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epersonalization syndrome |
拚音 | RENGEJIETIXIANSHIJIETIZONGHEZHE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精神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改变,其时本人觉得自身不真实,有对自己陌生的感觉。这种体验很难明确加以描述和说明,常觉得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脱离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觉得自己变得不再能体验情感了。如果对周围环境也有这种类似的感觉时,则称为现实解体(derealization)。其时客体似乎不真实,周围人物似乎是无生命的,环境似乎黯然失色、毫无生气,景物似乎是虚假的,仿佛是在一个舞台上做戏一样。有些病人觉得自己是从一定距离的地方审视着自己,或自己好像死了一样。虽然有这种体验的人诉说不能体验情绪,然而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都被描述为极度不快的体验。与上述主要表现伴随出现的还有一些其他病态体验,包括时间体验的改变、体象的改变(如觉得某个肢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偶尔觉得身体分离开了,等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症大多起病于青年期,约半数在30岁之前。女性较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时必需仔细排除器质性疾病(包括颞叶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和分离性障碍,因为大部分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是这些疾病的继发症状。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可见于许多情况,健康的成人和儿童出现很短暂的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体验并不罕见,特别是在疲劳的时候。这种奇怪的体验通常突然开始,正常人持续不过几分钟。睡眠剥夺后、感觉剥夺后、致幻剂作用下都可出现这种现象。很多精神疾病可经常出现这两种体验,常比较持久,甚至可长达几年以上。特别多见于焦虑性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恐怖症时这种现象也可以出现,癫痫特别是颞叶癫痫时出现人格解体者也十分多见。原发的持续的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则是相当罕见的一种障碍。 本病患者虽然叙说他们失去了体验情绪的能力,他们不再能体验爱、恨、愤怒、愉快,他们的动作像是机械的,但他们能体验这种感受是极不愉快的,他们能认识这些体验的“主观性”,常用“好像”“仿佛”一类字眼来描述自己的体验。有时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很突出,而伴随的焦虑、抑郁程度较轻。有些患者诉说身体某部感觉歪曲,如头、鼻子或肢体仿佛是棉或毛做的。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由于大多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是继发的,故应查清原发疾病,加以治疗。少数原发性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患者可试用抗焦虑药。一般性支持治疗和对有关的心理社会应激加以处理也可能有一定帮助。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