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ammary cancer |
拚音 | RUXIANAI |
别名 | 中医:乳岩,尔岩,乳石痈,石榴翻花疮,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妇科疾病,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日渐增多。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年龄在40~59岁为我国乳腺癌高发年龄组,约占全部患者的75%。2.月经初潮小于12岁,闭经迟于55岁。 3.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大于35岁,产后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 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发病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头状瘤,且病理结构活跃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7. 有多次X线胸部透视或胸片检查史者,或乳腺区域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其乳腺所受射线剂量较大,而放射电离幅射与乳腺癌的发病亦有关。 8.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宫体腺癌者,或长期应用雌激素及避孕药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9.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是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0.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脂肪饮食的增加,可以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他如饮酒、吸烟、染发剂的应用等与乳腺癌的发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 |
中医病因 | 认为乳岩的病因涉及内、外国两个方面,而以内因为主。 1.内寒之气,经虚血结《诸病源候论·卷四十·石痈候》中说:“有下于乳者,其径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无犬热,但结核如石。”说明乳岩亦有外来的致病病因素“内寒之气”。 2. 七情内伤,肝脾不和《丹溪心法·卷五·乳痈》说:“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岩”。《外科正宗·乳痈论第二十六》对乳岩病因的认识是:“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疡科心得集》也有类似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岩》认为:“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以上均说明乳岩是由于肝气不舒,肝郁气滞,郁结伤脾,肝脾两虚等七情内伤所致。 总之,本病主要由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毒蕴结而成。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本病,有50万妇女死于此病。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国之间和我国各地间均有显著差异,西欧、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为高发区,亚洲、非洲、拉美地区为低发区。我国也属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沪、京、津及沿海地区是我国的高发地区,据上海新近统计,该市乳腺癌的发病率已从10年前的23/10万迅速上升到37.2/10万,已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七位跃居首位,同时出现两个特点:其一,发病高峰年龄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二,发病的高峰年龄组拉长,从过去的45~60岁拉长到近来的35~70岁。男性乳腺癌约占全部乳癌的1%。近年来统计,调整死亡率为2.61/10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居第九位。 |
发病机理 |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不过,已知许多因素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且乳腺癌是由多种致癌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包括遗传上的易患性、内源性激素的不平衡,致癌病毒及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1.病毒学说:人类的细胞中存在内源性肿瘤病毒基因的可能性,人的乳腺癌可能由病毒引起,但人类乳汁喂养作为病毒传递的途径而产生的乳腺癌则尚未被证实。 2.内分泌学说:大部分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存在着密切关系,雌激素是乳腺发育的基本刺激素,也是乳腺癌的先决条件。乳腺受体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如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胰岛素等,以维持乳腺的生长,发育及乳汁分泌等功能。