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胃潴留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胃潴留

  
疾病名称(英文) gastric retention
拚音 WEICHULIU
别名 中医: 呕吐,胃脘痛,腹胀,呃逆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胃潴留或称胃排空延迟是指胃内容物滞存而未及时排空。凡呕吐出4~6小时以前摄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时以上,测得胃残留量>200ml者,均提示有胃潴留存在。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医学认为功能性胃潴留起因于胃张力缺乏,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疾病、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也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因素。此外尿毒症、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体内感染、剧烈疼痛、严重贫血以及某些镇静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也可导致本病。胃由胃底、胃窦和胃幽门三个肌肉单位组成,与十二指肠运动相联系,它们互相协调,完成胃对食物的受纳、腐熟和排空。此过程的顺利进行,受胃肌电生理、神经激素反馈和大脑调节的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胃内容的潴留。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之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yin邪气,内因主要指以脾、胃、肝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 1.外邪客中,脾胃气机受损,致使引入水谷滞留于胃腔,或随逆气而呕吐《……则六yin分异,皆作逆,但郁于胃则致呕……》即是此意。 2.脏腑功能失调,脾胃不和,运化受纳失司无权;脾主肌肉,脾气不足,胃肌无力,传化迟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犯脾胃,脾胃功能障碍。此外过食肥甘,或过度饱食,或过劳耗气亦可引发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是个常见的多发病,无年龄及区域差别,女性似较男性为多。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与胃动力有关。临床上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呕吐物常为宿食,亦常伴上腹饱胀和疼痛。急性患者由于呕吐而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也可由于反复呕吐而致胃酸和钾离子的丢失,进而引起碱中毒。胃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最初消化器官,根据胃运动的功能特点之不同,又把胃分为近端胃(胃底和胃体近端的1/3)、远端胃(胃体远端的2/3和胃窦区)西部分。近端胃经常保持紧张性收缩,以调节胃内压力和适应接纳摄入的食物,约有80%的胃内容贮存于胃体和胃底部。远端胃则有机械泵样特性,具有明显的收缩活动,产生有规律的向幽门的蠕动波。这种规律蠕动可能与胃肌电活动有关。蠕动能将食物研磨、搅拌、混合,然后形成食糜推向十二指肠。此时十二指肠的压力相应地低于胃内压力,以此完成胃排空之目的。反之胃内压力低下,幽门阻力增大,十二指肠压力升高,即发生胃潴留。有关研究说明,大脑中枢同样参与胃排空。行为研究证明,焦虑和恐惧能使胃排空延缓。由此可以认为中枢作用也是胃排空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胃肠激素和肽类对胃肠排空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所至的胃排空障碍者血中胃动素的水平以及消化间期皿相运动有关的胃动素高峰水平明显降低。此外,迷走神经切断、抗胆碱能药物也能诱发胃排空障碍。近年来,临床一些医学科学家们将一组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称谓“胃轻瘫综合征”,说明胃轻瘫与胃排空延缓相伴而行,因此可以认为胃轻瘫导致胃潴留。也有人发现伴有幽门螺杆菌的胃轻瘫病人很少有胃排空的异常,因此二者是否为因果关系尚有争议。但大量资料证明相当一部分胃轻瘫病人胃窦压力明显降低,尤其是餐后胃窦压力降低更为突出,是否可以认为胃窦压力降低也是造成胃潴留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待商榷。
中医病机 脾主运化布散,以升为常,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顺,脾胃为消化之总枢。外邪客于脾胃,脾胃受伤;肝气郁结,横犯脾胃;饮食无度,耗伤中焦,脾胃传化不及;素体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均可导致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而出现气逆呕恶、腹胀脘痛。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外邪犯胃:
证候:呕吐宿食,胃脘嘈杂,腹胀腹痛,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浮。
证候分析:外邪犯胃,阻遏气机,胃失和降,受纳传化不利,故而呕吐宿食,胃脘嘈杂;因有表邪,故而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均为外邪犯胃之征象。如若表邪不解,入里化热,热灼胃阴,还可出现口干烦渴喜冷饮,此时舌红苔黄腻或少苔脉浮数。如外邪以寒为主,则以恶寒为主,呕恶清水,舌淡苔白,脉浮紧。
(2)脾胃气虚
证候:呕恶嗳气,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足,运化失常,肌肤无以充养,故而乏力倦怠,面色萎黄;胃主受纳腐熟传化,胃气虚弱,摄入之食失于传化而滞于胃中,脾胃气机受阻,故而脘腹胀痛;宿食不去新食不入,故而呕恶嗳气、食少纳呆,食后更甚;舌淡苔白、脉弱均属脾胃不足之征。
(3)脾胃虚寒:
证候: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胃脘饱胀,倦怠乏力,面色晃白,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口干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濡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脾胃蠕动无力,饮入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传送,故而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摄入水谷滞而不传,故而胃脘饱胀;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晃白,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寒不化水,水液不能布达,故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弱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4)胃阴不足:
