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药物性肾病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药物性肾病

  
疾病名称(英文) drugs induced nephropathy
拚音 YAOWUXINGSHEN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泌尿系统疾病,中毒及化学损害,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药物性肾病是指由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近年来其发病率日渐增多,大约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与肾毒性药物有关。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1、造影剂所致的ARF的发生率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于肾功能正常者约0.6%—1.4%,而在原有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中高达90%以上。目前已被证实的危险因素有慢性隐匿性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其他促发因素包括多发性骨髓瘤脱水、肾移植后、高血压、蛋白尿、大剂量造影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等。 2、抗生素肾损害:抗生素中以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对肾脏的损害较为显著。 3、有机溶剂中毒性肾损害:在有机溶剂中,四氯化碳、丙醇、丙二醇较常引起中毒性肾损害。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镇痛剂肾病: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中国很少见。多见于30岁以上的妇女。
发病机理 1、AG肾毒性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细胞受AG作用的主要靶子是细胞膜、溶酶体及线粒体,这些细胞结构完整性及功能的改变无疑是引起细胞中毒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因素。AG从肾小球滤过后,可与近曲小管管腔侧的细胞膜受体结合,随后通过胞饮或细胞基底膜的转运进入近曲小管细胞。一般认为,在近曲小管刷状缘囊泡上具有AG的受体。它们系带阴电荷的酸性磷脂,与带阳电荷的AG通过静电引力而结合,AG的肾毒性恰与它们所具有的氨基数密切相关。具有6个氨基的新霉索毒性最大,而具有3个氨基的链霉素最小;AG可能通过抑制磷脂酶A和C而干预细胞膜的磷脂代谢。动物实验观察到庆大霉素应用后12—14h,肾组织中酸性磷脂-磷脂酰肌醇、磷脂酸含量明显升高,由此造成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肾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含量增多,导致细胞严重损伤;AG被近曲小管细胞摄取后,主要积聚于溶酶体中,导致溶酶体酶的通透性升高或降低,引起细胞损害,如庆大霉素可抑制溶酶体酶(神经鞘磷脂酶和磷脂酶A、C)导致磷脂分解代谢障碍、磷酸肌醇堆积、髓样小体的形成;庆大霉素对肾皮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有直接抑制作用,导致肾皮质Na+-ATP酶、K+-ATP酶的活性、ATP水平明显下降。上述细胞损害过程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发生ARF。 2、镇痛剂肾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通过直接的肾毒性作用及肾缺血两种机制。镇痛剂及其代谢产物被远曲小管重吸收后,在肾髓质特别是肾乳头部被浓缩达到很高浓度,如醋氨酚的髓质浓度较肾皮质及血浆中浓度可高出5—7倍;非那西丁能增加ADH的作用,更增加了药物在髓质的浓缩程度;醋氨酚和水杨酸盐能使肾髓质细胞内的谷胱甘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减少;醋氨酚在微粒体酶作用下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蛋白共价结合而损害细胞;阿司匹林使蛋白质乙酰化,干扰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抑制磷酸己糖旁路。止痛剂另一作用是抑制肾脏的前列腺素合成,肾髓质间质细胞中PGE2减少,造成血管收缩,RBF、GFR下降,肾髓质缺血、乳头坏死。 3、造影剂性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①肾小管毒性:注射造影剂后尿酶、尿蛋白增多,肾活检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肿胀、空泡变性及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相同的一些变化,这些均支持造影剂对肾小管有直接毒性。②肾缺血:全身注射造影剂后,首先引起肾血管扩张,5min后肾血管收缩,可能是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致。