雌激素中的雌酮和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雌三醇和孕酮被认为有保护作用,而催乳素则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作用,但各种因素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3.免疫学说:临床有乳腺癌自行消退者充分说明免疫机理的抗肿瘤作用。双侧乳腺癌和多中心小叶原位癌其病灶和临床表现不符,表明这些癌组织可能是被抑制而停留在隐性状态。乳腺癌病人在治疗前血液循环中虽然有癌细胞,而病人能长期生存,说明免疫在起作用。某些经全乳切除而未加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原腋下可及的淋巴结自然消失,这是由于减少了肿瘤抗原,而使免疫平衡倾向有利于宿主的一方。 4.遗传学说: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族史上。临床学家研究发现人群中对乳腺癌有遗传易感问题。它表现为家族性聚集,有乳癌家族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以母女、姐妹间较明显,它具有发病早、双侧高发危险及与其他癌瘤伴发等特点。近年的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从多方面起了间接作用,可能是遗传控制了对病毒的易感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
中医病机 | 中医认为乳岩的病机在于:正气不足,经虚血结,七情内伤,肝脾郁结,冲任失调,导致脏腑、乳腺功能紊乱,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湿壅盛,痰瘀互阻,瘀毒蕴结于乳房而成岩症。 1.肝脾郁结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如七情所伤,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血凝;肝病及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脾两虚,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郁结日久,而成乳岩。 2.冲任失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发育成熟后,血海充盈,下注胞宫而为月经;任脉有滋养胞胎之功。冲脉属肝,肝藏血,肝血充足则能濡养脏腑及下注冲脉;任脉属肾,肾藏精,肾精充沛,天癸至,则任脉通而能怀孕、分泌乳汁等。女子到49岁时,肝肾亏虚,冲任两脉始衰退,则月经渐止。故肝气郁结,或肝肾两亏,则冲任失调,乳腺、胞宫失养,气机逆乱,气滞血淤,瘀毒阻结于乳腺而发本病。 |
病理 | 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三大类。 1.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导管基底膜内的肿瘤。按组织来源又分为: (1) 小叶原位癌:来自乳腺小叶内导管或小叶内末梢导管,约占乳腺癌的1.5%。 (2)导管内癌:来自乳腺中小导管的肿瘤, 2.早期浸润癌: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刚向间质浸润的时期。根据形态不同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 3.浸润性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混杂的图像。 ①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及小叶范围,向间质内浸润,癌细胞常围绕导管呈同心圆结构而形成靶样图像。 ②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部分区域内尚可见到导管内癌成分。 ③单纯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80%以上。体积往往较小,形态特点是癌组织中主质和间质的比例相当,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呈片块状。 ④髓样癌(无淋巴细胞反应者):镜下特点见癌细胞排列成片块状或巢状,排列紧密,癌巢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无淋巴细胞反应。 ⑤硬癌: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小巢状或条索状,细胞异形性显著,核分裂易见,间质多于主质,致密的纤维组织可发生胶原变性、钙化或骨化。 ⑥腺癌:癌实质中腺管状结构占1/2以上,癌细胞异形性明显,腺管形状不规则。 (2)浸润性特殊类型乳腺癌: ① Paget病:② 乳头状癌:③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⑤腺样囊性癌:直径一般不超过3cm,无皮肤粘连。 ⑥粘液腺癌:⑦大汗腺样癌:⑧鳞状细胞癌: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一)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见乳房肿块,质硬,肤色不变;情志不畅,心烦纳差,胸闷胁胀,经前乳胀,舌暗苔黄,脉弦或弦细。 2.脾虚痰湿型:乳房结块,质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脘胀,纳少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 3.冲任失调型:多见经事紊乱,经前乳房胀痛,大龄未婚或婚后未生育或生育过多,或多次流产,或产后未哺乳,乳房肿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 4.瘀毒内阻型:乳中有块,质地坚硬,灼热疼痛,肤色紫暗,界限不清,推之不动,或肿块破溃,渗流血或黄水,味臭疼痛;烦闷易怒,头痛寐差,口干喜饮,便干尿黄,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厚而燥,脉沉涩或弦数。 5.气血双亏型:乳中有块,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后溃,污水时津,出血则臭,面色HUANG白,头晕目弦,心跳气短,腰酸腿软,多汗寐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
