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arcinoma of stomach |
拚音 | WEIAI |
别名 | 中医:胃反,翻胃,心积,伏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胃癌是原发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胃癌病因和发病条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胃粘膜上皮的异型上皮增生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较正常胃粘膜或其他的胃粘膜病变更容易发生癌变,故此受到研究者的注意。癌前疾病则是一个临床概念,是指某些疾病发生胃癌机会较多,如胃息肉、胃腺瘤性息肉,多发性息肉直径大于2cm时,恶变可能性大,胃溃疡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其恶变率各家报告不一,国内资料为6%~18%。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10~20年之后约有10%的病例发生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恶性贫血,肠上皮化生等,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二)饮食习惯和食物:经口摄入的食物在胃内长时间停留,而某些食物原料可能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癌因素,如研究发现油煎鱼、咸鱼、咸肉,咸食物、黄鱼肉、腌制蔬菜、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与胃癌发病呈阳性相关(正相关);相反,新鲜蔬菜、芹菜、莴苣、南瓜,茄子、西红柿、各种水果和含大量维生素C的食品均呈阴性相关(负相关),其他如进食时生气,进食不定时、进食快、喜进烫食、暴饮暴食、吸烟等都可能引起胃粘膜屏障的损伤,因而发生胃癌疾患,导致癌前疾病或病变,发展为癌。统计分析高发国家(日本)移民到低发国家的人群,仍保持对胃癌的易感性,但他们后代的胃癌危险性,与移居国当地人群非常接近,这提示幼年的环境接触和饮食致癌与胃癌发生有关。近年来认为,由饮食摄入硝酸盐在胃内所转化的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是胃癌的病因之一,在胃粘膜损伤的内因基础上,长时间接触外因致癌物的作用,可导致发病,终致癌变。 |
中医病因 | 胃癌的病因较为杂,中医认为,胃癌发病因素有饮食失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气结痰凝。明张景岳认为病因病机为"阳虚不能化"与"气结不能行",说明脾胃虚寒,阳气不化,气结于内。气结则血行阻滞,形成血淤。清《景岳全书发挥》指出:"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淤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总之,产生反胃膈塞不通之证有气结、热结、淤血、食积及脾胃虚寒等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胃癌仍然是全球性最为常见的人类癌症,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别很大,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热带国家较低,而日本、智利、中国和冰岛则较高。在过去50年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死亡率最高的日本在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但在此期间,其总的5年生存率仍无明显提高。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比较高,以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和东南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发病率最高,而广东、广西、贵州发病率较低。据资料统计,男性胃癌发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3~4:1,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近年来,胃癌的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病因研究、早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均获一定成效,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将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5年生存率,而胃癌一级预防的措施包括饮食调节方面的一些做法均尚待确认。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明代张景岳提出此病的病机为"食入反出者阳虚不能化,……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据此治疗主张温阳及疏气,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说:"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三府津液既伤,三门自然干枯,而水谷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为噎塞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二证留连日久,则大肠传导之路狭隘,故魄门自应燥涩难行也。胸痛如刺,胃脘伤也;便如羊粪,津液枯也;吐沫呕血,血液不行,皆死证也。"总之,中医认为在内虚脾胃损伤的情况下,气滞、食积、痰淤、热结等形成胃瘤肿块并表现为不同的证型。 |
