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mor of penis |
拚音 | YINJINGQITAZHONG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生殖器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除阴茎癌以外的肿瘤。尚有Queyrat增殖性红斑、阴茎白斑病、阴茎尤文病、阴茎间叶组织瘤、阴茎黑色素瘤、阴茎基底细胞癌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1、Queyrat增殖性红斑:镜下可见棘层细胞增生明显,上皮钉突增长伸入真皮之中及细胞有丝分裂,但无典型的癌变。 2、阴茎白斑病:病因可能与慢性刺激或与不卫生习惯有关,病理为白色粗糙或珠样粘膜斑块,镜下可见上皮过度角化、棘层细胞增生及慢性炎症,真皮血管扩张,乳头水肿,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涅润。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Queyrat增殖性红斑:少见。患者多为壮年。病变常发生于阴茎头、尿道口、阴茎系带、冠状沟及包皮等部位,且多发生于未作包皮环切者。病变进展慢,可为单一或多数,轻度隆起,边界清晰,深红色的柔软斑块,平均大小1cm,大者数厘米,可有硬结或溃疡。 2、阴茎白斑病(leukoplaka of penis):系慢性炎症引起的癌前期病变,发生于阴茎头或包皮,亦可见于口腔及其他器官的粘膜。 3、阴茎包文病(Boweni's disease of penis):是阴茎头部上皮内原位癌,无疼痛,为鳞状丘疹斑或红色鳞屑斑,也可有溃疡面,外观犹如Queyrat红斑,核分裂多,可见不规则多核细胞,病变部位上皮增厚,但未穿出基底膜。包文病患者中约1/4并发有其他内脏的肿瘤,应予注意。 4、阴茎间叶组织瘤:也称阴茎间质或结缔组织瘤,甚少见。间质瘤发生于阴茎头者多属良性,发生于阴茎干者多为恶性。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神经瘤、肌瘤、纤维瘤及淋巴网状组织细胞瘤。 5、阴茎黑色素瘤:少见。瘤多发生于阴茎头。但亦可发生于包皮及阴茎干,呈蓝黑色或黑色。常无痛,故就诊较晚,就诊时约有半数患者已有淋巴结、肺或其他内脏转移。 6、阴茎基底细胞癌:极少见。癌肿的边界分明、卷起,中部如珠样或下凹。 7、阴茎转移癌:多继发于泌尿系的其他部位的肿瘤,继发于膀胱及前列腺者占半数;继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癌者已有数十例的报告;另为肺、胰、肾、输尿管及睾丸的转移癌的报道。膀胱及前列腺癌的移转癌症为痛性勃起。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Queyrat增殖性红斑:此病为癌前期疾患,当发展成原位癌或浸润癌时,可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治疗前应作组织活检明确诊断。近年来有报告用1%—5%的氟尿嘧啶(Fu)油膏,亦可治愈(局部涂用,每日2次,连续3—4周)。 2、阴茎白斑病:治疗应首先除去刺激因素,行包皮环切,必要时可行手术切除。 3、阴茎包文病治疗为局部涂氟尿嘧啶油膏,若短期内不愈,应作广泛性手术切除。 4、阴茎间叶组织瘤:治疗作阴茎全切除术,一般不作区域淋巴结切除术。 5、阴茎黑色素瘤:治疗原则同鳞状上皮癌,应作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好。辅助疗法如淋巴管内注人131I.盆腔血管理注溶肉瘤素及化学治疗等皆可试用。 6、阴茎转移癌:除治疗原发癌外,必要时可作转移癌局部及阴茎部分或全切除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