证候:呕恶反复发作,呕吐量不多,有时为干呕,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并伴烧灼感,口燥咽干,大便不畅或秘结,舌红津少,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热灼胃络,则感脘腹烧灼;胃阴亏虚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不能滋润大肠,也可引起大便秘结;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则呕恶频作;阴液不足,则呕吐量少或干呕;舌红津少,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5)食滞中焦: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后腹痛得减,厌食,舌淡红或红,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多因饮食不节,或食用不易消化之食物,引起宿食停滞于胃所至。食滞胃脘,阻滞气机,故院腹胀满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上泛,故见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厌食;吐后邪消,故胀痛的减;如滞而化热,可见舌红,苔厚腻;苔腻,脉滑均为食浊内阻之象。
(6)肝郁气滞:
证候:呕吐吞酸,胸胁满痛,胃脘痞胀,或灼痛和嗳气频繁,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失于和降,因而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满痛;如气郁化火,则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
(7)痰湿内阻:
证候:呕吐痰涎清水,食欲不振,院闷不适,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失运化,痰湿内停,胃气不降,则院闷不食;内停之痰湿随胃气上逆。则呕吐痰涎清水;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而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停滞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 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声。 2.上腹部饱胀、疼痛,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3.胃肠钡餐检查提示钡剂在4小时仍存在50%,或6小时后仍未排空。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呕吐:呕吐无规律,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次至数次。呕吐物常为4~6小时以前的宿食,一般不含胆汁。急性呕吐频繁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可导致胃酸和钾离子丢失而引起碱中毒。
2.上腹饱胀、疼痛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3. 查体可有脱水表现,上腹部膨隆、中上腹部压痛并伴振水声。部分患者可见胃型,如伴有自左向右的胃蠕动波增强者,提示胃之出口处阻塞,如仅见到胃型而无蠕动波则提示胃张力缺乏。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胃肠X线检查 X线下提示钡剂在4小时后仍存留50%,或6小时后仍未排空。 超声波 胃肠超声波可见上腹或左上腹部可探及囊实性肿块,即胃型,内为无回声区,有漂浮光点及光团,随体位向重力低位移动,下胃管抽吸后,肿块亦随之缩小。
实验室诊断 胃镜检查 胃镜下可见大量的滞留物。 胃管吸取 胃管可吸出4小时前摄入的食物。
血液 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血气分析检查提示酸碱平衡紊乱,部分患者可有尿素氮升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1.慢性胃炎本病是种常见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与胃潴留相混淆,如临床上也出现饱胀、嗳气、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道症状,但慢性胃炎呕吐不剧烈或呈胆汁性呕吐,胃肠X钡餐和胃镜是二者的可靠鉴别手段。
2.消化性溃疡本病也具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道症状,但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可通过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鉴别。
3.胃神经官能症本病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胃镜或胃肠X线钡餐检查呈阴性。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呕吐、腹痛消失。胃肠钡餐检查:吞钡剂4小时后钡剂存留不足50%,或6小时后钡剂排空。
预后 急性胃储留预后较好,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慢性胃潴留由于病因复杂,程疗较长,且易反复。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胃复安、吗丁啉属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可促进胃排空。吗丁啉比胃复安作用强17倍,副作用较胃复安小,但有一定的耐受性,长时间服用,其作用减弱。
用法:胃复安每次5mg,每日3次,餐前15分钟服;必要时肌肉注射,每次10mg。吗丁啉每次10~20mg,每日3次,餐前15分钟服。
2.西沙比利(普瑞博思)属苯酰胺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促进全胃肠运动的作用。使延缓的胃排空加速,同时能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运动。本药作用强,副作用小,是目前促动力药中比较理想的药物。用法:每次5mg,每日3次,餐前15分钟服。
3. 红霉素和红霉素类似物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胃-十二指肠具有强烈的促动力作用,能有效地使餐后胃窦的收缩幅度明显增强,协调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药可引起腹痛、菌群失调及肝损害,临床多使用乙基琥珀红霉素以避免这一副作用。用法:每次0.3~0. 375mg,每日3~4次,饭后服。