西医诊断标准 | 乳腺癌诊断标准: 乳房内摸到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或乳房内摸不到明显肿块(To),但病理或细胞学检查找到了癌细胞,均可确诊为乳腺癌。 [附]乳腺癌国际TNM临床分类分期 采用1989年国际乳腺癌分期法,本分类适用于组织学证实病例。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局部淋巴结,M代表远处转移。 T1肿瘤最大直径为2cm,或<2cm T2肿瘤最大直径>2cm,但<5cm T3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为1个以上。 T4无论肿瘤大小,只要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 To乳腺内未摸到肿瘤。 No同侧腋窝未摸到淋巴结。 N1同侧腋窝摸到活动淋巴结。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融合成团或其他组织粘连。 N3同侧内乳淋巴结有转移或上肢水肿。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皮肤超过同侧乳房)。 Ⅰ期:T1No Ⅱ期:T1N1、T2N1、ToN1、T2NoⅢ期:T3和任何N、T4和任何N、任何T和N2、任何T和N3 Ⅳ期:任何T任何N和M1 |
西医诊断依据 | 1.病史详细询问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糜烂等症的发现日期、侧别、部位、大小、性质、发展速度、与月经周期或妊娠或哺乳的关系;了解既往乳腺有无炎症、外伤、良恶性肿瘤或增生性疾病;月经、婚姻、哺乳、生育史及直系亲属中有无患恶性肿瘤史;这些均有助于诊断。 2.体格检查全身检查了解一般状况及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状况。局部检查包括乳房及区域淋巴结情况。首先观察两侧乳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及病侧乳房是否抬高。其次观察有无乳头皮肤病变、乳头回缩、乳房皮肤炎症样表现:橘皮样水肿、皮肤溃疡及卫星结节等。最后检查有否乳头溢液及乳晕情况,发现乳腺肿瘤,要明确大小、部位、个数、形状、质地、边界、包膜、活动度、与皮肤、胸肌、胸壁粘连情况。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应了解其大小、个数、有无互相粘连、软硬度、活动度,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等。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为可靠的方法。 4.X线检查。 5.热图相检查。 6.超声波显像检查及CT及MRI检查。 7.实验室检查。 近年来大都采用数种方法联合检查,其结果互为参考,据报道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 可达到92.6%。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约占就诊总数的80%以上,多为无痛性,好发于乳腺外上方,约占36.1%,其次为乳头、乳晕区和内上区;单发者占绝大多数,偶见2个以上,多呈不规则的球形块,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结节状肿物,边界不清,质硬韧,似石头或软橡皮样韧感,活动度差,或固定不能推移。也有质较软伴囊性感者。后期可出现卫星结节及溃疡,早期有时难与良注瘤相鉴别。 (二)乳头和乳晕异常 1.回缩当病灶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甚至乳晕随之变形。癌瘤深居乳腺内,侵犯广泛,使大导管硬化、抽搐,致乳头固定,是晚期癌的征象。 2.乳头改变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破、结痂,伴灼痛,以致乳头改变,是Paget病的表现。 3.溢液乳腺癌伴乳头溢液者占5%以上,可为乳汁样、水样、浆液性、血性、血脓性,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乳头溢液很少单见,多伴有乳腺肿块;仅有溢液未扪及肿块,多为导管内早期癌或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三)乳房轮廓及皮肤改变 乳房完整的弧形轮廓出现异常或缺损,提示肿瘤侵犯皮肤的Copper筋膜。皮肤改变与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癌瘤侵犯面积大,位浅表,即使早期也可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凹陷,称“酒窝征”,检查时用拇食指轻捏肿瘤处皮肤,此征更为显著。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性水肿,在每个毛囊处因皮肤受到悬韧带的牵拉,就出现许多凹陷,形成“橘皮样”外观,这是较晚期的征象。病程长和体积大的乳腺癌可致皮肤溃疡,其癌组织破溃并形成空洞,有恶臭的分泌物。炎性乳腺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四)疼痛 约1/3病人诉患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隐痛、钝痛、牵拉痛或刺痛,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患侧上臂和肩部牵拉样疼及沉重不适感。少数患者因疼剧而来就诊。 (五)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相应症状 1. 肺转移侵犯气管、胸膜可出现咳嗽、胸痛等,癌性淋巴管炎可见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紫绀及胸痛等。 2.胸膜转移为血性胸腔积液,常见胸闷胸疼,气短咳嗽等。 3.