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lymphomatoid papulosis
|
拚音 |
LINBALIUYANGQIUZHE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发疹性疾病。有认为是独立疾病,也有认为是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异型。少数患者可发展成淋巴瘤。近来有人发现本病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有Kil标记,认为是一种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真皮上中部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血管周围和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并有红细胞漏出。尚有不等量异型单个核细胞浸润,核大而深染,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类似蕈样肉芽肿细胞。核分裂相常见,表皮可正常有单个核细胞渗入。组织学上需与蕈样肉芽肿鉴别。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皮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偶见于口腔粘膜,成批出现,常对称分布。初起为针头至绿豆大,紫红色斑丘疹,其上有云片样鳞屑,中央可有出血。损害可发展成银元或成人手掌大的斑块,常产生水疱。继而发黑、破溃、坏死、结痂、愈后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单个损害一般约经3—4周消迟,但常复发,病理慢性。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须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坏死性血管炎等鉴别。组织学上需与蕈样肉芽肿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急性期可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或用甲氨蝶呤。慢性期可用四环素,抗组胺制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以及紫外线照射等。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