病理 | 胃恶性肿瘤中90%以上是胃癌,其余不到10%的肿瘤是包括中胚叶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胃癌病理的大体分型是 (1)早期胃癌:癌组织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通常根据形态简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 (2)中、晚期胃癌:按照国际通用的Borrmann分型。I型结节蕈伞型、Ⅱ型溃疡限局型、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弥漫浸润型,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胃癌经常表现为多种组织像的混合,以占优势的成份进行分类。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两大类。普通类型包括①乳头状腺癌;②管状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粘液腺癌;⑤印戒细胞癌。特殊类型包括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及胃溃疡癌变。 胃癌扩散的方式有直接扩散、淋巴道或血管扩散。直接扩展是侵犯邻接器官,胃癌趋向在早期向粘膜下浸润,并直接侵犯十二指肠和食管、大小网膜、肝叶、胰腺或结肠,亦可腹腔内扩散种植,直到直肠前凹,特别是双侧卵巢转移(Krukenberg瘤)并兼有因广泛腹膜和网膜种植的腹水,腹水可呈浆液或血性浆液性。淋巴道扩散经沿胃供应动脉的各站淋巴结直到腹腔动脉处的淋巴结,通过胸导管转移到锁骨上淋巴,成为著名的Troisier征或称Virchow结。研究全胃切除或广泛胃切除标本,发现脾门淋巴结和胰腺体尾沿途的淋巴结也每常受累。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中医辨证分型及四诊要点常见胃癌证型有以下几型 (1)肝胃不和:胃脘胀满,嗳气频作,口苦心烦,痛串两胁,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舌苔薄自或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 (2)脾胃虚寒:胃脘胀痛,喜按就温,肢凉神疲,或便溏浮肿,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舌淡而胖、齿迹、苔白滑腻,脉沉细滞,治宜健脾温中。 (3)湿热淤毒:胃脘刺痛,灼热反胃,食后痛重,脘腹拒按,心下痞块,或有呕血便血,或食入即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舌尖暗紫或有淤点,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祛淤。 (4)气血双亏:面苍无华,面脸虚肿,身冷胃寒,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饮食不下,形体赢瘦,上腹包块明显,舌质淡胖,白苔,脉虚细无力,细数或虚大,治宜气血双补,以延时日。 中医辨证类型有时并不单纯,有时有加杂和兼症,一般来说,肝胃不和型多见于Ⅰ、Ⅱ期病人,脾胃虚寒型见于Ⅱ、Ⅲ期病人,湿热淤毒型见于Ⅱ、Ⅲ、Ⅳ期病人,而气血双亏型则多见于晚期Ⅲ或Ⅳ期病人,当然按TNM分期,有时辨证类型表现为两型兼见。术后复发或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则以湿热淤毒与气血双亏兼而有之者居多,即虚实夹杂。在胃癌的现代治疗期间因医源性而引起的证型则更复杂多样,有表现气阴两虚的,有表现脾胃不和的,也有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的,当随中医辨证施治。 |
西医诊断标准 | 胃癌诊断标准: 1.症状:早期上腹部不适,重压感,逐渐出现疼痛或进食发堵甚至呕吐、呕血或便血。 2.X线胃钡餐造影:出现胃粘膜改变,龛影或软组织影,充盈缺损,胃壁僵硬等。 3.实验室检查:①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证实。②胃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及免疫学检查。③颈部淋巴结活检阳性。以上几点均为阳性发现时,可予以诊断。 [附1]胃癌病理诊断标准1983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病理学会(于上海)制定 1.胃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细胞的分级和诊断标准 Ⅰ级:正常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细胞。 Ⅱ级:细胞形态有改变,低柱状、立方状、高柱状,核位于底部、中央或细胞的一侧,接近正常。 Ⅲ级:核和细胞浆比例明显改变,核大小基本一致,但一般比正常大。 Ⅳ级:核大小不一,染色质密度显著增加。 Ⅴ级:胞浆极少,多形核,排列失去极向。 具备Ⅱ、Ⅲ、Ⅳ某一级时,有的是不典型增生,有的已经是癌,Ⅴ级肯定是癌。 2.胃腺上皮细胞的分级和诊断标准同表面上皮细胞分级和诊断标准完全一致。 3.胃腺结构的分级和诊断标准 Ⅰ级:正常胃腺。 Ⅱ级:腺体大小、排列基本一致,均匀而密集地分布于固有层。 Ⅲ级:腺体形态、大小、排列不一致,不均匀分布于固有层。 Ⅳ级:腺体形态、大小、排列很不一致,有的靠背。 Ⅴ级:腺体异常增生,形态、大小、排列极不规则,如半个腺体,分支、网状、芽生、1~2个异常上皮细胞形成的囊泡、新生的异常腺体以及由Ⅱ级以上的单个上皮细胞或索状、片块状、团块状的上皮细胞团分布于间质。 具备Ⅱ、Ⅲ、Ⅳ某一级,有的是不典型增生,有的已经是癌,第Ⅴ级肯定是癌。 4.浸润的分级和诊断标准 浸润分4级,不管哪一级浸润都是癌的诊断标准。 5.分类的诊断以常用组织学分类命名,凡组织结构能归属某一类型,则确诊为癌。 [附2]胃癌TNM分类法 国际抗癌协会(UICC)制定的胃癌TNM分类法,全国胃癌协作会议略加修改 T:原发肿瘤,为了便于估计肿瘤的范围及大小,将胃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在胃大、小弯各分为三个等距的点,并将相应的上下点联结,上1/3包括贲门及胃底,中1/3为胃体,下1/3为胃窦。T又分为: T1:肿瘤不管其大小,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包括恶性带蒂息肉,恶性无蒂息肉样病变,癌性溃疡,溃疡边缘或周围有癌性浸润)。 T2:肿瘤侵及肌层,但大小不超过一个分区的1/2。 T3:肿瘤侵及浆膜层,或虽未侵及浆膜层,而病变超过一个分区的1/2,但不超过一个分区。 T4a:肿瘤占一个分区以上或已侵出浆膜。 