造影剂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与细胞外液丢失也加重肾血管收缩。其次造影剂可引起红细胞皱缩、聚集,血液粘滞度增加等加重肾缺血。此外,尚可造成肾皮质至髓质的血液分流。甘露醇有预防作用也支持肾缺血学说。③肾小管阻塞:造影剂可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溶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增多,其强力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可使尿酸结晶并阻塞于肾小管。 4、重金属中毒性肾病:其发病机制有:①重金属对肾脏的直接细胞毒性,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之一。重金属的原浆毒素可影响细胞膜上的脂质活性,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及载体的转运功能;重金属可与细胞内的某些基团如巯蛋白基团、酶或酶作用等结合,使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此外,尚可与非酶蛋白质或核酶结合,影响这些活性物质的功能。②通过免疫发病机制而损害肾脏。重金属可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而成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而损害肾脏。③由于变态反应而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中医病机
病理 1、抗生素肾损害:病理变化一般限于近端小管的曲部和直段(S1和S2),最早为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髓样小体形成。继之,刷状缘微绒毛数量减少,胞浆空泡化,内质网扩大,线粒体水肿,以后小管细胞坏死及脱落,肾小管堵塞。 2、镇痛剂肾病: 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除肾间质有变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萎缩外,尚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纤维化。
病理生理 肾脏特别容易招致药物毒性副作用,乃是因为肾脏具有一些解剖和生理特点,主要有:①肾脏血流多,其血流量约占心搏量1/4,但肾重量仅占体重的0.4%因而通过肾脏的药物量相对较多。②逆流倍增系统使肾髓质和乳头部的药物浓度增加,故在一些药物性肾病中容易出现肾乳头部坏死的表现。③近曲小管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的作用。④肾小球毛细血管床的表面积与重量比,大于体内其他任何器官,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产生过敏性血管炎。⑤肾小管在酸化过程中的pH值改变,可影响各种药物的溶解度,造成某些肾毒性药物在肾小管内的沉积,从而损害肾小管。⑥当药物排泄时,许多肾实质细胞的酶系统被抑制或灭活。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肾损害:在某些病理生理情况下,如血容量减少、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原有肾功能不全、老年人等,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肾脏缩血管物质特别是血管紧张素Ⅱ(AⅡ)合成增多,导致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GFR降低,同时AⅡ又反馈刺激肾脏前列腺素E2(PGE2)合成增加以维持肾血流量(RBF)和GFR。前列腺素合成抑制阻断了PGE2的舒血管效应,导致肾血管收缩增加,RBF和GFR显著降低,产生肾前性ARF。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镇痛剂肾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滥用镇痛剂病史,以及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可恢复正常或稳定。到后期肾功能明显损害时,则病变将不可逆转。 2、重金属中毒性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重金属接触史、体内该重金属含量增高,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并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此外,临床上若遇到原因不明的肾损害时,应详细询问病人的职业有无重金属的接触,以除外重金属中毒性肾病的可能性。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鉴于肾毒性药物种类繁多,其肾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从诊断的角度,将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分类如下:
