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lymphangioma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
拚音 | KOUQIANGHEMIANBULINBAGUAN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口腔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在胚胎发育阶段所形成的先天性畸形,并非真性肿瘤,好发于口腔面颈部,以舌、唇、颊等部位的口腔粘膜为多见,但较血管瘤少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根据其组织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3种类型。 一、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是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淋巴管所构成,管腔内充满淋巴液和少数淋巴细胞,腔壁为结缔组织。内衬内皮细胞。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口腔粘膜,最多见于舌背部及颊粘膜,病变大多只累及粘膜,可致粘膜增厚,微隆起,表面不平,粘膜表面布满白色透明有光泽的小颗粒状突起,内含淋巴液,如交织存在红色小颗粒则为淋巴血管瘤。肿瘤界限不清,无压缩性。 二、海绵型淋巴管瘤:是出扩张迂曲的淋巴管构成多囊性的囊腔,如海绵状,腔内充满淋巴液,窦壁衬有内皮细胞。好发于唇、颊及舌体,肿瘤可侵及粘膜下、肌层等深层组织,而致病变组织明显增厚、肥大。海绵型与毛细管型淋巴管瘤可同时存在,即为混合型淋巴管瘤。 三、囊肿型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cystic hydr-oma),是胚胎时期原始囊淋巴组织断裂而形成,肿瘤由大小不等囊腔构成,囊腔互不相通,故不能压缩,囊腔内含有淋巴液,囊壁主要出胶原纤维所构成,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常见有淋巴细胞浸润,早期内皮细胞向周围组织内生长,形成多数囊腔,并扩展到周围较深组织中,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并常与大血管粘连,或将其包绕。好发于颈部,向上可波及颌下、口底从腮腺区,向下可延伸至锁骨后、腋下、胸壁、纵隔及心脏周围。绝大多数见于2岁以内,成人极少发生,肿物在出生时即可达到巨大程度,亦可随年龄逐渐增大,一般如拳头大小,与皮肤不粘连,但基底活动度差。质软,有波动感,边界不清,病变可呈分叶状,能透光,穿刺可获黄色清亮液体,与血管瘤同时并存即为囊肿型淋巴血管瘤。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易伴发感染,出现病变区肿胀、疼痛等感染症状。 二、海绵型淋巴管瘤:临床表现为巨唇或巨舌症。舌的体积增大可引起咬合关系改变和颌骨畸形。 三、囊肿型淋巴管瘤:囊性水瘤如累及口底、舌、咽部时可引起说话、吞咽、呼吸功能障碍,如压迫臂丛可使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有时可压迫气管发生移位,并可伴发感染使上述压迫症状加重,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患儿生命危险。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淋巴管瘤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不敏感,可作肿瘤全部、分期或部分切除以改善外形和功能。囊肿型淋巴管瘤,术前应作允分准备,手术时应注意被肿瘤包绕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以及其他脏器,作仔细分离,慎勿损伤。由于囊性水瘤无明显分界,并向深层组织扩展,大多数病例难以全部切除,小块囊壁组织残留可予电灼、或用硝酸银、苯酚(石炭酸)烧灼。如有深层较大囊腔残留,又难以切除时。可置引流管,延期去除引流管,以促使囊壁纤维化而闭合,范围巨大者可作分期切除。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