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erpes zoster |
拚音 | DAIZHUANGPAOZHEN |
别名 | 中医:蛇串疮,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病毒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它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沿身体一测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的成群水疱,伴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 |
中医释名 | 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疮"、"蛇丹"。《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 |
西医病因 |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仅感染人而对动物不致病。初次感染病毒,在儿童临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原中。当机体受X线照射,或患红斑性狼疮、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致使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以及接受免疫抑制药,或应用砷剂,受外伤、劳累、感染等影响时,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而产生皮肤损害,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带状疱疹治愈后获终身免疫。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多在春秋季节发病。 |
地区 | |
人群 | 成年人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 |
病理 | 水疱处棘层细胞有气球状变性,水疱的基底部可见有气球状细胞。在气球状细胞的圆形、膨大的核中央,常可见有嗜酸性核内包涵小体(Lipschutz小体);另外有网状变性主要发生于水疱的上部和周围。真皮上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水肿。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情志不畅,肝气不疏,气郁化火,外感毒邪,循经而发,故见皮肤起疱疹,多沿肝经循行路线分布,皮色鲜红,浸润明显。饮食不节,脾经湿盛,外感时邪、湿热毒邪,蕴阻肌肤,亦见皮肤起丘疱疹,皮色红,疱壁松弛;若水疱消失后患处仍疼痛明显,皮损色暗红,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日久不减。总之,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或脾经湿热,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血凝滞。 1.肝胆湿热 证候: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以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胆湿热,熏蒸肌肤而见水疱色红;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热伤津液则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肝为刚脏,肝胆湿热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2.脾经湿盛 证候:丘疱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张,大便时溏,女性患者白带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疱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饮食不节,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湿阻气机,蕴滞肌肤而见皮肤起丘疱疹。因湿盛于热则皮色较淡,疱壁松弛;湿邪阻滞中焦则口不渴,食少腹胀,便溏。舌体胖大,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湿盛之象。 3.气滞血瘀 证候:水疱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红,灰褐色或色素沉着,疼痛以夜晚或阴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脉弦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丘疱疹消退之后疼痛不止为辨证要点,老年人多见。②病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循行不畅;肝经湿热,脾经湿盛,均可阻滞气机;气血循行不畅,凝滞肌肤,不通则痛。湿热之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脉弦细为气滞血瘀 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1.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局部先觉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及簇集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小水疱,附近淋巴结肿大。 3.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常沿皮神经分布,亦可发于眼、鼻、口腔、阴部等处。 4.多于春秋季节发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5.发病迅速,全病程平均约需1~2周。皮疹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老年病人常在损害消退后局部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6.神经痛样疼痛为其特征,此疼痛可为前驱症状或伴随症状,高龄患者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严重。 7.组织病理变化:表皮网状变化与气球状变性,形成表皮内水疱。早期为多房性水疱,以后变为单房性水疱。疱液内可见纤维蛋白、炎细胞及气球状细胞。真皮浅层有炎细胞浸润,血管炎及红细胞外渗。严重者可因纤维蛋白样血栓形成而发生坏死。 [附]特殊型带状疱疹 1.不全型带状疱疹:亦称顿挫型,无明显皮疹或只发生丘疹,不形成水疱即行吸收,但局部疼痛很明显。 2.大疱型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皮疹泛发,可形成豌豆大至樱桃大水疱,疱壁紧张,不易磨破。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 3.出血坏疽性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制低下者。皮疹多泛发,呈水疱或血疱,干涸后结成血痂。重则见皮疹中心坏疽,结成黑褐色痂皮,不易剥去。此型愈后多留瘢痕。病程始终疼痛症状较重。 4.泛发型带状疱疹:皮疹泛发,重者可波及全身皮肤或粘膜。常伴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损呈大疱,严重者可见血疱、脓疱。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患者。 5.眼带状疱疹:皮损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眼支。角膜发生水疱,形成溃疡性角膜炎。愈后可因瘢痕而导致失明。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球炎、脑炎,甚则造成死亡。 6.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又称亨脱(R-amsey-Hunt)综合征。发生于耳壳及外耳道。可伴耳及乳突深部疼痛,面神经瘫,内耳功能障碍(耳鸣、听力障碍)及味觉障碍。系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第七脑神经(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所致。 |
西医诊断依据 | 临床诊断 1.皮损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成簇的水疱,大小不等,或有血疱,甚则坏疽。 2.可先有轻度发热、周身不适及患部皮肤灼热感及神经痛等前驱症状;多见于成人。 3.皮疹多数沿周围神经伸延,作单侧分布,一群至数群水疱,排列成带状,疱疹各群之间有正常皮肤。 4.部分病人可侵及耳部、眼部及泛发全身。 组织病理与单纯疱疹、水痘不能区别,但其炎症反应较单纯疱疹重而较水痘轻。 根据成群水疱单侧发生,沿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并有疼痛的特点,本病不难诊断。不典型的类型,须与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及坐骨神经痛等鉴别。部分病人在发疹前有患处疼痛,应注意与相应部位的疼痛性疾病相鉴别,以防误诊。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耳部带状疱疹易误诊为中耳炎,应注意细心鉴别。 |
发病 | |
病史 | 发病前常先有轻度全身不适、低热、局部皮肤刺痛或感觉过敏。 |
症状 | |
