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raumatic osteodystrophy
|
拚音 |
WAISHANGXINGGUYINGYANGBULIANG
|
别名 |
急性骨萎缩,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骨骼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外伤性骨营养不良是一个由于损伤引起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症。此病经常发生在骨折以后,腕骨及跗骨为好发部位。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损伤可引起局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传人纤维和传出纤维均受到刺激,前者引起疼痛感觉,后者引起血管扩张,使损伤所致的充血情况持续下去,终而造成骨质疏松。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损伤以后在关节附近逐渐出现下列典型症状:疼痛、病变关节僵硬、血管舒缩紊乱。疼痛常与损伤程度不成正相关关系,往往可因局部关节活动而加剧。疼痛增剧时有局部烧灼感觉。因于活动可加重疼痛,再由于关节周围保护性肌肉痉挛可逐步造成关节僵硬。血管舒缩紊乱的表现其多,开始时局部皮温增高有水肿及汗毛、指甲生长增加。不久局部皮肤反而变冷,多汗潮湿,水肿更甚。以后,皮肤有营养性改变,光滑、汗毛脱落、指甲变脆。一般情况下症状可持续数周以至数月,然后逐渐消退,留下僵硬、寒冷、略带青紫的手或足。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检查病变骨开始时有不规则的点状脱钙,主要局限于松质骨。以后脱钙情况不断增加,并向皮质骨发展。此外,还可由于废用引起局部的弥散性脱钙。终而所有局部骨骼都出现广泛严重的骨质疏松,关节面变得极薄。病情严重时,在多关节的部位个别小骨的关节面可以融合在一起。当病变逐步消退治愈时,疏松的骨组织内可有钙盐沉积,但很难恢复原来的钙化程度。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一般病变经积极的保守治疗以后,可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使患肢功能获得恢复。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上应注意当病人遭受腕、踝关节损伤时,经处理后,应抬高患肢,并鼓励病人进行患部各关节的主动活动,使肿胀消退,血循环得到改善。一旦出现外伤性骨营养不良的症状时,患肢应加强锻炼,同时辅以物理治疗。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明显,可用溴化四乙铵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