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olarius dermatitis |
拚音 | RIGUANGXINGPIYAN |
别名 | 日晒伤,中医:风毒肿,日晒疮,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物理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红斑,水疱性炎症。 |
中医释名 | 以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皮,灼痛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
西医病因 | 由于日光290~320nm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使皮肤发生光毒反应,其反应的程度常与光线强度、照射时间相范围、环境因素、皮色深浅和体质的不同而有差异。 |
中医病因 | 日晒疮是皮肤因日光暴晒所致。 |
季节 | 夏春季多见。发病时间多在3~8月份。 |
地区 | 在高原地区的居民、雪地、勘探或水面作业者发病较多。 |
人群 | 儿童、青壮年和女性易发病,此外在高原地区的居民、雪地、勘探或水面作业者发病较多。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病的形成多由禀性不固,腠理不密,复因多食紫云英、灰菜等,以致脾胃运化失职,热毒内生,加之日光照射,酷日暴晒,使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而成。 |
病理 | 表皮由于个别坏死的细胞至大片融合性坏死,真皮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或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若病起仅有浮肿,属风邪客表。若病起较快,症见红斑瘀点,身热,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濡滑,属风热湿毒。若病起急暴,面如满月,双目闭合,灼热瘙痒,高热,头痛,瘀斑,水疱,糜烂,坏死,甚至神昏,舌绛,苔黄或燥,脉洪数属毒热入血。 1.风热湿毒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期,病起较快,浮肿显著,双目闭合,灼热瘙痒,红斑瘀点,身发微热,起水疱,伴全身不适,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或弦滑。 辨析:①本型属植物--日光性皮炎之风热湿毒证,症见病起快,浮肿显著,双目闭合,灼热瘙痒,红斑瘀点,身发微热,脉濡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禀赋不固,腠理不密,风邪客表,外感毒邪,以致脾胃运化失职,内外相搏,使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故见浮肿显著,双目闭合,灼热瘙痒,红斑瘀点,身微热,起水疱,伴恶心,不思饮食,脉濡滑等湿毒之象, 2.热入营血 证候:本病病起急暴、高度浮肿,面如满月,双眼闭合,高热,头晕头痛,红斑瘀点,水疱,糜烂,坏死,甚则神昏,恶心呕吐,舌绛苔黄或燥,脉洪数。 辨析:①本型属植物-日光性皮炎之毒邪入血证,症见症起急暴,高度浮肿,双目闭合高热,头痛、红斑,水疱,糜烂,甚则神昏,恶心呕吐,脉洪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外感毒邪,内兼蕴热,内外相搏阻于营血,脉络瘀滞,热伤脉络,使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故见浮肿,高热,头痛,红斑,水疱,糜烂,神昏。湿毒阻于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本病病程短,日晒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发生弥漫性红斑。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与分期 (一)症状 1.有强烈日光曝晒史,一般于曝晒后约数小时内被晒部(如面、颈、手背及胸前V形区)皮肤出现潮红、肿胀,自觉灼热,干痛,触之尤甚,双侧眼睑肿胀,使眼睑闭合,不能睁开,口唇外翻,张口受限。 2.2~3天后炎症消退,脱屑或遗留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红肿区起疱或糜烂,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光、发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甚者心悸,恶心或休克,数周始能恢复。 3.少数患者日晒后出现慢性损害,如皮肤增厚,角化,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 4.本病为局限性,轻者1周可愈,重者常需2~3周或更久,自觉灼热麻木,刺痛或瘙痒。 (二)体征 面部和手背起红斑,水疱,灼热刺痛,色素沉着是本病的特征。 (三)临床分期 一度晒伤:局部皮肤于日晒后出现弥漫性红斑,境界清楚,24~36小时达高峰,72~120小时后逐渐消退,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二度晒伤:局部皮肤日晒后肿胀,甚至出现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内溶为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甚,可伴有心悸、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
体检 | 1.好发于妇女、儿童露出部位,皮肤于日晒后数小时内起红斑、肿胀,自觉灼热疼痛。 2.2~3天后炎症消退,脱屑或遗留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红肿区起疱,甚者糜烂刺痒。 3.少数患者长期日晒后可出现慢性损害,如皮肤增厚、角化、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4.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者心悸。 5.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在春末夏初。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出血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常无异常改变,尿检查蛋白阴性、部分病人尿卟啉检查呈阳性反应。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晒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皮疹好发于接触刺激物的地方,自觉瘙痒。 2.烟酸缺乏症:除日晒部位外,非暴露部位也有红斑,并常伴发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
