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lat foot
|
拚音 |
BIANPINGZU
|
别名 |
平底足,外翻足,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四肢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扁平足指足纵弓降低或消失,足有外翻畸形,站立时足弓塌陷,足内缘接近地面而有症状者,称扁平足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足部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足弓即纵弓与横弓。足弓由骨骼、韧带、肌肉所组成。肌肉是维持足弓的主要成分,而骨与韧带起了稳定作用。两足弓的组成部分很多是共有的。因此,两者有非常密切关系,一个足弓异常,另一足弓必有改变。足弓的主要作用是在走路和跑跳时吸收震荡,借以保护足以上的关节、内脏和其他器官。故足弓不在乎高低而是要具有弹性。
平足症可以由神经系疾病的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外伤等引起,这些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并非所谓原发的平足症。一般原发的平足症可以因先天性畸形(如跗骨间的先天性融合特别是跟舟融合者),肌肉、韧带的遗传缺陷。有些患者无解剖或生理上的异常而由客观因素促成平足症的如①青少年工作或学习时站立时间过长、持续负重、骤然加重训练的运动量或参加长途行走。②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足部肌肉萎缩,病愈后未经锻炼骤然离床行走太多。③体重超重或怀孕。④穿不适当的鞋如太窄和跟太高或太平等等,均可促成平足症的形成。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扁平足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①初发期:足部无畸形,活动或劳累后感足部酸胀、发热与乏力。有副舟骨的患者局部有轻度红肿。检查有轻度足内翻限制。休息一夜后症状便可消失。②痉挛期:主要症状是腓骨长肌痉挛,足部出现外翻与外展畸形,并由轻而重,距骨头突出于足内侧。患者行走、站立不能持久,跑跳更困难。畸形与症状予早期休息或麻醉后即可消失或缓解。③强直期:腓骨长肌由于长期痉挛而挛缩,足部骨间韧带、足部关节亦挛缩便形成固定畸形,此时症状可有减轻,但跑跳、站则更为困难。上述三个期并无明显的分界,进展亦不一定按期顺序渐进的。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表现在正常负重下,X线侧位片显示纵弓塌陷,晚期并伴有骨关节炎表现。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扁平足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对青少年应注意避免久站或过劳。有家族史或先天性异常者应作体疗与畸形矫正。体疗的原则是增强足内部肌、屈趾肌与足内翻肌肉,以加强对足弓的支持。已发病者初发期除同上述外,必要嘱卧床休息及穿矫形鞋。痉挛期者加用足部热浴,症状不缓解者,可用手法矫形石膏固定。强直期症状明显考应考虑做三关节融合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