骨转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脊柱转移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 4.肝转移起初可觉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常腹胀、腹痛。 5.脑转移常为多灶性,引起脑水肿致颅压增高;见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 (六)乳癌转移的体征 经淋巴道转移,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硬韧,常固定;患侧锁骨内侧段的后面和上方也常触及肿大坚硬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直径多不超过1cm。若癌细胞阻塞腋窝主要淋巴管或腋静脉,则引起患侧手臂蜡白色水肿或青紫色水肿。偶见对侧腋或锁上淋巴结肿大,对侧乳房肿块,同侧颈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远处脏器,可出现相应体征,如胸腔积液、肝肿大并触及大小不等结节;神经系统异常。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一)X线检查 双侧乳腺作正侧位摄片是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分干板照相和铝靶照相,85%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肿块或结节阴影,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毛刺较长起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显形病变。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为恶性征象之一。乳腺癌中30%~50%在片中可见钙化点,颗粒甚小,密度很不一致,呈点状、小分枝状或泥沙样;当钙化点群集尤集中在lcm范围内,或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其他如导管影增生、导管扭曲、皮肤增厚改变等常是间接征象。 (二)热图像检查 有液晶和远红外热图象两种方法,是利用肿瘤细胞代谢快,无糖酵解产生的热量较周围组织高,因而在肿块部位显示热区。但对较小肿瘤检出率低。 (三)近红外线扫描 利于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同时清晰显示乳房血管。 (四)超声显象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其对乳癌诊断正确率80%~85%。 (五)CT和MRI体层检查 作为乳腺摄影的补充,用于不能们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 |
实验室诊断 | 生物学及生化学标记物有多种,但特异性均不甚理想,较有参考价值的有 1.癌胚抗原(CEA)术前检查20%~30%血中CEA升高,晚期及转移性癌中50%~ 70%见CEA高值,CEA与治疗反应呈正相关,可作为预后及随访指标。 2.降钙素乳癌患者中38%~100%有血浆降钙素的上升。 3.铁蛋白有报道乳癌术前有42%病例此项升高,且与病期有关,治疗后有复发铁蛋白亦升高。 4.单克隆抗体CA15-3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但对早期诊断无足够的敏 感性。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简称活检,方法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穿刺活检、咬取活检、切取活检、切除活检等。乳头溢液者可将液体作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者可作糜烂部位的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
西医鉴别诊断 | 妇女乳腺除了恶性肿瘤外,尚有良性肿瘤、炎症和增生性病变难以鉴别,常见有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脂肪坏死、积乳等等,可从年龄、病程、有无疼痛、肿块数目、边界、移动度、有无转移等方面加以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1.乳癖:多见于20~40岁妇女,乳房肿块形状、大小不一,有触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减轻,钼钯x线摄片和肿块活检有助于鉴别。 2.乳衄:以乳窍反复溢出血性液体力主症,乳晕部出现肿块,质地柔软,不痛,乳腺导管造影可见肿块在乳腺导管内。 3.乳核:多见于20岁左右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不痛。 4.粉刺性乳痈:多见于非哺乳期20~40岁妇女,多有先大性乳头凹陷或短小畸形,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排出,急性发作时,乳晕旁结块红肿疼痛,溃脓带有臭味,久不收口。 5.乳痨:多继发于肺痨、瘰疬之后,多见于20~40岁的妇女,乳房结块形如梅李,不痛或隐痛,病程进展缓慢,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与皮肤粘连,日久形成寒性脓疡,脓液中夹有败絮样物质,脓液涂片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1987年全国乳腺癌会议拟定化疗疗效标准: 1.全消(CR):所有可查见的癌灶于化疗最少4周后完全消失,溶骨性病变在X线上全部钙化。 2.部分消失(PR):化疗至少4周后可测量病变缩小50%(2个最大垂直轴径的乘积),同时无新病灶出现,但不要求所有病灶都属PR。 3.稳定无变(S):肿瘤缩小<50%,或增大<25%. 4.恶化(PD):有些病灶缩小<50%,同时有些病灶增加>25%,或所有病灶增大,或有新病灶出现。 |
