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acryocystitis |
拚音 | LEINANG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附属器官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阻塞、泪囊内泪液和分泌物潴留并进而遭致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泪道疾病,通常以慢性泪囊炎的形式出现。泪囊是泪液导流的中转站和暂时储存的场所,上连泪小管与结膜囊相沟通,下接鼻泪管通向鼻腔,故很容易发生阻塞和感染。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常见的泪囊炎有三类。 (一)急性泪囊炎:常发生在慢性泪囊炎基础上但也有无泪溢史而突然发生者。临床上表现为泪囊区皮肤红肿有压痛,并向下睑、鼻根及颊部蔓延;局部疼痛并向额部和上颌部放射;结膜充血水肿、流泪,结膜囊内有粘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有畏寒、发热等不适。炎症可向周围发展形成泪囊周围炎,逐步形成脓肿。脓液可由泪小点排出,或向内穿入筛窦,但大多由皮肤面溃破而形成瘘管。瘘管的愈合,却往往成为下一次急性发作的诱因。 (二)新生儿泪囊炎:新生儿之鼻泪管下端开口处通常在泪液分泌之前(约生后3周)已经穿通。如因上皮残屑堵塞而未形成管道,或因骨管狭窄、鼻部畸形,而影响了这一自行穿通的过程,就造成闭锁,继而产生新生儿泪囊炎。 (三)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阻塞,造成泪液及泪囊内分泌物潴留的一种慢性病,也是比较常见的外眼病。它往往是构成化脓性角膜溃疡、外伤和手术后眼内感染的根源。具有正常引流功能的泪道粘膜上皮对感染性病菌有较好的抵抗力,但如果鼻泪道发生阻塞,引起泪液和泪囊分泌物的积聚,使之成为细菌的孽生地,造成泪囊粘膜的慢性炎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鼻腔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弯曲、鼻下甲肥大等)也是造成鼻泪管阻塞的重要原因。少数慢性泪囊炎病例可由结膜炎蔓延而来。病人除泪溢和分泌物增多外,一般无其他症况。压迫泪囊部时,有粘液性分泌物从泪小点返流至结膜囊,此乃诊断依据。返流的分泌物中亦可带有脓液,其中含有大量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急性泪囊炎:早期治疗,局部热敷,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当脓肿出现波动则切开引流。急性炎症消退后,应抓紧时机治疗慢性泪囊炎。有泪囊瘘存在时,可在作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出术的同时切除瘘管。 (二)新生儿泪囊炎:治疗可在急性炎症控制后,用手指压迫肿胀的泪囊,向下方按摩。迫使潴留物冲破堵塞端,而解除闭锁状态。也可用加压冲洗法,即按住上泪点。从下泪点加压注入含抗生素之生理盐水,如仍无效,则施行泪道探通术,一般都可以治愈。 (三)慢性泪囊炎:治疗宜先将泪囊腔内分泌物排空,然后在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液,以减少脓性分泌物。探通术必须在泪囊分泌物充分冲洗干净后才能试行。需注意避免形成假道和损伤泪小管而增加阻塞范围。根本的治疗还应采取泪囊鼻腔吻合术。如无条件也可施行泪囊摘除术。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在泪囊与鼻腔间另开一新的引流通道。手术既解决了由泪道阻塞所致的溢泪问题,也解决了泪囊腔内积脓问题。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手术最适用于鼻泪管阻塞而泪小管正常的慢性泪囊炎病例。囊腔大且鼻粘膜正常者效果更好。 泪囊结核、恶性肿瘤、鼻内疾患无法作成新通道者均不宜作本手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