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mor of autonomic nerve |
拚音 | ZIZHUSHENJINGZHONG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神经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自主神经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极少数起源于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有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等,均属神经嵴的肿瘤。 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又称神经母细胞瘤,详见有关条目。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1.神经节细胞瘤(neurogangIioma):为良性肿瘤,如肿瘤内混有胶质成分,则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如瘤内神经细胞或胶质细胞发生间变,则为成胶质神经母细胞瘤。各种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青少年较多见,按肿瘤发生部位分: (1)中枢性神经节细胞瘤。来源于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很少见。依次好发于灰白结节、第三脑室、大脑各叶、脑干、蝶鞍内和脊髓等。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有包膜。 (2)周围性神经节细胞瘤。来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也可由成神经细胞分化而来。肿瘤可发生在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节,但以纵隔、肾上腺好发。 2.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交感神经原细胞除分化成神经节和神经元而组成交感神经系统外,还可分化为副神经节,加上成交感细胞而形成副神经节系统。副神经节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分布一致,两者紧密相连。副神经节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可恶变。分布于椎旁、肾上腺、颈动脉体、颈静脉球等处。位于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者称嗜铬细胞瘤。前者分布于腹腔和胸腔,一般无明显临床特征,常为手术后的病理学诊断,后者常引起阵发性高血压症,为泌尿科范围内的特征性综合征,位于颈动脉体及颈静脉球者又名化学感受体瘤。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窦及颈动脉分叉处,肿痛常可将该处颈动脉包绕起来。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神经节细胞瘤(neurogangIioma):按肿瘤发生部位分: (1)中枢性神经节细胞瘤。 症状为邻近组织受压的表现。如恶性变,则生长迅速、具浸润性,表现似胶母细胞瘤。 (2)周围性神经节细胞瘤。 症状因肿瘤所在部位而异。颈部者引起颈部肿块、Horner综合征、上臂痛、吞咽和呼吸困难。胸腔者产生呼吸道和脊髓受压症状、后纵隔和椎旁肿块,常伴有钙化。腹和盆腔者引起腹部不适、腹块、便秘或腹泻。 2.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早期无明显症状,长大后可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舌下、舌咽、迷走、副神经等的功能障碍及脑的血供障碍。颈部可模到球状肿块,有明显的搏动感及震颤。动脉造影可见血供丰富之肿瘤及颈动脉局部狭窄或变形。治疗应以手术全部切除肿瘤。颈静脉球瘤主要发生于耳蜗内,有时也可见于颈静脉孔附近,其至广泛侵入颅内。肿瘤大多生长缓慢,多见于女性,位于中耳者首先引起耳聋及耳道出血,侵入颅内者则表现为Ⅶ—Ⅺ脑神经麻痹症状,晚期对有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颅X线平片看到骨质破坏,CT可显示肿瘤有助于诊断。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上述三种肿瘤皆分泌肾上腺素及异丙肾上腺素,故在患者的血和尿中会出现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增高如胱硫醚尿、β氨基异丁酸尿。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神经节细胞瘤(neurogangIioma): 手术切除后效果良好。 2.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加用放射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