(1)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ARFS):包括①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所致的肾前性ARF。②肾毒性药物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和急性过敏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所致的实质性ARF。③磺胺类和甲氨蝶呤等所致的梗阻性肾病
(2)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继发于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和肾小球病变。
(3)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如青霉胺保泰松和抗惊厥药等所致。
(4)肾小管功能障碍:常见者有:①范可尼综合征:如过期四环素所致者。②肾性尿崩症:如多西环索(强力霉素)、去甲金霉素或甲氧氟烷所致者,或锂盐引起肾脏对抗利尿激素无反应所致。③肾小管酸中毒:可见于两性霉素B等引起的肾损害。
1、抗生素肾损害:
(1)氨基甙类抗生素(AG):AG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由此而产生的肾脏损害相当常见,其发生率约10%—20%。实验性AG对鼠肾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索)>妥布霉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链霉素。
临床表现最早为酶尿、尿溶酶体酶增多,肾小管转运缺陷,出现葡萄糖尿、氨基酸尿、β2微球蛋白为主的肾小管性蛋白尿及范可尼综合征,也可引起肾脏失钾、失镁及多尿、肾性尿崩症、尿浓缩功能障碍和对抗利尿激素无反应。晚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为非少尿型。
已知许多因素可加剧AG肾毒性,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两个最重要因素。剂量越大,则药物浓度越高、肾脏聚积越快;疗程越长,肾实质药物浓度越高。血AG水平、肾实质浓度及肾毒性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老年人、原有肾功能不全、近期曾用此类药物以及合并应用其他肾毒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环孢菌素、顺铂、襻利尿剂等,容量丧失、失钾、失镁。
(2)头孢菌素类:均有不同的肾毒性,以头孢噻啶最强,而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毒性不明显。主要由近曲小管排泄,其排泄过程与对氨马尿酸近似。本组药物的肾毒性作用是由于其有抑制肾小管细胞酶活性的作用,在罕见的情况下,亦可因过敏反应而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与AG或呋塞米(速尿)联用、老年人、原有肾病者、容量缺乏或电解质紊乱等时,肾毒性增加。病理改变可有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头孢噻啶用量超过6g即有发生ARF的可能。
(3)四环素族:四环素族抗生素因具有抗同化作用,可使血尿素氮升高,而肌酐不升高。原有肾功能不全者可使氮质血症和酸中毒加重。其肾毒性主要在于其降解产物,除可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外,过期四环素更应避免。如临床必须用此类抗生素时,可选用肾毒性较小的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停药后肾毒性症状多逐渐消退。
(4)多粘菌素族:肾毒性较大,且与剂量和肾功能状况相关,每日3mg/kg体重即可引起肾功能正常者的GFR降低。原有肾病者即使剂量较小也可引起。此外尚可引起低钠、低钾和低钙血症。多粘菌素族抗生素的肾毒性可能与对肾细胞的磷脂具有甚高亲和力之故,故临床上应避免应用此药。本组药物中抗敌素的肾毒性较低,但其疗效也较差。治疗主要为停药和对症处理。停药后一般可在7—10d内逐渐恢复,但部分病人可进展到慢性肾衰。
(5)两性霉素B:其肾毒性与剂量有关,总量达4g时,41%患者可有肾损害;若大于5g时,则90%以上肾脏受损。临床基本特征是GFR降低、血肌酐升高,远端小管酸中毒、肾性失钾和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的肾性尿崩症。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和尿pH值。治疗主要是停药及对症处理。有ARF者按ARF处理。
(6)青霉素族:主要易发生过敏反应而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或由它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而损害肾脏。以急性间质性肾炎最多见,其发生与剂量大小无关,停药后好转,再用药可复发。由此药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所致的ARF,2/3为非少尿型,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加速其痊愈,重危者常需透析治疗。
(7)其他: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尚有万古霉素、杆菌肽、利福平、紫霉素等。
2、磺胺药肾损害:
包括磺胺结晶所致的梗阻性肾病、过敏性损害和血红蛋白尿。磺胺药结晶常发生于容量缺乏的病人,表现为血尿,结晶尿和肾内、外梗阻,临床上常发生肾绞痛,严重者可出现少尿型ARF。由于绝大部分磺胺药在碱性尿中溶解度很高,因此主要治疗措施是碱化尿液和利尿。一旦发生严重梗阻性肾病的临床表现时,可考虑作膀胱镜,输尿管插管以温热的碱性溶液(10%NaHCO3)冲洗肾盂,重症患者的处理同梗阻性肾病。除药物结晶导致梗阻性肾病外,相当部分病例是因对本类药物过敏而致的急性过敏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因此在服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磺胺过敏史,有过敏史者应禁用。此外,本类药物对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引起肾衰。
3、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肾损害: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类复合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两类,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这一环节来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阿司匹林类复合物对环氧化酶的抑制是不可逆性的,因而人体必须合成新的酶以克服其影响,这一代偿过程在肾脏需24—48h;相反,NSAID对其抑制是可逆性的,作用时间较短,约8—24h。
4、镇痛剂肾病:
系指长期摄入镇痛剂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合并肾乳头坏死。病人多因头痛关节痛及肌痛等而长期服用镇痛剂,一般认为每日服用镇痛剂6片以上、持续2年以上、总量超过2kg者易患本病。
5、造影剂性肾病:
也称造影剂肾病,主要是指注射造影剂后引起的肾功能急骤减退。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应用日益普遍,由此引起的ARF逐渐增多。在药物引起的ARF的病人中,造影剂仅次于氨基甙抗生素而居第二位。临床上本药所致的ARF多发生于注射后24h内,一般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常于1周内恢复,约50%为少尿型ARF,少数病人可发生不可逆性肾衰,其危险性似乎与原有肾功能不全有直接关系,如有糖尿病更是如此。尿沉渣可见小管上皮管型和不定型尿酸盐,钠排泄分数常小于1。原有小管-间质病变者易发生非少尿型ARF。注射造影剂后血清肌酐急骤升高,若能除外其他原因(如肾前性氮质血症、氨基甙类抗生素肾损害等),即可诊断为造影剂肾病。为了防止造影剂肾病,首先应严格掌握检查指征,有上述危险因素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造影剂,若必须检查时应避免脱水,纠正酸中毒及高尿酸血症,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多次检查时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以保证造影剂完全排泄,尽量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甘露醇和(或)呋塞米(速尿)可减少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6、化疗药物肾损害:
包括直接肾毒性和内源性肾毒性作用两大类。
1.化疗药物的直接肾毒性:化疗药物的肾损害常发生于使用顺铂、亚硝基脲类或大剂量的甲氨蝶呤等药物之后,使用丝裂霉素C、普卡霉素(光辉霉索)之后,有时也可能发生明显的肾毒性作用。
(1)顺铂(cisplatin):为含铂的抗肿瘤药物,对肾脏有显著的毒性作用,且与剂量有关。若一次给2mg/kg或75mg/m2BSA(平方米体表面积),或者15—25mg/m2BSA连续5d.约1/4—1/3病人出现肾损害。大剂量反覆治疗时,肾损害常为不可逆性的。其临床表现为GFR降低及相应的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肾小管性蛋白尿及管型尿,肾性失镁导致严重低镁血症,常伴有低钙、低钾血症及手足搐搦。病理改变主要为近端小管急性坏死。预防为将给药时间延长、控制给药剂量(不超过120mg/m2BSA)、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补液、使用甘露醇和呋塞米(速尿)等等。此外尚可用丙磺舒类药物抑制肾小管分泌顺铂,以减轻其肾毒性。
(2)甲氨蝶呤(MTX):MTX主要经肾脏排泄,MTX及其代谢产物(7-羟甲氨蝶啶)在酸性尿液中的溶解度很低,故在脱水和酸性尿时,MTX及其代谢物易在肾小管内沉淀造成梗阻性肾病;其次,MTX对肾小管可能有直接毒性作用。已知肾小管分泌MTX是通过有机酸转运系统,丙磺舒可增加其毒性作用。此外,MTX可能使肾小球小动脉收缩,导致RBF和GFR下降。补液和碱化尿液可使其溶解度提高,从而可防止MTX结晶沉淀。