4.阿托品类用于由于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潴留及腹痛。本类药物因有口干、畏光、视力障碍等副作用,临床应用时需慎重,尤其青光眼患者禁用。用法:每次0.3~0.6mg,每日3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每次0.5~1mg。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1)外邪犯胃:
治法:祛邪和胃。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方中藿香芳香辟秽,理气和中;紫苏、白芷桔梗解表利气;厚扑、腹皮消除中满;半夏陈皮下气止呕;茯苓甘草和中健脾。诸药相协,邪祛胃和。如表邪轻胃脘胀满重,以藿梗代藿香,以苏梗苏叶;若邪郁化热,伤及脾胃,加银花连翘竹茹荷叶等。
(2)脾胃气虚:
治法:补益脾胃,调和气机。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方中人参白术、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木香砂仁醒脾化浊,理气消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行气,提高食欲;加用枳实、竹茹消痞止呕;甘草和中,协调诸药,脾胃相和,升降出入有序,诸症平息。胃脘痞满明显者,重用甘草以补益中气,痞满自消;如呕恶酸腐,加用山楂莱菔子、神曲、连翘、蒲公英等加强消宿食之力;腹痛明显者,加槟榔元胡白芍等以行气消滞,缓急止痛。
(3)脾胃虚寒:
治法:温补脾胃,理气止呕。
方药:小健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作用,方中贻糖补虚健中,合桂枝温补中阳而治虚寒;芍药、甘草,能和理缓急;厚朴、半夏下气散满,降逆止呕;加白术健脾益气,并助脾阳,再合大枣、生健脾胃而和营卫,诸药共调中阳气机,诸症可消。胃脘畏寒者,选加制附子、良姜;呕恶频作者,加用槟榔、枳壳苏子
(4)胃阴不足:
治法:滋补胃阴。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方中麦冬养阴润燥,半夏降逆下气,以制呕恶及胃脘疼痛;加竹茹清热止呕;党参、甘草、大枣、粳米补益脾胃,中气充盛,脾胃气机有序,呕恶脘痛皆消。如虚热明显,减半夏用量,加玉竹石斛;饭后症状明显者,选加山楂、槟榔、莱菔子内金等。大使秘结不畅时,加麻仁。
(5)食滞中焦: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分别为消肉积、谷积、面积之主药。食积停滞则易生内湿,克侮脾胃,故辅用半夏、陈皮、茯苓、理气祛湿和胃;食积生热,故用连翘辅以清热散结;再用厚朴以助下气散满,诸药相协,共立消食导滞之功。如病程短,体质强者,还可采用催吐法。用瓜蒂赤小豆共研细末,香豉汤送服。
(6)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本方为常用的疏肝要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消积导滞;白芍、甘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再加半夏、黄芩生姜,大枣取小柴胡汤之意调和营卫,疏通中焦气机,共建理气解郁,和胃降呕之功。如呕吐症状突出时,可合用旋复代赭石汤加强降逆作用。如有气滞血瘀之趋时,可加用理气活血之药如川楝子、元胡等。
(7)痰湿内阻: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半夏、生姜燥湿和胃降呕;白术、茯苓健脾区湿,桂枝温阳利水;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如伴浮肿加薏苡仁,苏子;兼见口苦胸闷,舌红苔黄腻者加用竹茹、黄连,黄芩。另有寒热互结引起脘腹痞痛,恶心呕吐也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整脾胃功能。半夏、干姜辛开散痞散寒降逆;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人参、大枣、甘草补脾和中,共奏平呕解痛,理气除胀,恢复脾胃功能之效。
2.简易治疗
(1)取生姜、半夏、茯苓按2:1:、比例制成水煎剂:每毫升含4g生药,每次5~10ml,每日2~3次。
(2)取茴香、枳壳按1:1比例制成水煎剂,每毫升含1g生药,每次5~10ml,每日传遍2~3次。
中药 香砂养胃丸:6g,每日2次,用于脾胃虚弱型。藿香正气胶囊,2粒,每日3次,用于暑季脾胃不和;加味保和丸,6g,每日2次,用于食滞中焦型;加味逍遥丸,6g,每日2次,用于肝气郁滞型;附子理中丸,1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虚寒型;北京蜂王浆,1支,每日1~2次,可调节胃肠蠕动。
针灸 1.针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外邪犯胃加外关、合谷;饮食积滞加下脘、内庭;痰饮内阻加脾俞、丰隆;肝气犯胃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加脾俞、章门。脾胃虚寒者用补法加灸,余者均用泻法。
2.耳针取脾、胃、肠、肺、神门、耳中、耳背脾等穴针刺或贴埋。
3.拔火罐取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起罐。注意体弱者慎用。
推拿按摩 推拿常沿脾、胃、肺、大肠经施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由于胃肠动力障碍被认为是功能性胃潴留的主要因素,所以除一般对症治疗如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外,根据中医辨证结合促动力药物的酌情使用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尤其对慢性胃潴留更为适宜。此外针灸、推拿及气功等也被人们接受。
由于胃肠动力学被认为是功能性胃潴留的主要因素,所以根据中医辨证组拟基础方结合促动力药物的酌情使用,已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慢性胃储留患者更有意义。西药促动力药物常选吗丁啉、胃复安、西沙必利等;中药促胃排空作用的药物有枳实、枳壳、槟榔、苏子、陈皮、白术、白豆蔻等。急性胃潴留及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应以西医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为主,中医中药治疗为辅。如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者,可以考虑胃造瘘术、幽门成形术及空肠造瘘术,以减轻胃内压力和保证患者的营养。
护理
康复
预防 积极进行卫生保健宣教,注意合理饮食,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的合理。对于已患该病者,尤其慢性胃潴留患者由于病程长、思想负担重,故在治疗中首先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鼓励其配合治疗,树立信心;胃潴留作为并发症出现时,应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