中医类证鉴别 | 1.湿疮[疡]:皮损呈多形性,常对称分布,剧烈瘙痒,病程缠绵,一般无季节性,发生部位与日光照射无关。 2.红蝴蝶疮:局限性盘状红斑,上覆粘着性鳞屑,剥去鳞屑,可见毛囊口扩大,并有解质栓嵌入,鼻梁处皮损常呈蝶状分布,多无自觉症状。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全身治疗 1.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2500μ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CO.2~3次/日口服或烟酰胺,每次100mg,3次/日,口服等,均可阻抑或减弱光敏作用。 2.利尿剂:有显著消肿作用,常选双氢克尿塞25mg,每日3次,口服或25%硫酸镁10ml,加10%的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 3.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较严重者,常用强的松30~40mg/日,口服;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局部治疗 1.氯磺水杨酸和Euthrin为润渍剂,以减轻脱水。 2.搽2.5%消炎痛溶液(纯乙烯醇、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其比例为19:19:12)。 3.芦荟凝胶:于日晒后数小时内外用。这种物质有缓激肽阻释作用和抗前列腺素作用,增加皮肤水分。 4.湿敷:用于大疱渗出多时,常用牛奶液(牛奶和水50:5)或生理盐水(或一茶匙溶于500~600ml水中)等溶液湿敷,每次15~20分钟,日2~3次,治疗持续到水疱干涸,大部分水疱不必处理,或用消毒针刺破疱壁放液后涂2%龙胆紫。 三、预防及治疗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色逐渐加深,以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能力。对日光感受性较强的病人,应避免烈日曝晒。在外出时应撑伞,戴宽边帽,着长袖衣衫,手套等。2.外用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钠软膏,4%苯甲酮霜或洗剂,5%对氨基苯甲酸酒精、乳剂或酊剂。此外,烈日光下工作时间不要太长,最好避免日光照射最强的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Z时)在户外工作。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选方 1.风热湿毒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医方集解》普济消毒饮加减。桑叶12g,薄荷10g,香薷12g,黄芩10g,牛蒡子15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山栀12g,蒲公英10g,炙僵蚕12g,生甘草6g。 2.热入营血 治则:凉血清营,清热解毒。 方药:《医方集解》清瘟败毒饮加减。鲜生地30g,丹皮12g,赤芍12g,黄芩10g,生山栀12g,生石膏30g,知母12g,玄参10,连翘12g,桔梗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未破溃或红肿,小水疱轻度渗出者,用蒲公英,野菊花或生地榆,马齿苋适量煎汤待冷后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3~4次,亦可外搽三黄洗剂。 2.局部糜烂,化脓,坏死者,九一丹掺在青黛膏上敷贴,每日1次。 3.选用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氧化锌、甘油、氢氧化钙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 4.可用生肌白玉膏、甘草油(甘草、麻油,或用人中黄)、青白散水调。外涂。 5.冰牛奶湿敷。 三、专方验方 1.越婢加术汤:麻黄10g,生石膏50g,苍术12g,生甘草12g,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服,日1剂。 2.蒲公英60g,煎汤代茶喝。 |
中药 | 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
针灸 | 针灸治疗 颜面部取穴承浆、下关、颊车、太阳、四白筹,四肢部取穴外关、劳宫、合谷、太溪、昆仑等。均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在治疗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肤中产生黑色素,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性。 2.外用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钠软膏。 3.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激发和诱发因素,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由曝晒后露出的皮肤引起的脱屑、水疱、糜烂、痒疼、恶心、头晕等症,用抗组胺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同时,可服用薄荷、黄芩、板蓝根、生石膏、公英、玄参、竹茹、桔梗、大青叶、甘草等水煎服,宜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肤中产生黑色素,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性。 2.外用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钠软膏。 |
历史考证 | 本病属中医"风毒肿"、"日晒疮"范畴。祖国医学最早有类似日光性皮炎的记载,《外科启玄》曰:"日晒疮,三伏炎热……,受酷日暴晒,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气血所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