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yperuricaemia nephropathy |
拚音 | GAONIAOSUANXUEZHENGSHE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伴有尿酸(或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结石、梗阻、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为表现的肾脏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人体内尿酸由核蛋白分解(占80%)和食物中(占20%)而来,2/3由肾排泄。尿酸经肾小球滤过后,约98%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最终排出的尿酸主要由远端肾小管所分泌。当尿酸超过59.5×103μmol/L(1000mg/dl)时,称高尿酸尿症;当血浆尿酸超过417μmol/L(7mg/dl)时,称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之病因可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条目。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的诱因有:①血尿酸浓度过高、肾滤出增加。②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尿为酸性,使尿酸易于结晶而沉积于肾小管内。③脱水或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使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尿酸浓度增高。④肾间质液中尿酸浓度增高促使尿酸结晶沉积于间质中。结晶的局部刺激可引起炎症、纤维化和组织萎缩,小管腔内多量尿酸结晶可引起阻塞或形成结石,引起梗阻性肾病或肾石症。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梗阻和肾小管结构改变易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衰竭。本病的病理改变是间质性肾炎,肾髓质中可见放射形排列针状的尿酸结晶,间质可有纤维化,肾小管腔内亦可见尿酸结晶,肾小管细胞受损或萎缩,间质血管可受压。病变以肾髓质和锥体部为明显。肾小球可有基膜增厚及硬化,肾小囊纤维化等改变。肾细小动脉可由硬化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可分三种:①急性尿酸肾病:常由血和尿尿酸都增高引起,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化疗、癫痫持续状态、中暑、Lesch-Nyhan综合征和多个实体肿瘤自发性坏死时,表现为突发少尿或无尿,血氮质水平迅速增高。早期可有肉眼血尿及排出尿酸结石史,尿尿酸/尿肌酐>1.0有利于诊断。发生急性肾衰的原因是结晶堵塞集合管,亦有认为结晶压迫远端肾血管使出球动脉和肾小管旁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也是重要原因。②慢性痛风肾病:常因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可有轻微腰痛、水肿和高血压;尿液呈酸性,伴轻至中度蛋白尿,部分伴脓尿或菌尿,有结石者常有血尿;早期尿浓缩稀释功能或酚红排泌率下降,晚期因多数肾小球受累出现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但近年对本病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争议,倾向于单纯高尿酸血症无恶化肾功能作用,肾功能减退与病人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原有肾病和铅接触史有关。③尿酸性肾石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中肾石症发病率分别约为22%和42%。结石细小者可无症状,仅在尿中见砂状鱼子样结石;较大者为黄褐色结石,视大小可引起尿路梗阻或肾绞痛。尿酸结石是放射线阴性结石。高尿酸血症常有关节病变、心血管病变、痛风石和痛风发作等肾外表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原则 包括低嘌呤饮食、禁酗酒,应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如别嘌呤醇),碱化尿液至pH6.2—6.5(过分碱化易形成磷酸钙或碳酸钙结石),大量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避免使用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药物(如襻利尿剂等)。丙磺舒虽可增加尿酸排泄,但使尿尿酸增高对肾脏不利。高尿酸血症之肾外表现亦应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和防治感染等对保护肾功能有重要意义。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