多伴有腹痛、胸闷、气憋等症状。部分病例可伴发血管性水肿。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二者症状和发展比较相似、较常见。发病多突然,常伴畏寒、发热等症状。麻疹样红斑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帽至米粒大的斑丘疹或丘疹。对称性分布,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紫癜。猩红热样红斑,初为小片红斑,先从面颈开始,迅速扩大融合向躯干及四肢发展,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熠处,更为明显。皮损重者于24小时,轻者于3~5日遍布全身,重者面部可有肿胀,瘙痒较重。停药后轻者1周,重者2~3周发生糠秕样,或大小片鳞屑。一般不累及内脏。 4.多形红斑型药疹:轻者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色斑疹,边缘色较淡、中心色较深,并可发生水疱,一般境界清楚,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口腔及口唇周围有痒痛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门及外生殖器发生水疱,大疱及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发病较急,皮损初红色或带紫色的斑疹,很快增多扩大,融合成铁灰或灰褐色大片损害,其上可发生水疱及大疱。躯干、四肢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可发生手掌或更大的水疱,破后呈糜烂面。皮肤红肿及外观正常处尼氏征阳性。重者面部、躯干、四肢大部分皮肤都可受累,口腔粘膜也可起大疱糜烂。眼角膜、结合膜也可累及,甚至发生角膜穿孔。严重病人的气管,食道粘膜均可糜烂脱落。肝、肾、心、脑等均可同时累及。病人常有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电解质紊乱症状。 6.紫癜型药疹:血小板正常或减少,常在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有时伴风团或中心起水疱。 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严重型药疹。首次用药潜伏期常在20日以上。可突然发生,常有高热。皮损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合成片,呈弥漫性红肿,以面部及手足为重。部分病人的皱褶部位可出现水疱糜烂,渗液及结痂,有痒感及灼热感。2~3周左右全身开始脱屑,手足部脱屑如手套或袜状,躯干部可呈落叶状,可持续1月或更久。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结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 水肿、分泌物增多、畏光。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常伴有肝、肾损害(肝肿大或有黄疸及蛋白尿)、支气管肺炎及严重的皮肤化脓感染,甚至败血症。少数病人可发生脱水,衰竭及昏迷。多数病人白细胞显著增高。有些病人的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 7.湿疹型药疹:大都是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油膏而引起接触性皮炎,由于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如再用同样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就可发生湿疹样皮疹。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药物性皮炎由于疹型多样,易与多种皮肤病相混,如荨麻疹、湿疹、多形红斑、紫癜等。但一般皮肤病发病前无用药史,鉴别要点除按照上述药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外,再参照应鉴别各病的临床特点,一般鉴别不难。 2.麻疹样红斑型应与麻疹鉴别:麻疹先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等,2~3日后颊粘膜上可见科波力克氏斑,一般情况较差。 3.猩红热样红斑型应与猩红热鉴别:猩红热先有发冷,高热,头痛,咽部红肿疼痛,表面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口周有苍白圈等。 常用药物引起的药疹: (1)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湿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2链霉素可引起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固定型药疹,斑丘疹或结节性红斑等。 (3)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固定型药疹,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紫癜型及荨麻疹型药疹,血管性水肿,结节性红斑,光感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解等。 (4)阿期匹林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紫癜等。 (5)痢特灵可引起荨麻疹,上眼睑红肿,有的损害呈多环形,中间皮肤呈紫绀色。 (6)保泰松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痒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重症多形性红斑,紫癜,血管炎,光感性皮炎等。 (7)颠茄及阿托品可起猩红热样红斑及紫癜。 (8)巴比妥类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固定型药疹,紫癜或湿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9)皮促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引起荨麻疹及紫癜。皮促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10)氨茶碱可引起红斑及固定型药疹。 (11)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可引起肛门瘙痒,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12)氯奎可引起瘙痒症,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 (13)非那西汀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及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14)普鲁卡因可引起瘙痒症,荨麻疹,多形性红斑。 (15)已烯雌酚可引起紫癜,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 (16)疫苗可引起多形性红斑,血管性水肿或荨麻疹。 (17)白喉及破伤风等抗毒素或其他血清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偶可引起紫癜及血管性水肿。 (18)溴剂,可引起增殖性药疹。 |
