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plenic tuberculosis
|
拚音 |
PIJIEH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脾结核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尤以后者为多见。本病可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局部病征,或并发于另一器官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脾结核常与肝结核互为因果,或同时存在。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急性感染期的病理学特征为脾肿大和脾髓网状细胞增生;慢性感染期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形成和组织修复。形态上表现为脾肿大,伴有多数粟粒性结核结节或结核性大块结节及干酪样化、纤维化、钙化甚至寒性脓肿;少数情况下可有脾周围炎。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上常呈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左上腹胀满,以至疼痛,伴全身乏力、体重减轻,晚间不时出现间歇性发热。脾肿大可继发脾功能亢进,巨大脾甚易外伤破裂。少数也可呈急性过程。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和严重全身症状,如高热、寒颤、出汗、消瘦和衰竭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平片可见脾阴影增大或散在的钙化点。
|
实验室诊断 |
本病诊断不易,脾穿刺涂片或动物接种可呈阳性,但因有脾破裂、出血之危险,不宜采用。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粒细胞缺乏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高球蛋白血症或骨髓纤维变性症等。
|
西医治疗 |
脾切除术可消除活动性结核灶,避免血行播散,无论对急性型抑或对慢性型常具有显效。但手术死亡率较高,且对伴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者疗效可疑。术前、后均应予以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有严重粘连不能作脾切除术者,可试予放射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