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 |
拚音 | RUXIANNANGXINGZENGSHENGBING |
别名 | 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纤维囊性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其他部位肿瘤,胸部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又名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症、纤维囊性病等。本病是乳腺组成成分在结构、数量和组织形态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生。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病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量过多或与黄体素的相对比例失调,使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造成乳腺的结构紊乱;亦可能是局部乳腺组织激素受体的质和量的异常,导致局部乳腺组织对激素的反应异常。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病理检查在切面上有散在小囊,有时内含有黄白色乳酪样物质。切片可见乳腺小叶数、腺泡数增多,结缔组织增生有胶原化。腺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时可形成纤维腺瘤,小叶内或小叶间导管上皮增生时可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乳腺纤维囊性病诊断标准: (一)症状 1.本病多发于30~50岁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症或流产史,发病缓慢,病程长。 2.周期性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肿块多在双侧乳房出现,并可能多发于乳房各个象限,质韧而不硬,边界不甚清楚,与皮肤不粘连,活动度大,腋窝淋巴结不大。 (二)实验室检查 1.乳房钼靶摄片可协助诊断。 2.穿刺行细胞学检查,或切片活检明确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常有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月经来潮前明显,来潮后好转。检查时乳房内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局部增厚,一般在外上方较多,与周围境界不清楚,有时有触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乳腺纤维囊性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乳房肿块消失,乳房无周期性胀痛。②经各项检查均为正常。 2.好转:①乳房肿块数量减少或体积缩小,胀痛程度明显减轻。②B超、摄片、热象图等证实囊性增生情况减轻。 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肿块无显著变化者。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上大多用非手术治疗。绝经前病人症状明显时可以试用三苯氧胺,近年来亦有用维生素E治疗缓解疼痛者。如果病变为限于乳腺的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与乳腺癌难以鉴别时,可以手术切除。囊性增生病与癌变的关系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其发生乳腺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2-4倍。病理上单纯性增生很少恶变,高度增生或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者,其癌变机会增多。 |
中医治疗 | 可用疏肝理气和调和冲任的中草药。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