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sophageal moniliasis
|
拚音 |
SHIGUANNIANZHUJU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为较常见的食管真菌感染,多数为白色念珠菌所致。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老年人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接受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放射治疗和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长期插胃管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血液病等患者均较易发生本病。婴儿可有鹅口疮伴发食管念珠菌病。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确诊本病须依靠下列检查:①食管镜检查:可见食管粘膜有白色斑片,略隆起或呈节状,直径约2mm,但可融合增大。粘膜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偶并发食管狭窄。②食管镜直视下细胞刷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可找到念珠菌及菌丝体。③血清念珠菌凝集试验:滴度超过1:160者提示过去曾患过念珠菌病或身体某一部位有念珠菌病灶,而病变并不一定在食管,但结合上述食管镜与涂片发现,则可确诊。应该指出,约1/3正常人虽无念珠菌感染,亦可有高滴度反应,然而如滴度低者,则不支持本病的存在。
|
发病 |
可为急性发作,亦可呈慢性过程。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咽下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吞咽固体或流质饮食时均发生疼痛,可为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有时放射到背部。咽下困难、食物返流及呕吐亦较常见,偶见有食管出血。症状可持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发作的急缓与症状的轻重和炎症的程度有关。婴儿患者绝大多数伴有鹅口疮,成人患者通常不伴有口腔病变。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食管X线钡餐检查主要征象为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食管壁可呈弥漫性痉挛,粘膜边缘粗乱,有时呈颗粒状或结节状;钡剂可较久地粘附在食管壁上。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周围血象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阳性X线征须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壁内憩室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食管溃疡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本病偶可并发食管狭窄或穿孔。
|
西医治疗 |
治疗本病可用制霉菌素,以20万—40万U溶于4ml蒸馏水中,边漱口边缓慢吞下,一日多次。一般疗程为1—6周,或需更长时间才可治愈。必要时可将制霉菌素240万U溶于12ml水中,并加入等量1%甲基纤维素溶液(内含0.5%氯丁醇防腐剂),该溶液易粘附于食管壁而可提高疗效。此外可用氟胞嘧啶250—500mg,每日4次口服,但应观察血象和肝功能变化,肾功能有损害者忌用或慎用。克霉唑1g,每日3次口服也有效。上述药物治疗不佳时,可采用广谱强力抗真菌药如咪康唑(双氯咪唑,miconazole)250mg 口服,每日3—6次,或200—400mg静注,每8h 1次,3周为一疗程,虽对心、肾、肝和血液系统无明显毒性,但可有发热、呕吐、皮疹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