T4b:肿瘤已侵出浆膜且累及周围脏器或革袋状胃。 N:淋巴结转移情况。按上所述,将胃引流淋巴结分为三组,根据肿瘤的部位及淋巴转移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级。 No:无淋巴结转移。 N1:肿瘤邻近部位的浅组淋巴转移。如胃窦部癌时幽门上下淋巴转移。第一组是距瘤体最近的、贴于胃壁上的浅组淋巴结(如胃大小弯、幽门上下、贲门旁、脾门等各组淋巴结)。 N2:肿瘤远隔位的浅组淋巴结转移(如胃窦部癌有贲门旁或脾门处淋巴结转移),或第二组淋巴结转移(引流浅组淋巴结的深组淋巴结,如脾、肝总、胃左动脉干淋巴结及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N3:第三组淋巴结转移,包括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肝门、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此组淋巴结有转移时,肿瘤已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 M:远处转移情况。又分为: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分类,可将胃癌的病期分为四期。 第一期T1~2NoMo 第二期T3NoMo,T1~3N1Mo 第三期T4aNo~1Mo,T1~4N2Mo 第四期M1及T4b |
西医诊断依据 | 胃癌症状与一般胃部疾病极为相似,临床最常见易与胃良胜溃疡混淆,应细心鉴别。可通过病史、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及试验治疗不难鉴别。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大部分早期胃癌均同时伴有早已存在的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等背景性疾病,所以总有一定的消化道症状,如嗳腐嘈杂、胃脘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纳少,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既往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近期症状明显加重。约有1/3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消化道症状,仅在普查中发现,故有条件地区,应对40岁以上人群做普查,临床医师应重视患者一些并不特异的症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才能对胃癌作出及时的诊断,当胃癌病变发展,瘤体增大、出血、上消化道症状加重,进食后上腹部疼痛加剧,食欲明显减退、贫血、黑便、消瘦乏力,进而出现梗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都是晚期症状,不难诊断了。据国内资料,早期胃癌症状多见上腹痛(83.8%)、消瘦(35.8%)、上腹胀(37.8%)、食欲减退(39.5%)、呕吐(18.6%)。而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多见外,还可见到黑便、呕血、背疼、腹泻、腹块等。 2.体征早期胃癌无明显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上腹部压痛、饱满,或可扪及腹部包块;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贫血、腹水或恶病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①胃的X线双重对比造影,可显示较细小和浅在病变,但对早期胃癌的假阴性误诊率可达30%左右。②B型超声波检查,在X线或胃内窥镜检查确诊胃癌后可作此项检查以了解胃癌侵犯胃壁程度(超声内镜),有无肝脏及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帮助估计手术切除可能性和手术范围。③CT检查,确诊后有条件可作CT检查以了解胃周围、肝脏及后腹膜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助于临床对预后的估计。 3.光学纤维内窥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到病变部位、大小、能发现微小癌和多发病变,直视下活检胃粘膜作细胞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决定性手段,同时还可作细胞刷、冲洗液脱落细胞的细胞学检查,荧光检测等。 |
实验室诊断 | 1.实验室一般性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潜血、胃液分析,生化及免疫学检查均无特殊确诊意义。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其他检查:多种放射性核素(如32P、131I、99mTc)可用于诊断胃癌,但因技术设备要求较高,尚难广泛应用。生化学及免疫学检查包括酶学检查(如测定胃液中乳酸脱氢酶及 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胃液极谱值测定、胃液锌离子呈色反应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癌胚抗原(CEA)、胎儿硫糖蛋白抗原(FSA)、肿瘤相关抗原(TAA、α2癌胚糖蛋白(α2—GP)等虽有一定的阳性率,但其特异性差,尚难推广应用。近年报告癌胚抗原CA19-9检测有—定价值。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病理及细胞学检查胃镜下胃粘膜活检、针刺活检、浅表淋巴结或肿块活检,作细胞病理学检查,如为阳性均可确诊。 |
