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ntact dermatitis |
拚音 | JIECHUXINGPIYAN |
别名 | 中医: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系指皮肤粘膜接触外在物质后发生的炎性反应。表现为接触部位发生的边缘鲜明的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甚至坏死。 |
中医释名 | 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漆疮"。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说:"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惴皆瘙痒,面为起肿,满眼微赤。"《外科启玄>中说:"凡人感生漆之毒气,则令浑身上下俱肿,起疮如痱子,如火刺,刺而痛,皮肤燥烈。"若因贴引膏引起者,称"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马桶癣"。 |
西医病因 | 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变应性两种。 一、原发性刺激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接触后几分钟至1-2h发生急性皮炎。发病时间和反应的程度与刺激物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长短等有关。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皮炎。 二、变态反应接触物本身不具强烈的刺激性。不是每个接触者都发病,仅少数人接触该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发生皮炎。这些接触物多为小分子化学物质,属半抗原,须与表皮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才获得抗原性,引起Ⅳ型变态反应。皮炎程度决定于该物质的致敏性与患者的反应性。首次接触后,须经4~5天以上至20天的潜伏期,以后再接触,多在24小时内发病。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刺激物,种类甚多,一般可分为下列三类: 1.动物性:如各种动物的皮毛,某些动物如蝶蛾类、蜂类、水母、斑蟊虫、恙螨等。 2.植物性:如野葛、除虫菊、芥子、巴豆、大蒜、荨麻、毒物藤等。 3.化学性:最多见。绝大数接触性皮炎均系化学性刺激物所引起,如药品、染料、洗涤剂、农药、油类、化妆品、化学纤维及塑料制品,化工原料及其成品等。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总因禀赋不耐,接触某种物质,使毒邪侵入皮肤,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 |
病理 | 原发性刺激与变态反应在病理组织上的变化不同。原发性刺激的反应呈现表皮细胞内水肿、海绵状态、水疱形成,甚至坏死。真皮水肿浸润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严重时可有坏死。变态反应的表皮变化与上相同,水疱内以单核白细胞多见。真皮有浮肿,血管周围有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浸润,无坏死。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因禀性不耐,皮毛腠理不密,感受毒邪,郁而化热,毒热之邪灼伤肌肤则见局部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总之为毒热所致。 证候:局部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出,瘙痒,严重者有口渴,便于,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局部水肿色红、糜烂渗出为主要辨证要点。①病机:毒热之邪外袭,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则皮损潮红,肿胀,热盛肉腐则见糜烂渗出,热灼津液则口干。溲赤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毒热内盛之征。 |
西医诊断标准 | 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 1.首先有明显接触史。 2.皮疹局限于被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根据发病部位和皮疹形状对发现接触原有一定帮助 接触性皮炎发生部位与主要接触物: ① 头、面:染发水、头油、帽沿内皮革或漆布、眼镜架、化妆品、外用药、植物花粉等。 ②颈:衣领、围巾、项链等。③腋:除臭、除汗、消毒剂。④躯干:衣料、洗衣剂、肥皂、吊带金属和扣镀镍层等。⑤臀、阴部:裤叉、生理用品、避孕用品、外用药。⑥手部、腕:手套、肥皂、洗涤剂、手表带、手镯、职业及家庭各种接触物。⑦脚:鞋、袜、外用药等。 3.除去接触原因后皮损能很快消退或减轻。 4.根据临床症状缓急,一般分急性皮炎、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及原发刺激性皮炎4个类型。 (1)急性皮炎:轻时局部呈红斑、淡红色至鲜红色,稍有水肿或有针头大丘疹,密集分布。重者则见红斑肿胀明显,在红斑基础上有多数丘疹、水疱,炎症剧烈时进而发展成大疱。水疱或大疱破溃后则有糜烂、渗液结痂。当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脸、口唇、包皮、阴囊等处时,则局部肿胀明显,呈限局性水肿,皮损表面纹理消失发亮,界限不清。自觉局部瘙痒或灼热。约经1~2周后皮疹干燥后结痂或脱屑而愈。或局部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2)亚急性皮炎:由于长期接触某种致敏物质,不能及时去除之。或由急性皮炎转变为亚急性皮炎。皮疹红斑、水肿不明显,表面见丘疹或小水疱。渗液明显减少。局部可见鳞屑性炎症斑片。部分结浆液性痂。瘙痒明显。 (3)慢性皮炎:由于致敏物质长期接触、未能全部除去其致敏因素。或由急性亚急性皮炎转化而来者。皮疹见在接触部位出现局限性皮肤粗糙、肥厚、鳞屑脱落。若在手足部者,易出现皲裂等,皮疹周围可有色素沉着或抓痕。自觉局部瘙痒。 (4)原发刺激性皮炎:是由强烈刺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等直接接触。因为该类物质对皮肤刺激较强烈,在接触后很短时间内发病。开始局部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严重者表皮坏死脱落。甚至坏死深及真皮,发生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5.组织病理变化 急性皮炎示表皮细胞间或细胞内水肿,海绵形成。棘层内及角层下水疱,疱内有淋巴细胞、嗜中性白细胞。真皮上部血管扩张,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亚急性皮炎为表皮海绵形成,表皮内水疱。棘层轻度增厚,角化不全,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慢性皮炎呈明显棘层增厚,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真皮浅层血管壁增厚,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原发刺激性皮炎与急性皮炎不易区别。原发刺激性皮炎表皮坏死(胞浆空泡变性及核浓缩)较明显。真皮内以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 |