(3)亚硝基脲类(nitrosoureas):为用以治疗实体性肿瘤的药物,以甲基氯乙环己亚硝基脲(methyl-CCNU)和卡莫司汀(卡氮芥)(BCNU)为常用。其肾毒性程度与剂量有关,大剂量的methyl-CCNU可造成不可逆性肾衰,通常在亚硝基脲类药物完成疗程后18—24个月才出现肾损害的征象。肾脏体积缩小,有严重间质病变,局灶性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明显的纤维化伴中度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预后严重,常进行性加重,有时需透析治疗。鉴于大多数病人累积剂量超过1000mg/m2BSA,故应控制总剂量在:1000mg/m2BSA以下,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2.化疗药物的内源性肾毒性作用:肿瘤化疗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内源性肾毒性物质,如尿酸、黄嘌呤和磷,可造成高尿酸血症、高黄嘌呤血症、高磷血症高钾血症
7、环孢菌素肾毒性:环孢菌素A主要肾毒作用为使GFR降低,且与使用剂量成正比。在肾移植病人中,其肾毒性应与排斥反应相鉴别。长期使用环孢菌素A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8、利尿剂性肾病:
各类利尿剂均有潜在的肾毒性,尤以噻嗪类、呋塞米和乙酰唑胺引起的肾损害最为常见。
(1)噻嗪类利尿剂:此类药物的肾毒性主要有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性血管炎;低血容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也常见到。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可致RBF和GFR降低,原有肾功能不良者加剧;长期用药可引起低血钾、低钾性肾病、低钠、低镁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本类药可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而使糖尿病加重以及引起高尿酸血症而加重痛风发作或致肾损害。
(2)髓襻利尿剂:其肾毒性与噻嗪类相似,可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肾血管炎,肾病综合征对其易感性增加,低氯、低钠或低钾血症也相当常见,少数可致不可逆性低血钾、低镁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本类药物亦可致高尿酸血症而加重或引起肾损害,故高尿酸血症者应慎用。与氨基甙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联用,可加重其肾毒性,尤以老年人为甚。
(3)乙酰唑胺:用药后尿钠及HCO3排泄增多,尿呈碱性,加上高尿钙,可致尿路结石及肾钙质沉着。亦可由过敏反应致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血管炎,此外,偶可发生Ⅱ型肾小管酸中毒。
9、抗癫痫药物肾损害:此类药物中尤以三甲双酮苯妥英所致的肾损害最为多见。(1)三甲双酮(tridione):服药2周后即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重者可发生肾病综合征。肾活检显示肾小球轻微病变或膜性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嗜酸性细胞浸润,基膜弥漫性增厚伴膜内沉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可能有效,但停药后一般能自行缓解。
(2)苯妥英:常于服药1月后出现蛋白尿、血尿和卟啉尿,偶可出现ARF。可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剥脱性皮炎、肝脾肿大、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肾外表现。
10、其他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其他药物如甲氧氟烷、青霉胺、金盐、钾盐等也可引起肾损害。
(1)甲氧氟烷:为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在肝脏代谢为氟和草酸。氟能抑制酶系统,损害髓襻升枝及远端小管,影响钠泵的正常转运或Na+-ATP、K+-ATP酶的活性,从而引起尿浓缩功能障碍,甚至肾性尿崩症。此外大量草酸可在肾小管及间质内形成结晶沉积而引起肾实质损害,慢性间质性纤维化和少尿型ARF。对原有肾病者,选择麻醉剂时应慎重,尤应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在全麻过程中,应充分补液,促进氟自尿中排泄,以防止其肾损害。
(2)青霉胺:青霉胺可作为半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其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例可伴血尿。此外可有皮疹及嗜酸粒细胞增多。
(3)金盐:应用金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约7%—10%的患者出现蛋白尿,多见于治疗后数月,累积量达1.2g以上者。晶体性金多沉积于肾脏,初期在近曲小管较多,几年后,在远曲小管、间质及肾小球中均可见其沉积。动物实验证实给大鼠反复小剂量注射金盐可导致膜性肾炎。其机理为金对肾脏有直接毒性作用,但偶可有引起过敏反应。停药后蛋白尿可消失。
(4)锂盐(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急性锂中毒为误服锂盐引起,大量锂离子蓄积于细胞内(尤以神经细胞内)。当血锂浓度>1.6—2mmol/L时即可引起急性中毒。锂离子在细胞外液与钠离子竞争性进入细胞内以代替钾离子,乙酰唑胺和渗透性利尿剂可促使其排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震颤、语言不清,锥外束症状,胰反射亢进,严重时可昏迷。肾脏表现为ARF,主要由血管性休克引起。此外,锂可干扰远端小管的环腺苷酶活性,导致肾性尿崩症。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氮质血症、多尿、烦渴、低渗尿和对抗利尿激素作用不敏感。