西医鉴别诊断 | 对胃炎,良性肿瘤、淋巴瘤等,也可通过上述检查予以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1.胃疡:胃脘痛多有规律性,可伴有嗳气、反酸;呈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x线钡餐、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可作鉴别。 2.胃痞:起病缓慢,病程长,呈慢性无规律性脘腹痞胀或疼痛。x线钡餐、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可作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见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抗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附件2) 完全缓解(CR):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 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 好转(MR):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25%以上,但<50%,无新病灶出现。 稳定(SD):肿瘤病灶两径乘积缩小<25%,或增大<25%,无新病灶出现。 病变进展(PD):肿瘤病灶两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总缓解率:CR+PR(好转及稳定病例不得计入) |
预后 |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能及时发现和诊断,疗效有所提高,要改善预后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是很重要的。此外,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进展,远期疗效有明显提高,如根治术后的Ⅲ期胃癌患者,应用化疗加中药扶正治疗及长期观察,其5年生存率已达48%~55%,明显高于既往单纯手术治疗的水平。故预后也决定于是否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1.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脾消导;白屈菜止痛缓中。另选加抗癌中草药。 (2)脾胃虚寒型:此型辨证要点是其虚寒表现,如胃脘喜按就温,喜喝热饮,面色晄白,肢凉便溏,脉沉细等,辨证脾胃虚寒,中焦不运。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用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良姜、荜拨、梭罗子、陈皮、甘草、生黄芪、紫蔻等,此型脾虚胃弱,纳食不多,运化迟缓,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故痛亦减,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故舌淡胖、便溏、脉细等,方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良姜、荜拨温中散寒;生芪益气温阳,梭罗子、紫蔻行气温胃止痛。另选用性温的抗癌中草药。 (3)瘀毒内阻型:此型辨证要点为疼痛明显,脘胀拒按,有血瘀毒瘀表现,出现热象,辨证为瘀毒内阻、血瘀胃热,治法是解毒祛瘀,清热养阴。方用生蒲黄、五灵脂、蛇蜕、血余炭、仙鹤草、露蜂房、元胡、白屈菜、陈棕炭、玉竹、藕节等,加选其他抗癌中草药。瘀毒内阻,日久伤络,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毒化热耗伤胃阴,故口干思冷饮,脉弦滑数等。蛇蜕、露蜂房解毒去瘀;生蒲黄、五灵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陈棕炭、仙鹤草止血生新;玉竹、藕节养益胃阴。 (4)气血双亏型:此型大多为胃癌晚期,久病有恶病质及高度贫血,耗血伤气,后天化源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故气血双亏,久之脾肾阳气亦虚,但此型常伴有邪实,肿物包块明显,正虚邪实,因气血大亏,不克攻伐,故只能大补气血,健脾补肾。药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杭芍、阿胶滋阴补血;紫河车大补元气,补肾填精;陈皮、麦稻芽、砂仁、内金醒脾开胃助消化,仙灵脾补肾温阳。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 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威灵仙、旋复花、代赭石、藿香、佩兰等 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沙参等。 胃疼加元胡、香附、白屈菜、降香、五灵脂、乌头、荜拨、梭罗子等。 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瓜蒌、羊蹄根、虎杖等。 便溏加儿茶、老鹤草、石榴皮、苍术、扁豆、白术、山药、茯苓、罂粟壳等。 呕血、便血等加血余炭、棕榈炭、柿叶、白芨、仙鹤草、大黄、乌贼骨粉等,亦可用云南白药2g拌安络血4ml内服。 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焦槟榔、大腹皮、沉香面等。 2.单、偏、验方单、验方各地流传很多,但经过验证有效的不多。目前,对胃癌可能有一定效果的中药单验方有肿节风(草珊瑚)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三次;10%鸦胆子乳剂:用4~1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总剂量6~13g。由植物喜树提取及合成的羟基喜树碱,用于静脉滴注,对胃肠系统癌症有一定效果,但已属于化疗药物范围了,民间有用向日葵杆心30~50g,单味煎水代茶饮,治疗胃癌,服后有腹泻,疗效尚待验证。农村就地取材、简便价廉。此外还有应用蛇毒、巴豆制剂,藤梨根为主的复方治疗胃癌者,疗效均难以确定和评价。 5.胃癌常用的抗癌中草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蚤休、白英、龙葵、蛇莓、香茶菜、冬凌草、肿节风、喜树果、珍珠菜、藤梨根、狼毒、蛇毒、石蒜、干蟾皮、土茯苓、菝葜、蜂房、生半夏、生南星、乌头、大蒜、生苡仁、白屈菜、虎杖等。 |
中药 | |
