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tress incontinence |
拚音 | ZHANGLIXINGNIAOSHIJI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张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泌尿道外观无明显病变,平时无遗尿,但在用力时即不由自主地有尿液排出,逐渐发展至当咳嗽、喷嚏、大笑或提举重物等增加腹压时即有尿液外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各个年龄的妇女均可发病,但以已产妇为多见。多产妇不仅多发,且症状也较严重。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排尿功能与尿道的结构、膀胱颈尿道连接处所形成的角度以及盆底软组织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女性尿道长4—5cm,位于下1/3阴道前壁内,由内为薄层纵行,外为环形的平滑肌所组成,最内层衬以尿道粘膜。尿道的紧张度可产生相应阻力以防止尿液外溢。尿道上接膀胱颈部,相接处形成的后尿道膀胱角约90°—100°,膀胱颈部弓状肌襻交叉环绕尿道顶端,形成内括约肌。其中有少数纤维继续向下延伸,环绕尿道,直到尿道外口,与尿道外层环形肌交织一起,对尿道起括约作用。排尿时膀胱尿道后角因膀胱降低及向后移位而尿道内口开放,角度消失,抑尿时又上升。膀胱底部、颈部及尿道,由宫颈耻骨筋膜、耻骨尾骨肌及其筋膜、泌尿生殖膈以及会阴浅层肌群包绕固定,维持其正常位置并控制排尿。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典型的病史及体征,一般不难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如盆底肌肉及筋膜在分娩时受损,产后又未得到充分休息。以致盆底组织复宫不良导致膀胱颈下降,后尿道膀胱角消失,尿道上端变成漏斗状,大大减弱其括约功能,当腹压增加时,尿液即不能控制而流出,轻者仅遗出数滴尿,重者则膀胱全然不能存尿。 |
体检 | 为确定有无张力性尿失禁,应作膀胱颈部抬举试验(又称指压试验)。检查前令患者勿排尿,取站立或膀胱截石位。检查者用食、中两指伸入阴道,先让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注意有无尿液自尿道外口溢出,如有尿溢出即证明有张力性尿失禁存在。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尿道膀胱造影:观察膀胱颈部的形态。张力性尿失禁的造影象可显示后尿道膀胱角消失,尿道缩短,或合并有尿道膀胱颈向后下移位。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尿失禁,尚需作下列检查:①妇科检查:注意有无尿道膨出、膀胱膨出及子宫脱垂,有无尿瘘、有无宫颈肌瘤及阔韧带内肿瘤造成的阻塞等。②膀胱镜检查:了解膀胱内有无炎症、肿瘤、尿瘘等,并可了解尿道的长度与张力。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①子宫托:安放适合的子宫托,托起膨出的膀胱颈部,以减轻症状。②肛提肌运动:每日3次,每次15—30min,练习缩肛运动,持续6—8周,加强耻尾肌的张力有一定疗效。重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原则为修复膀胱颈及尿道的支持组织,重建膀胱尿道后角,松解粘连,缩小尿道内径,增加尿道长度。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后尿道牢固地提高并固定。术后注意休息,避免用重力,防止感染。 凡合并有慢性咳嗽、尿道感染、阴道炎者应分别对症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用雌激素短期口服或用阴道栓剂。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做好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避免损伤盆底支持组织,积极治疗孕期及产褥期慢性便秘、咳嗽,产褥期坚持盆底肌肉锻炼,使盆底组织尽快恢复张力,可减少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