中医类证鉴别 | 1.湿疮(疡):无用药史,病程长,反复发作,皮损为多形性,瘙痒无度,渗液明显。 2.烂喉丹痧:无眼药史,发病骤然,高热头痛,咽痛,全身症状明显。皮损呈弥漫的针头大小点状红色丘疹,于肘窝、腋窝、腹股沟处可见排列成瘀点状线条,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可见杨梅舌,口周苍白。 3.麻疹:有麻疹接触史,开始有发热、流涕、目赤怕光、流涕等症,初期口腔粘膜可见蓝白色或紫白小点,周围有红晕,约经2~5天皮疹发全。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皮疹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消失。 好转:皮疹减轻,停止发展,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好转。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全身治疗 (一)轻型药疹的治疗 1.抗组织胺剂:如扑尔敏4~8mg,1~3次/日。苯海拉明25mg,1~3次/日。安其敏25~50mg,1~3次/日。安他乐25~50mg,1~3次/日。赛庚定2~4mg,1~3次/日。异丙嗪12.5~25mg,1~3次/日。息斯敏10mg,1次/日。上述药物可单用亦可二种合用。 2.维生素类:维生素C200mg、B120mg、E0.2g,3次/日等均可考虑早期使用。 3.钙制剂:如10%葡萄糖酸钙,每次10ml,以等量的葡萄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或5%溴化钙,每次10~20ml,静注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4.硫代硫酸钠: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5.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口服强的松,每次5~1Omg,每日3次。地塞米松0.75~3.Omg,3次/日,口服。 (二)重型药疹的治疗 包括全身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及重症多形性红斑等。 1.皮质类固醇激素:应早期足量使用。一般开始每日可给氢化考的松300~400mg或更大剂量,维生素C3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稳定后,改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注意勿过早减量。 2.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与致敏药无关的抗生素。 3.抗真菌药物: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时,应注意真菌感染。可给予里素劳片服,每次1Omg,每日1次。若病情变化,可停止应用。 4.注意电解质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氯化钾等,10%氯化钾,0.25~3g/次或视病情而定,静脉滴注。尿少时慎用;无尿时忌用;静滴时应稀释后方可使用,浓度不超过0.3%。 5.支持疗法:若伴有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应给于高能量流食或半流饮食,维生素类,保肝药及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10一20mg,辅酶A50单位,维生素BftlOOmg,肌苷200mg,胰岛素4一8单位,10%葡萄糖溶液500ml)治疗。 6.对有造血系统反应的严重病人,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 (三)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①应立即肌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一1mg。严重病例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 内静注。心跳骤停时,可在左心室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1ml,并进行体外心脏按压。②当收缩期血压低于SOmmHg,须给升压药。可用盐酸多巴胺,20mg一40mg/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一500m1稀释后,以每分钟20滴之速度滴人,但最快每分钟不超快0.5mg。③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OOmg或地塞米松10一20mg加入25%葡萄糖20一40ml中静脉推注。①可肌注抗组织胺制剂,如非那根注射液25一50mgo 二、局部治疗 1.对皮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无渗液的皮损,依病情给予粉剂或洗剂。对红肿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剥脱面,以千燥暴露为宜,扑以消毒粉剂。较小的糜烂面可用含抗菌药物的袖纱布或凡士林纱布敷贴。 2.如眼部受累时,将结膜洗净后,滴醋酸氢化可的松眼药水和外用4%硼酸眼膏,每3~4小时交替应用。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选方 1.风热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30g,连翘10g,栀子10g,桑叶30g,黄芩15g,牛蒡子15g,荆芥15g,薄荷10g,蒲公英3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龙胆草10g,白茅根30g,大青叶30g,生地30g,紫草10g,银花30g,黄芩10g,茵陈10g,蒲公英30g,六一散30g,车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利湿。 方药: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5g,紫草15g,生槐花15g,银花30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土大黄10g,车前草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火毒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泄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1g,生地炭15g,双花炭15g,天花粉15g,莲子心10g,白茅根30g,生栀子10g,紫草15g,地丁10g,黄连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气阴两伤 治法:养阴益气,清热凉血。 方药:解毒养阴汤加减。西洋参6g,南北沙参各15g,石斛10~15g,元参10~15g,干生地10~15g,黄芪10g,丹皮10g,赤芍10g,地骨皮10g,花粉10~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小范围可用三黄洗剂外搽;皮损广泛者可用青黛散干扑;结痂、干燥者用青黛膏外涂。 2.剥脱性皮炎型,在湿润期,全身用青黛散麻油调涂,每日2~3次,宜经常用麻油湿润,落屑期用麻油或清凉油乳剂少许保护皮肤,如凝成厚痂,需用棉花蘸麻油如磨墨状轻轻柔揩。 |
中药 | |
针灸 | 体针疗法:内关、曲池、血海、足三里为主穴,配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手法,内关用补法;三阴交、足三里先泻后补;其余均用泻法。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口腔糜烂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后外涂锡类散,每日数次。疼痛不能进食者可用0.5%~1%普鲁卡因液含漱(磺胺、普鲁卡因过敏者禁用)。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有"解诸药毒篇"。《疡医大全·救急部》在"解救砒霜门"中有"凡中砒毒,其人烦躁如狂,心腹绞痛,头旋、欲吐不吐,面色青黑四肢极冷者是"。 药毒又名膏药风。《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解诸药毒候》曰:"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