预后 | 乳腺癌根治术后有10%~30%患者可能发生局部和(或)区域性复发,其中有半数以上累及胸壁,临床上常表现为两种过程,一种在术后多年出现复发,发展缓慢;另一种实际上是肿瘤全身播散的局部表现,预后很差,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诊治时间早,治疗及时,预后好,反之差。②病期越早预后越好,在没有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原发灶越大和局部浸润越严重,预后越差。③淋巴结转移无比有者预后好,转移淋巴结数目少、体积小、部位低者预后好,反之差。④年轻患者肿瘤发展迅速,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老年人较好。⑤妊娠与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差,应立即中断妊娠或哺乳而有计划的治疗。⑥非浸润性与特殊型乳腺癌预后最佳,非特殊型预后较差;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⑦甾体激素受体阳性病人的预后较阴性者好,两者相差10%。⑧细胞增生率及DNA含量,癌基因的扩增、过度表达、重排组合或位点丢失等,均与肿瘤的发生与预后有关。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当前治疗乳腺癌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分为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或姑息性减状手术二大类,凡全身情况好,生活可以自理能耐受手术,分期0、Ⅰ、Ⅱ、Ⅲa 者,皆宜行根治性手术。常用术式有:乳房根治术、乳房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术、小于全乳切除术的保守手术、扩大根治术。 (二)放射治疗 乳腺癌是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其放射敏感性与肿瘤体积大小密切相关。 1.根治性放疗 Ⅰ、Ⅱ期乳腺癌局部肿瘤切除后;或Ⅲ期乳腺癌行全乳或肿瘤切除术;或不能手术的晚期乳瘤;或坚决拒绝手术者,应予根治性的放疗。应该照射的区域包括:患侧乳房及胸壁区、同侧腋窝及腋顶区、同侧内乳及锁上区,剂量不低于50~60Gy;瘤区可缩小照射野酌情加到80~90Gy。 2.术前照射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复发及转移率。照射范围包括患侧乳房、同侧内乳区、腋窝及锁骨上区,剂量40~50Gy,4~5周时间,放疗后2~4周实施手术。 3.术后放疗Ⅰ期患者根治术后常不作放疗;多数首先实施根治术的Ⅱ、Ⅲ期患者,在伤口愈合后尽快开始放疗,除同侧内乳区及同侧腋窝顶部区域应予外照射外,酌情加照胸壁、整个腋窝及同侧锁骨上区。剂量50~65Gy,需5~7周。术后胸壁或区域淋巴结复发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放疗为主。 4.姑息性放疗主要适用于骨转移、脑转移,及肝,肺单个病灶的转移者,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化学治疗: 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化疗病人需全身情况尚好,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无明显骨髓功能抑制者。 1.单一用药目前对乳癌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CTX)、5-氟脲嘧啶(5一FU)、甲氨喋呤(MTX)、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顺铂(DDP)、噻??派(TSPA)等。平均有效率约20%~30%,其中最有效的是阿霉素,可达38%~50%,常用剂量40~75mg/m2,每3~4周1次。 2.联合化疗目前多用三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提高有效率。常用方案如下: (1)CMF方案: CTX500mg/m2,静注,第1,8天。 MTX10mg/m2,静注,或肌注,第3,5,11,13天。 5一FU500mg/m2,静滴,第3、5、11、13天。 21天一周期,2~3周期为一疗程,其有效率为35%~67%。 (2)CAF方案: CTX、5一FU用法同上。 APM50mg/m2,静注第1天,可以EPI替换。21天一周期,2~3周期一疗程,有效率为43%~62%,平均55%。 (3)CAP方案: CTX200mg/m2,静注第1、3、5天,ADM同上。 DDP20mg/m2,静滴,第1、3、5天。 21天为一周期,3周期为一疗程。有报道有效率达75%,一般为58%~83%。 (4)最新化疗药异长春花碱(NVB)治疗转移性乳腺癌。①单用:NVB25~30mg/m2,加生理盐水125ml静注15~20分钟,每周一次,连用4周,有效率44%~45%。②合用:NVB25mg/m2 静注,第1、5天,ADM 50mg/m2,静注第1天。每3周重复一次,2~3次一疗程,有效率77%。或NVB30mg/m2,第1、5天,5一FU750mg/m2 静滴第1~5天,3周重复一次,用2~3次,有效率63%左右。 (5)最新化疗药泰素(TAXOL,柴衫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①单用:TAXOL250mg/m2。加生理盐水500ml/m2,24 时连续静滴,每三周一次,可行4~8次,有效率57%。②TAXCL200mg/m2 24小时连续静滴,ADM75mg/m2,静注,3周重复一次,连用3次以上,有效率65%左右。 (四)内分泌治疗 正常乳腺受机体内分泌的控制,乳腺癌的生长与内分泌有关,故内分泌治疗成为乳腺癌的重要辅助疗法。 1.三苯氧胺(TAM)是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和绝经后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后首选药物。口服10mg3次/日,连用2~3年,其有效率16%~52%。 2. 氨苯哌酮(AD,氨基导眠能)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作用。用于绝经后或卵巢切除后恶化的晚期乳癌。口服250mg,2次/日,连用2周,2周后改为3~4次/日。氢化可的松与AG同服,始100mg/日,二周后40mg/日。 3.甲孕酮(MPA)或甲地孕酮(MA)治疗绝经后晚期病人可获得与TAM 相似疗效,有效率30%~40%。MPA口服100mg/日, 连用3~6月;MA口服160mg/日,适用3~6个月。 (五)生物免疫治疗 目前处于临床试用阶段,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临床疗效是有限的。常用干扰素、抗乳癌RNA、保尔佳、LAK细胞,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等。 |
