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nontraumatic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
拚音 | FEIWAISHANGXINGHUANSHUZHUITUOWEI |
别名 |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半脱位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关节疾病与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非外伤性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之间的一种病理性脱位。多发生于咽喉感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或脓肿之后。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症多发于儿童及少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本病一般常发生于咽喉部感染后1周左右。 |
症状 | |
体征 | 患者突然感觉颈部疼痛,活动障碍和斜颈畸形。临床上常见到者有两类:①单侧前脱位,亦称旋转性半脱位。其特征是患者头部向患侧及前方倾斜,颏部转向正常侧,颈部各方向的运动均受限制,并呈侧凸、后凸畸形。②双侧前脱位,其特征是患者头部前倾,枕颈曲线变直,项肌紧张头部无旋转畸形,枢椎棘突隆起,寰椎后结节不易触得。由于寰椎向前脱位,咽后壁向前隆起,说话鼻音加重。双侧前脱位时,齿突向后移位而使椎管前后径变小,容易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检查:颈1、2开口正位片检查,在单侧前脱位者,可见寰枢椎关节突间的关节间隙不对称,例如一侧变窄、消失或重叠等。齿状突与侧块之间的间隙一侧较另一侧宽;在双侧前脱位侧X线片可见寰椎向前移位,寰椎前弓与枢椎齿状突之间的间隙增宽,大于正常值1—3mm。颈椎前屈时每个椎体可有向前移位的现象。尤其在儿童,过度前屈运动时寰椎有生理性移位,不要误认为是病理性脱位。如在颈过伸位的X线片上,寰椎能恢复到原位,则可排除病理性脱位的诊断。对有脊髓症状者,不应作颈椎过伸、过屈检查,以免加重脊髓损害。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治疗应除去病因,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复位时间越早越好,急性者复位容易。复位法有两种:①手法复位,石膏围领固定。但手法过猛或用力不当时可损害脊髓。②枕颌牵引。在患者自觉颈部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床边X线片显示已复位,可用石膏围领或带头石膏背心固定10—12周。 对反覆脱位,或晚期未复位的病例,或头颈部早旋转位固位性畸形,或合并脊髓损害者,可根据病情选用寰枢椎后融合术或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及枕颈融合术治疗,减压时或需扩大枕骨大孔。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