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abitual abortion |
拚音 | XIGUANXINGLIUCH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妊娠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连续自然流产3次或3次以上,称为习惯性流产。每次流产的临床过程和一次流产相同,只是常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常见多倍体、三体型、单体型)及结构异常(易位、倒位、断裂和缺失)。核型异常的胚胎、胎儿大多伴有绒毛水肿及(或)绒毛细胞萎缩等胎盘结构异常,不能继续生长发育而自然淘汰。 (2)母体因素:①黄体功能不全。由于孕酮分泌量不足,子宫蜕膜发育不良影响胚泡植入与发育。②甲状腺功能低下,致胚胎发育不良。③子宫病变。子宫畸形、子宫发育不良、宫腔粘连、子宫粘膜下肌瘤时,胎盘血供不足,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流产。子宫颈闭锁不全乃晚期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冈。大多继发,由急产、手术产,或子宫扩刮术损伤宫颈内口造成:少数为先天发育异常。妊娠进入中期后,由于羊水增多与胎儿长人,宫内压增高,胎囊可自宫颈内口突出而宫颈管逐渐缩短扩张。当宫腔内压增高至一定程度时,胎膜必然破裂,胎儿随即排出。④胎盘内分泌不足,难以维持妊娠的继续发展。 (3)父方因素:近年发现无症状的菌精症可致自然流产。活动的精于传递细菌,干扰精卵结合与着床。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参见“流产”条。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妇科检查,注意宫颈有无撕裂,子宫大小与形态。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B型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子宫颈闭锁不全。 子宫碘油造影,可诊断子宫发育异常,尤其是子宫畸形、宫腔粘连。 |
实验室诊断 | 染色体核型分析。 精液检查。 |
血液 | 测基础代谢、血清T3与T4,以了解甲状腺功能。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测基础体温、作经前子宫内膜组织检查以了解卵巢黄体的分泌功能。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参见“流产”条。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根据检查结果予以不同处理: (1)夫妇一方如有染色体异常,以避免妊娠为宜。一旦妊娠,应及时作产前诊断,发现异常即行终止妊娠。 (2)黄体功能不足者,可予黄体酮补充。若有受孕可能,自基础体温升高的第3—4d起,予以黄体酮10—20mg/d,在确诊已妊娠后,持续治疗至妊娠第9—10周。 (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应给予适量甲状腺素治疗。 (4)女方阴道与宫颈排出物、男方精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试验予以相应治疗,直至治愈。治疗期间采用阴茎套避孕。 (5)子宫纵膈及子宫肌瘤应在妊娠前施行手术矫治。 (6) 宫颈闭锁不全,以妊娠后施行宫颈缝合术为妥。一般主张在妊娠中期16周左右排除胎儿畸形或死胎后,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应定期随访。如有流产或早产征兆,及时拆除缝线,以免造成宫颈严重损伤。若保胎成功,需在预产期前2—3周入院待待产。临产后,立即将缝线拆除以待分娩。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