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alaria(TCM) |
拚音 | NUEJI(ZHONGYI) |
别名 | 疟、疟病,久疟,瘴疟。西医:疟疾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头痛,汗出而解,日久左胁下有痞块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久疟指发作日久不愈之疟疾。瘴疟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恶性疟疾。指发无固定时日,有神志昏迷,或黄疸等病情严重之疟疾。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疟疾是被疟蚊叮咬,疟邪入血,卫气与疟邪交争为病。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好发于南方。夏秋季节多见。有疟区旅居史、既往疟疾发作史或输血史。 2.发病较急,初起恶寒,甚则寒战鼓颌,肢体酸楚,继则体温升高,寒解而壮热至,烦渴,头痛,面赤,最后汗出遍体而热退,如此寒热往来,休作定时。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增多,寒热发作时,取血涂片可查到疟原虫,骨髓穿刺涂片亦可查到疟原虫。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稻瘟病:有稻田作业、疫水接触史,始有恶寒,但高热持续不退,且发热不为汗出而减,小腿肌痛,腹股沟?核肿痛,血液培养可找到钩端螺旋体。 2.湿温(瘟):起病较缓,无往来寒热、发作定时的特点,可见有玫瑰疹,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尿、粪培养可获伤寒、副伤寒杆菌。 3.胆瘅:初起亦有明显的恶寒发热,或寒战高热,但发无定时,且有右上腹痛、呕吐等症,可出现黄疸,血中由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邪入少阳证:先恶寒,甚则寒战鼓颌,肢体酸楚,继则寒罢壮热,头痛面赤,烦渴欲冷饮,而后汗出遍体,热退身凉,发有定时,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和解少阳、驱邪截疟。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槟榔等。 2,暑湿热郁证,寒热望往来,发作定时,寒轻热重,或口渴索冷,汗出淋漓,汗后热退,口苦心烦,或见恶心呕吐黄涎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暑利湿、驱邪截疟。蒿芩清胆汤加马鞭草、常山等。 6.寒湿阻滞证,寒热定时而作,寒重热轻,头痛,汗出恶风,肢体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脘痞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迟。散寒除湿、驱邪截疟。柴胡桂枝汤加厚朴、槟榔、常山、干姜等。 4.热炽气分证:寒热休作有时,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烦疼,口渴引饮,头痛目赤,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辛寒清热、驱邪截疟。白虎加桂枝汤加青蒿。马鞭草等。 久疟: 辨证论治: 1.气虚邪恋证:疟疾迁延日久,遇劳则作,寒热往来,倦怠食少,短气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弱。补气祛邪。四兽饮加减。 2.阴虚邪恋证:久疟不止,形体消瘦,夜热早凉。汗出口渴,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阴搜邪。青蒿鳖甲汤加减。 3.血虚挟瘀证:疟疾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胁下有痞块,或胀或痛,扪之有形,头晕心悸,面色萎黄或暗晦,舌淡有瘀点,脉弦涩。化瘀消积。鳖甲煎丸加减。 瘴疟: (一)辨证论治: 1.热毒内陷证(热瘴):寒战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或皮肤黄染,小便短赤或色黑,舌绛苔焦黑,脉洪或弦数。清热解毒截疟。清瘴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寒毒内闭证(冷瘴):寒战较甚而热微,嗜睡,胸闷呕吐,或神昏不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厚,脉沉细。温阳散寒、辟秽化浊。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送服玉枢丹或苏合香丸。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2.寒战时应注意保暖,高热时可用薄荷温浴。 3.体针疗法:在疟疾发作前1-2小时,取大椎、间使、后溪、至阳等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亦可于疟发前半小时至1小时内,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出血。 4.抗疟药,如磷酸氯喹,青蒿素、磷酸咯萘啶、甲氟喹、亏喹哌等,可酌情选用。 久疟: 1.抗疟治疗:青蒿素片,口服,0.2g/次,3次/第1日,2次/第2-3日。或用青蒿素油剂,肌注,0.3g/1次/日,连续3日。 2.单方验方: (1)甘遂、甘草各等分,碾细未,于疟发前3-4小时纳于脐内。 (2)鲜毛茛或独头蒜捣烂,于发作前3-4小时外敷内关或间使穴,使发泡。 (3)鸦胆子去壳,每次15粒,装入胶囊内饭后服,3次/日,连服1周。 (4)乌梅5个,煎汤内服,2次/日。 (5)乌梅9g,甜茶10g,槟榔6g,僵蚕10g,甘草3g。煎汤,于疟发前4小时服,服后可吐痰涎。 瘴疟: 1.抗疟治疗: (1)蒿甲醚注射液,80-100mg/次/天,首次加倍,连续5天,肌注。 (2)磷酸咯萘啶注射液,3~6mg/k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或分次肌注,疗程2~3天。 2;对症治疗:高热应及时降温,抽搐可酌用镇静剂如安定或氯丙嗪,脑水肿应及时脱水,并及时抢救呼吸衰竭与休克。 3,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 4.单方验方: (1)鲜马鞭草100~200g(干品减半),水煎服。 (2)鲜青蒿200g水浸泡15分钟,煮沸3分钟,分两次服。 (3)柴胡、常山、槟榔、黄芩、半夏、乌梅、山楂炭、生姜、红枣。水煎服。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名出《素问·疟论篇》。瘴疟之名出《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山瘴疟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