体征 | 发病前常先有轻度全身不适、低热、局部皮肤刺痛或感觉过敏,继即出现成簇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疹,很快成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水疱少则一、二簇,多则十余簇,常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簇与簇间隔以正常皮肤。一般发生在身体一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罕见两侧,最常见于胸部的肋间神经及面 部的三叉神经所分布的区域,其次是颈、腹、腰及四肢,其他部位包括口腔、咽部亦可发生。数日后水疱呈混浊、吸收、干涸、结痂而痊愈。全病程约2一4周。可有痒感。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老年较重,甚至在损害消退后,仍遗留顽固性神经痛,持续数月之久。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不同,本病可表现为顿挫型(免疫功能较强者)、大疱型(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泛发型。带状疱疹若发生于眼部,往往引起剧烈疼痛,可损害角膜和眼球各部,甚至引起全球炎,招致失明。若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脊髓炎。Ramsey-Hunt综合征是带状疱疹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累及膝状神经节,影响第Ⅶ对脑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而发生面瘫、耳壳及外耳道疱疹。 (一)症状 1.皮疹可在患部皮肤神经痛开始前后或同时出现。先为红斑,后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集簇成群的大小水疱,重者可见大疱、血疱,甚至坏疽。轻症仅有神经痛而无皮疹,或仅有神经痛、红斑而无水疱。 2.皮疹沿周围神经延伸,作单侧分布为一群或数群水疱,并呈带状,各群之间皮肤正常。 (二)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是三叉神经眼支的鼻下支受累。在角膜上发生水疱并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丧失视力。严重者,可致全眼球炎、脑炎以致死亡。 2.泛发型带状疱疹:主要发生在老年体弱,尤其患有淋巴瘤或骨髓瘤的患者。皮疹泛发,可波及全身皮肤,出现大疱、血疱、坏疽,伴有严重的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3.耳部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外耳道及耳膜有疱疹,患侧有面瘫及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甚至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Ramsty-Hunt综合征。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单纯疱疹:损害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附近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损害不沿神经分布,多为一群,疼痛轻微,愈后易复发。根据疱液接种家兔角膜不产生角膜炎以及病毒培养分离、免疫荧光检查、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与严重的单纯疱疹区别。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致敏物质的病史。皮疹发生在接触致敏物质的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神经痛。皮疹自觉发痒,灼热。 3.妊娠疱疹:病因不明,可能为内分泌障碍所致,最常见于妊娠的第4~5个月。1次发病后,再次妊娠时易于再发。发病前常先有畏寒、发热、皮肤瘙痒,继则出现多形性皮损,而以环状排列之水疱为主。疱壁厚而紧张,基底红晕。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偶有脓疱及血疱。好发部位为躯干及四肢近侧端,尤其是脐周,而粘膜通常不受累。病程缓慢,分娩后大都得到缓解。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2.好转:皮疹大部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3.无效:经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是止痛,控制炎症,保护局部和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可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注,口服止痛剂或选用针刺疗法、音频电疗。重症病例可用抗病毒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转移因子(TF)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抗病毒药物阿 糖胞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特别是后者若能早期应用,有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和减轻疼痛、防止并发症的良好效果。早期使用短程泼尼松(强的松)可避免发生严重的神经痛后遗症。局部治疗用炉甘石洗剂或1%甲紫(龙胆紫)溶液搽涂,眼部可用碘苷(疱疹净)等眼药水。 一、全身治疗 1.止痛:给予镇痛剂,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剧痛者可加服磷酸可待因,可肌注度冷丁。 2.维生素岛,200~1000μg肌注,2日1次。维生素B,内服或肌注。 3.盐酸吗啉胍0.1g/日,口服。 4.转移因子2ml,每周肌注1次,共3次。 5.激素类药:强的松50mg/日,口服。 二、局部治疗 ①2%龙胆紫溶液外用;①炉甘石洗剂外擦;③复方地榆氧化锌油外用;④5%疱疹净二甲基亚矾溶液外涂,或40%疱疹净二甲基亚矾溶液外涂。0.1%疱疹净眼药水用于眼部带状疱疹。 三、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用红斑量或超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患处及相应的神经根部位。每2~3天照射1次,数次可愈。 |
中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以止痛为重点。病初以湿热为要,后期以气滞血瘀为主,尤以老年人为多见。 病初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就应酌情应用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防出现后遗神经痛。 一、辨证选方 1.肝经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当归15g,板蓝根30g,元胡10g,泽泻12g,车前子(包)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经湿盛 治法:健脾化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陈皮12g,茯苓30g,厚朴10g,板蓝根15g,元胡10g,苡仁30g,泽泻10g,车前子(包)30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化瘀止痛,佐以解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2g,丹参20g,元胡10g,板蓝根15g,柴胡10g,桃仁10g,红花6g,制乳设备6g,陈皮12g,川楝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水泡者用雄黄解毒散(雄黄30g,寒水石30g,生白矾120g)加化毒散(黄连、乳香、没药、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甘草45g,牛黄12g,冰片15g)水调外用。 2.新鲜马齿苋捣烂外用。 3.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大黄面30g,黄芩面30g,寒水石面30g,青黛3g),植物油调用。 4.黄柏30g,紫草20g,大黄15g,雄黄10g,白芷15g,冰片6g,白矾15g。上药共为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4次。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带状疱疹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或外用药物治疗。重症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争取早日痊愈。 一、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病疼痛为主要矛盾,治疗应以止痛为主。 2.患者应注意配合,心情舒畅,勿食辛辣刺激之物,保证有足够有效的睡眠时间。 3.老年体弱者,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调方选药,不可过用寒凉并及时加用行气化瘀、养血通络止痛之品,以防后遗神经痛。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患者 因内科重症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形成重症带状疱疹,应积极治疗内科疾病,综合支持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