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ute corrosive gastritis
|
拚音 |
JIXINGFUSHIXINGWEI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急性腐蚀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剂引起的胃粘膜的腐蚀性炎症。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见的腐蚀剂有硫酸、盐酸、硝酸、苛性钾或钠、甲酚皂(来苏儿)溶液、氯化高汞、苯酚(石炭酸)、甲醛、砷和磷等。其中强酸对胃的损害较明显,强碱则对食管的损害较严重。病理变化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腐蚀剂的种类、剂量、浓度、胃内情况及停留时间。在进食后吞服者胃受损害较少,空腹吞服者往往使1/2—2/3的胃部受累,尤以胃小弯和幽门窦部最为严重。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轻者有胃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增多;重者则呈广泛糜烂、溃疡、坏死,甚至穿孔。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吞服腐蚀剂后立即引起口腔、咽喉部的烧灼和窒息感、舌水肿、流涎与咽下困难,并有胸骨后和上腹部剧痛。吞咽时疼痛更重,亦可有持续呃逆、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发烧可达38—39℃。严重者可呕血,呕出血样粘膜腐片,出现虚脱、休克甚至并发食管或胃穿孔而分别引起纵隔炎或腹膜炎。
|
体检 |
体检可见唇、舌、口腔及咽喉部粘膜在接触各种腐蚀剂后,有不同颜色的烧灼痂。如硫酸致黑色痂,盐酸致灰棕色痂,硝酸致深黄色痂,醋酸或草酸致白色痂,强碱则致粘膜柔软透明性水肿等。这些常有助于鉴别各类腐蚀剂。腹部检查在上腹有明显压痛,并可有腹肌强直,并发穿孔时可有气腹及显著腹膜刺激征。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视腐蚀剂的吞入量、种类、毒性、患者机体状况,以及毒物被清除的速度而定。
|
并发症 |
常见的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食管和胃穿孔、休克、肺炎、食管及胃的急性阻塞,且有水电解质紊乱、食管支气管瘘及纵隔炎等;服腐蚀剂后10d 至数周可发生食管、贲门狭窄。急性期以后数周至数月可发生幽门狭窄,以致梗阻,并可形成萎缩性胃炎。
|
西医治疗 |
发现吞服腐蚀剂后,应立即服解毒剂。吞服强酸者可口服弱碱溶液如镁乳、氢氧化铝凝胶,不宜服用碳酸氢钠,以免在胃肠道发生气胀,引起穿孔;吞服强碱者可给服弱酸溶液如醋酸、枸椽酸、果汁;吞服煤酚皂者可服用橄榄油。此外,亦可给予蛋清、牛奶及其他食用植物油。不宜洗胃,但有人主张口服温水。禁食并禁用催吐药。积极采取支持治疗如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也可输注血浆或输血;应选用抗菌药物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剧痛时可慎用吗啡或盐酸哌替陡(度冷丁)以镇静止痛,但一般不宜应用,以免遮盖穿孔的临床表现,造成假象而延误治疗。亦有人主张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切开和氧气吸入。有休克或其他并发症者应予相应的处理。急性期过后,待病情好转,可施行食管扩张术,以预防食管狭窄。食管严重狭窄而不能进食者,则需作胃造瘘术。根据胃的瘢痕形成情况,必要时作胃部分切除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