针灸 | 对胃癌尚无确切报道,地刺对改善症状,缓解疼痛可能有益,但癌症病人很难耐受针刺刺激,故应用受限。灸法可增强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可作辅助性治疗,穴位可选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胃俞,脾俞等穴。热疗(微波加热疗法)很少应用、且宜慎用。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一)中西医治疗的合理选择与安排 各种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胃癌的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并非是将所有治疗手段都用上。 胃癌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有可能将胃癌治愈的主要方法,因此,一旦诊断确定后,如条件许可,应力争尽早施行根治性手术。 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均应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包括放射、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二)各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 Ⅰ期:①作根治性手术,根1(R1)式手术,如已出现第一站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可行民式手术。②术前不用中药或化疗。③手术后予以中药调理脾胃,以恢复胃肠功能。健脾益气,促进术后体力恢复;如术后表现力气阴两虚,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如术后自汗表虚,则用益气固表的中药。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无需作辅助性化疗,如已有淋巴结转移,则需辅以化疗。 Ⅱ期:①作根治性手术。②手术后予以中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通腑消胀,为术后化疗创造条件。③术后可作辅助性化疗,同时使用中药防治化疗的毒副反应。④化疗两个疗程之间,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法则,服用中药,观察3~5年以巩固疗效。 Ⅲ期:①争取作根治性手术。②手术前可作化疗、中药短期治疗。③手术后(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术)用中药作术后调理康复,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等法。④术后及时作化疗或放疗,化疗或放疗时以中药防治其毒副反应及保护免疫功能。⑤放疗结束及化疗休息期间,应继续用中医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 Ⅳ期:①Ⅳ期相当于已经侵犯周围脏器(胰腺体、尾、横结肠,部分肝脏)同时又出现第3站淋巴结转移,腹膜、肝脏转移尚可在切除范围以内的胃癌,可行根3(R3)式加被侵脏器联合切除术;已广泛转移,根据情况行姑息性切除或改道手术。②术后予以综合性治疗。③如全身情况和局部腹膜、肝内转移或远处转移已不适于作任何手术者,则只有以中西医结合综合药物治疗为主。 (三)外科手术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胃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癌瘤切除率已提高至75%左右,主要是Ⅱ、Ⅲ期胃癌切除率的提高,胃癌切除手术种类有:①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清除每站淋巴结的范围以"R"表示,消除第1站淋巴结的手术称为R1(根1)手术,清除第2站淋巴结者称为R2(根2)手术,清除第3站淋巴结者称为R3(根3)手术,又称扩大根治术。一般认为R2式手术是胃癌根治术最常用的术式。②姑息性切除术: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病人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以施行姑息性胃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中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③短路手术:适用于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切除,同时伴有梗阻的病人,但短路手术不能提高疗效,只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所有手术后可配合中药,术后只要能进食即可开始中药治疗,围手术期可给调中理气、健脾和胃中药方:生黄芪、党参、枳壳、厚朴、砂仁、内金、陈皮、半夏等,并随证加减;术后单纯长期服用中药治疗者则按扶正祛邪相结合原则予以中药治疗,可用健脾和胃。解毒抗癌为法,扶正祛邪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栀壳、厚朴、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白英、香茶菜、草河车、焦三仙等,坚持长时间服用,能提高远期生存率。胃癌外科手术术式、选择及要求与一般普通外科胃大部切除术不同,应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胃癌分册要求进行。 (四)化学药物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除早期胃癌ⅠA期外,大多数胃癌患者根治术后,为了控制肿瘤播散,消除术后的微小转移病灶,减少转移和复发,在手术前、中、后给予辅助性化疗;胃癌进展期姑息性手术、或短路手术、或晚期胃癌不具备手术条件者均需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中医药以达到减少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和副作用(减毒),增加化疗药物疗效、增效)的目的。 胃癌根治术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给予术后辅助性化疗1~2年:①低分化或未分化癌;②局部淋巴结转移;③肿瘤侵及胃壁的浆膜层或浆膜下。胃癌是相对化疗敏感的肿瘤,但单用一种药物的有效率低(通常<30%),有效缓解期短。联合化疗有效率可提高。