中医治疗 |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型: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醋柴胡、赤芍、白芍、当归、青皮、郁金、黄芩、瓜蒌、白术,蒲公英、夏枯草、山慈姑、桔核等。 2.脾虚痰湿型:治法:健脾化痰,消肿散结。 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常用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薏苡仁、象贝、牡蛎、山慈姑、瓜蒌、鸡内金等。 3.冲任失调型:治法:调和冲任、理气解郁。 方用二仙汤加减,常用仙茅、仙灵脾、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郁金、瓜蒌、海藻、青皮、山慈姑等。 4.瘀毒内阻型: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双花甘草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银花、野菊花、甘草、蒲公英、草河车、半枝莲、三七粉等。 5.气血双亏型:治法:益气养血,佐以抗癌。 方用八珍汤加减,常用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当归、黄芪、黄精、丹参、赤芍、陈皮、甘草、香附、半枝莲、蒲公英等。 (二)变证治疗 1.局部破溃外翻,呈菜花状,渗出血性液体,陈腐恶臭者,可加青皮,生甘草,土贝母、山甲、白芷等。 2.肺转移见咳嗽、咯血、气促、胸痛者,酌加川贝、桔梗、鱼腥草、仙鹤草、瓜蒌等。 3.肝转移肝大,腹胀、目黄、尿黄者,加茵陈、鳖甲、败酱草、水红花子、八月札等。 4.脑转移伴头痛、呕吐,加全蝎、蜈蚣、乌蛇、天麻、钩藤、半夏、赭石等。 (三)单、偏、验方 1.慈姑雄黄散,药用山慈姑15g、雄黄6g,露蜂房15g,研末和均,装入胶囊,每服15g,一日2次。 2.王不留行、猫眼草、银花各30g,加玉枢丹12g,梅片0.6g,研细末混匀,每次服1.5~3g,日4次。 3.草乌9g、大枫子15g,捣烂敷患处。 4.鲜蟾皮6只,取皮外敷患者,每日2只,连用3天。 5.用化岩汤,茜草6g、白芥子6g,茯苓6g、忍冬藤30g,当归、黄芪、人参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6.山慈姑200g、蟹壳100g、蟹爪100g,研细末,炼密为丸,每丸10g, 每次1~2丸,每日2次,饭后用。 7.用醒消丸,乳香30g、没药30g、麝香4.5g、雄黄粉159(或牛黄1g),共研和,取黄米饭1两捣烂,入末再捣为丸,晒干密封,每丸6g,每服1丸,一日2次。 8.手术后、放化疗后服用抗瘤消炎丸(人工牛黄、麝香、乳香、没药、三七粉、党参、薏米等),每次3g,一日2次;或慈桃丸(山慈姑核桃仁、白芍、薏米、海马等),研末炼密丸,每服9g,一日2次。 9.放化疗中伍用扶正解毒冲剂(黄芪,鸡血藤、银花、白术、内金、竹茹、枸杞子、女贞子等),每次1~2包,一日2次。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积极宣传教育,普及预防乳腺癌知识,宣传妇女自我乳腺检查法,以及早发现肿瘤。有计划地对乳腺癌易感人群定期定点普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易感人群:①既往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瘤、乳头溢液病史。②乳癌家族史。③月经初潮<12岁,停经>50岁,或行经期超过36年。④30岁以上未婚或晚婚,或婚后未生育、未哺乳的高龄妇女。⑤青春期多次接受X线检查。⑥青春期或绝经期后的肥胖者。⑦性格内向、郁郁寡欢,或经历过强烈精神刺激的妇女。 预防乳腺癌发生的措施:①青春期前节制脂肪及动物蛋白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②合理生育,适龄结婚,鼓励哺乳。③更年期避免用雌激素,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堆积。④少或不饮酒,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及菌类、豆类食品,适量服用蜂王浆制品。⑤青春期避免不必要的胸部X线照射。 |
历史考证 | 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早在《灵枢·痈疽篇》中就提及:“......”故命曰疽,疽者,上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符合乳腺癌的橘皮样水肿表现。其后《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均有记载;明代《医学正传》曰:“乳癌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初宜多用疏肝理气行血之药,……若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浓水浸yin,胸胁气攻疼痛。”至清代《医宗金鉴》载有:“乳岩初起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若年深日久,始觉大痛,牵引胸胁……腐烂深如岩壑,反花突如泛莲……即成败症”。据以上症候所述可以看出,中医所言“乳岩”、“乳癌”、“乳石痈”等的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述的乳腺癌的症候极为相似,故乳腺癌在中医当属“乳岩”、“乳石痈”范畴。 《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但结核如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