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uodenal adenocarcinoma |
拚音 | SHIERZHICHANGXIAN'A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本病按肉眼所见又可分为息肉型、浸润溃疡型、缩窄型和弥漫型。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乳头上部癌、乳头周围癌及乳头下部癌;其中尤以乳头周围癌最为常见。乳头上部癌常呈息肉型、菜花样块物可突出于肠腔内,大者可堵塞十二指肠肠腔;乳头周围癌多呈溃疡浸润型和息肉型;乳头下部癌多呈缩窄型,弥漫型少见。乳头周围癌必须与来自壶腹部和胆总管、胰腺的癌瘤相鉴别,前者来自十二指肠粘膜,主要向乳头外生长,且呈乳头状腺癌结构。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认为十二指肠腺瘤为十二指肠腺癌的重要癌前期疾病,特别是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高达25%左右。十二指肠溃疡很少有恶变者。十二指肠憩室恶变更属罕见。有人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好发于60—70岁。男女之比约1.2:1。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少见,约占整个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占小肠恶性瘤的25%一45%。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隐痛或钝痛,酷似十二指肠溃疡,但进食或制酸药常不能使疼痛缓解。如病变累及胰腺者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 (2)梗阻:息肉型或缩窄型癌,易引起肠腔部分或完全梗阻,表现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呕吐等。呕吐物内是否含有胆汁可估计病灶的部位,乳头上部癌导致的梗阻,呕吐物内不包含胆汁,易被误诊为幽门区溃疡疤痕狭窄。 (3)黄疸:乳头周围癌发生黄疸者约占80%。黄疸出现的早晚与癌肿距壶腹远近有关,初期因癌瘤部分坏死脱落而使黄疸呈间歇性波动。随病程的进展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陶土色粪便及红茶样尿等。 (4)出血:约有60%—80%的十二指肠腺癌患者较早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随血量增多可出现黑粪、呕血,大出血者约占6%,多呈长期反覆出血。 (5)其他:全身乏力、胃纳减退、体重下降、发热、贫血,少数患者右上腹可扪及块物。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1)X线双重对比造影:对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正确率达42%—75%,其主要X线征象为持久的十二指肠拈膜皱襞变形、破坏和消失、肠壁僵硬。息肉型癌可见肠腔内有不规则充盈缺损。溃疡浸润型癌可致肠腔允盈缺损或环状狭窄。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抑制十二指肠蠕动,有利于仔细观察病变。有报道十二指肠低张双重对比造影使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3%。 (2)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镜对体积小、较早期的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起重要的作用。本检查可直接观察癌瘤的大小、部位,进而作涂片或活组织检查可获得病理学确诊。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类型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对乳头上部癌及乳头周围癌需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除术,手术死亡率目前已降至l0%以下。乳头下部癌有主张作十二指肠段切除术。据报道其预后不比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者差。对病情较晚不能切除者可作胃空肠吻合或胆囊空肠吻合,以缓解梗阻症状。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辅助治疗或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五年生存率为5%—25%。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