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neumatosis cyst of intestinal tract
|
拚音 |
CHANGDAOQINANGZHO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肠道气囊肿是罕见的良性肠道疾病,侵犯小肠和结肠,也可侵犯食管。病变为肠道粘膜下或浆膜下多发性含气的小囊或大泡。临床表现多隐蔽,常由X线腹部平片或钡剂检查偶尔发现。其发病和胃肠道或呼吸道疾病密切有关。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的确切病因不清。如见于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患者,可能和反覆呕吐从而迫使胃肠内气体溢进溃疡周围的组织间隙有关。此外,可因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寄生虫病、Crohn病等胃肠道疾病,或因乙状结肠镜检查、息肉切除而使气体通过破损的粘膜溢入肠壁。部分患者发生在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基础上,肺泡破裂后,气体沿纵隔主动脉周围筋膜下行至后壁层腹膜,继而沿肠系膜至浆膜下和粘膜下层。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气囊大小自数毫米至5cm不等。镜检所见气囊系扩张的淋巴管,囊壁覆盖一层内皮细胞,环绕气囊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广泛时可引起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甚或血便;直肠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气囊肿巨大时可阻塞肠腔,出现肠梗阻征象;浆膜下巨大气囊肿破裂时引起自发性气腹;广泛小肠气囊肿阻塞肠壁小淋巴管时,可引起吸收不良综合证。本病多呈良性经过。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不少肠道气囊肿可无症状和体征。气囊肿巨大时,在腹部可触及一个无痛、质软、活动的包块。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腹部摄片或胃肠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见粘膜下层的气囊呈蜂窝状半透亮带或沿着肠壁呈锯齿状半透亮带,较大的气囊肿可以其半透亮特征而与其他高密度的肿块相鉴别。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直肠、乙状结肠受累时,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到苍白、质软的圆形肿块突入肠腔,易误为息肉,采取活检时如肿块突然萎陷,更有诊断价值。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若症状不明显,除治疗原发病外,对本病本身一般不需处理。有用70%氧吸入促使肠道气囊肿自行消退的报道。出现气腹,多不需手术。当并发肠穿孔、大出血、肠梗阻或严重腹痛和里急后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病变肠襟切除术后的复发率较高。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