日本Inokuchi等(1984)报道297家医院的2064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随诊1805例,A组单用丝裂霉素(MMC),B组用MMC加FT-207(呋喃氟脲嘧啶),结果5年生存率,总的A、B两组无差别,但Ⅲ期病人,A组5年生存率为39.8%,B组为48.6%(P=0.036),在肿瘤侵及浆膜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中,A组为27.1%,B组为35.8%(P=0.044),说明这些病例MMC 加FT-207长期使用比单一MMC的生存率有提高。近年来胃癌的化疗研究有一定进展,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联合化疗常用方案有 MFV方案:MMC6mg/m2,静注,1次/3周;5FU300mg/m2静注,1次/日,连用4次/3周;VCR(长春新碱)1.4mg/m2,静注,1次/周,共2次;3周为一周期,三周期为一疗程。 UFTM方案:UFT(优福定)3~4片,口服,3/日;MMC6~8mg,静注,1/周;6周为一疗程。 FAM方案:5FU600mg/m2,静注,第1、8、29、36天;ADM(阿霉素)30mg/m2,静注,第1、29天;MMC10mg/m2,静注,第1天;8周为一疗程。 EAP方案:Vp-16(etopside,鬼臼乙叉甙)100mg/m2,静注,第4、5、6天;ADM20mg/m2,静注,第1、7天;DDP(顺铂)40mg/m2,静注,第2、8天;3~4周为一疗程。 ELF方案:VP-16120mg/m2,静脉滴注50分钟,第3、4、5天;DDP50mg/m2,静注,第1、7天;5FU500mg/m2,静滴,第3、4、5天;4周重复一次。 常用的FAM及其变通方案有效率约25%~50%。由于VP-16与DDP有增效作用,故近年用EA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20%~64%,其中CR(完全缓解率)达15%。这一方案毒性较大,对有腹水及肝转移患者效果较差,不宜作为第一线方案使用,最好患者在60岁以下。ELF方案有效率也较高并有一定的完全缓解率,较之EAP方案,用5FU代替了ADM,减少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化学治疗时,由于化疗药物均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多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化疗时如伍用中药,可以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总结出化疗时应用中医药的规律,在理论上,以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为攻邪抗癌,同时用中医药以扶正培本,调整已经因疾病和化疗所致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减少化疗药物消化道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防止和保护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改善癌症患者的一般状况,使化疗疗程得以顺利完成。由于不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同,中医药治疗也应有所不同。呕吐、恶心:旋复代赭汤、桔皮竹茹汤、小茯苓加半夏汤等加减,药用旋复花(包煎)、代赭石、陈皮、竹茹、姜半夏、茯苓、焦三仙、太子参等。严重反应时可用枢复宁(zofran)治疗,西药治疗还可用胃复安,维生素B6、地塞米松等以减少消化道反应。纳呆,腹泻: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砂仁、木香、内金、焦三仙等。 骨髓功能抑制、血细胞降低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中药。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肝藏血,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可以大补气血,改善由于化疗血象下降所致的乏力、纳差、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等,常用药有贞扶扶正冲剂、健脾益肾冲剂(扶正冲剂)、升血汤(生黄芪、太子参、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鸡血藤、黄精等)等。严重的血白细胞减少症可选用升白能(又名neupogen),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一CSF),回升白细胞快,对骨髓抑制有保护作用,一般要使用5~7次,血象才能稳定,此药昂贵,故非必要时,不必选用。 化疗时配合中药扶正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胃癌的早期诊断不易,而预防则更难。一级预防尚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应宣传注意饮食卫生,节制烟酒与暴饮暴食,饮食规律和适度,少食腌制及熏制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富含维生素A、C的食品,减少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发生;食物保鲜很重要,发达国家在冰箱普及后,胃癌发病率似有下降趋势。本病的防治关键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而要宣传普及防治知识,首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并在有条件的单位作好普查,以发现早期患者。 |
历史考证 | 中医古籍中虽无胃癌之名,但有关胃癌症候的描述尚有不少,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就提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这与胃癌晚期幽门梗阻情况相似。其他古籍中有关"心之积"、"伏梁"的记载,有人认为可能与胃癌相似,因记载了上腹部包块,心烦咽干,甚则吐血、消瘦纳差等症候与胃癌有类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