西医诊断依据 | 临床诊断 1.发病前有接触史。 2.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 3.除去原因后,损害较快消退,若再接触可再发。 4.变应性者接触物斑贴试验常呈阳性。 |
发病 | |
病史 | 发病前有接触史。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 1.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种类、性质及其浓度、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部位面积的大小,以及抗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一般发病较急,轻者局部仅有充血表现为轻重不等,境界清楚的淡红或鲜红色斑。重者则在红斑基础上发生丘疹,小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若原发性刺激物为强酸,强碱或其它强烈化学物质常可引起坏死或溃疡。皮炎发于眼睑、包皮、阴囊等皮肤组织疏松部位,则皮肤水肿异常显著。 2.皮损一般仅局限于刺激物接触部位,以暴露部位为多,境界边缘清楚,形状与接触物大抵一致。但亦可因搔抓或其他原因将接触物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发病者,甚至因机体高度敏感而泛发全身着亦有之。 3.自觉灼痒,重者感疼痛,少数患者有时可引起全身反应,如畏寒、发热、恶心、头痛等。 4.有些变态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敏感状态可以逐渐降低,但有的敏感性可以越变越高再接触则越发越重;部分患者其敏感性始终保持不变;另一些患者的敏感性下降若干年后,也可再度增高,而对接触物再发生反应。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急性湿疹:湿疹损害为多形性、对称性、无明显边界,常反覆发作。易慢性化。 2.丹毒:无接触史,皮疹颜色鲜红,境界边缘明显,局部的接触痛明显,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常增高。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2.好转:皮疹有所消退或大部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3.无效:经治疗皮疹及自觉症状均未改善。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去除原因或适当处理后,1~2周即可痊愈。但由于搔抓、处理不当或刺激物未能及时除去,则可使病程迁延为慢性。治疗首先去除病因。局部对症处理。由于患者在过敏状态下易于对多种物质发生过敏,因此选用药物的组分应尽量简单,避免引起再度过敏。全身治疗可用抗组胺药物,泛发严重时才考虑用皮质激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 1.追查病因,清除刺激因子,并告知患者避免再接触,以免今后再患本病。 2.将接触物除去,可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如由碱性物质所引起的皮炎,可用弱酸;如由酸性物引起的,用1%~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中和。 3.视症状轻重酌给抗组胺药物扑尔敏8mg,2次/日;赛庚啶4mg,2次/日及维生素 C0.2g,3次/日,口服;或选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10%硫代硫酸钠10ml等静脉注射,加等量葡萄糖溶液中稀释后缓慢静注,2日1次。严重者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内服或注射。 二、局部治疗 1.急性期只有红肿、水疱而无渗液时,用炉甘石洗剂或单纯粉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20醋酸铝溶液,作冷湿敷。若有大疱时,将疱液抽出,再按上法处理。 2.亚急性期一般使用40%氧化锌油,氧化锌糊膏。严重时无渗出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尿素软膏、地塞米松膏等外涂患处1日2次。 3.慢性期可选用焦油类软膏。 4.有感染时可选和抗生素药物加入上述药物中。 |
中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法。轻者可口服龙胆泻肝丸,每次6g,每日2~3次。或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2次。重者应口服煎剂。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黄芩15g,山栀子10g,银花30g,白茅根30g,蒲公英30g,车前子15g,生苡米30g,生甘草10g。发热者加生石膏;发于上者加菊花、桑叶、蝉衣;便秘者加生大黄;水疱渗出甚者加萆薢、茵陈、泽泻。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追查病因,清除刺激因子,并告知患者避免再接触,以免今后再患本病。 |
历史考证 | 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漆疮"。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说:"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惴皆瘙痒,面为起肿,满眼微赤。"《外科启玄>中说:"凡人感生漆之毒气,则令浑身上下俱肿,起疮如痱子,如火刺,刺而痛,皮肤燥烈。"若因贴引膏引起者,称"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马桶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