11、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是指重金属中毒引起的肾脏损害,以慢性间质性肾炎最常见,多见于、金、铀、锂、铁、砷、铋及镉中毒引起者。临床上,重金属所致的肾损害可表现为各种肾脏病综合征,主要有:①肾小管损害综合征,如范可尼综合征,可见于铅、镉、铀、铜、铋、汞等中毒性肾病;肾性尿崩症,可见于锂中毒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可见于镉中毒性肾病等。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多种急性重金属中毒。③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镉、铅中毒性肾病等。④肾炎综合征与肾病综合征。⑤变态反应性间质性肾炎。
12、有机溶剂中毒性肾损害:
(1)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及其分解产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小肠吸收,主要引起肝、肾中毒。乙醇可使其吸收增多、毒性加剧。肾脏表现开始隐匿,数天至数周后可突然出现少尿、无尿、蛋白尿、管型尿、脓尿、血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脱落、坏死,表现为ARF。发生ARF时,全身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或低凝血酶原血症有关,而尿素氮相对降低,可能与肝功能损害有关,反映了肝脏合成尿素功能障碍。
(2)丙醇:丙醇系防冻剂,为无色无臭略带甜味的液体,往往因误服而中毒,致死量为100ml。丙醇有多种,以丙二醇引起的肾损害最多见。丙二醇对肾脏有直接毒性作用,并且在体内分解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草酸,沉积于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病理上,肾小管内充满草酸钙结晶,阻塞部的近端肾小管扩张,上皮损伤,但基膜仍保持完整,间质水肿,并有单核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迅速出现,与乙醇中毒相似,嗜睡、昏迷、惊厥而致死亡。可有恶心、呕吐和黑粪,中毒后12—24h可有严重的肺功能损害,表现为心动过速、紫绀、肺水肿,甚至心衰而导致死亡。
肾脏表现为腰痛和肾区叩击痛,一般于48h左右出现。由于肾实质及集合系统阻塞可出现少尿型ARF,常伴有酸中毒。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环孢菌素肾毒性: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放免法(RIA)监测其血浓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尽管其血浓度峰谷水平与治疗或毒性作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一般认为谷值<200μg/L很少发生肾毒性。口服后2h,谷值100—400μg/L,峰值400—1000μg/L,<100μg/L其免疫抑制作用很弱,因此,应保持最佳免疫浓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肾损害:
治疗措施主要是停药和治疗基础疾病。鉴于其肾脏作用仅8—48h,停药后1—2d肾功能通常可以明显改善,恢复到基础水平。很少需要透析治疗。此外,NSAID还可导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高钾血症和钠、水潴留。高钾血症是由于NSAID致肾素释放减少,在某些敏感病人如原有肾功能不全者,肾素的减少可使醛固酮分泌过少而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
2、镇痛剂肾病:
治疗原则是停服镇痛剂,对症处理,保护肾功能。发生肾衰时,按一般肾衰的原则处理。
3、其他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治疗上应立即停药,静滴大量盐水,加用NaHCO3和渗透性利尿剂,重症患者可行透析治疗。慢性锂中毒常于长期服用碳酸锂的患者,当血浓度达0.6—1.3mmol/L时,可见局灶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4、造影剂性肾病:其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行透析治疗。
5、重金属中毒性肾病:在治疗上首要措施为停止对该种金属的接触,设法促进体内重金属的排泄,除采用一般措施外,可酌情采用透析疗法、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此外为对症治疗。
6、有机溶剂中毒性肾损害:急性中毒的处理应立即洗胃和静滴NaHCO3,同时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丙二醇及草酸盐。发生ARF时,则按ARF处理。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