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clampsia gravidarum(TCM) |
拚音 | ZIJIAN(ZHONGYI) |
别名 | 西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子痫。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妊娠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以妊娠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出现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搐溺,全身强直,双目上视,时醒时发,甚或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子痫多因肝风内动,或痰火上扰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多发生于初产妇、双胎、羊水过多等。 2.先兆子痫大多在子眩、子肿(血压高、水肿、蛋白尿)的基础上出现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呕恶等自觉症状。 3.先兆子痫未能控制,可随时发生子痫,出现全身肌肉强烈抽动等症,严重者抽搐后一直陷入昏迷状态,或抽搐反复发作。 |
体检 | 血压:超过17.3/12kPa,或较基础血压升高4/2kPa,甚至≥21.3/14.7kPa,为子眩。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心电图、脑电图及CT检查,了解相关器官情况,并作鉴别诊断。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液检查: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测定血浆蛋白总量及白、球蛋白含量,以了解有无低蛋白血症;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FDP,以了解凝血功能;测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判断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测ALT、BuN、Cr、尿酸等,了解肝肾功能。 |
尿 | 蛋白尿:尿常规中有蛋白尿,或24小时尿蛋白量≥0.5克,甚至≥5克,根据镜检有无管型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眼底检查:眼底小动脉痉挛,动静脉比例由2:3变为1:2或1:4,或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甚至视网膜剥离、一时性失明。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妊娠合并痫病:妊娠前即有痫病发作史,无高血压及蛋白尿,血液检查亦正常,脑电图检查有特殊改变。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1.阴虚阳亢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咽干口渴,手指发麻,皮肤瘙痒,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阴潜阳。杞菊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2.脾虚肝旺证:面浮肢肿,头晕头痛,胸闷纳呆,甚或恶心,尿少便溏,舌淡红苔薄,脉滑。健脾行水、平肝潜阳。全生白术散加石决明、白芍、钩藤、益母草、丹参、赤芍等。3.肝风内动证: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血压增高,烦躁神昏,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舌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滑数。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赤芍、全蝎。4.痰火上扰证:头晕头痛,血压增高,胸闷泛恶,烦躁失眠,神昏抽搐,喉间痰壅,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豁痰熄风。牛黄清心丸加竹沥、全蝎,或配服安宫牛黄丸。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先兆子痫:应据病情,采用解痉、镇静、降压、扩容、利水等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子痫:应控制抽搐,可选用硫酸镁静脉推注加静脉滴注,或加肌肉注射,辅用镇静、解痉,降压药物。 3.防止外伤,居暗室,避免声、光等刺激,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严密监护母儿状况,抽搐控制6~12小时后应终止妊娠。 4.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肾衰、中风等均同内科治疗。 5.中成药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天麻首乌片等。 6.针灸疗法:昏迷、抽搐时取风池、人中、丰隆、行间等穴,强刺激,用泻法。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子痫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妊娠痉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