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orsiv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拚音 |
NIUZHUANXINGSHIXINGXINDONGGUOSU
|
别名 |
室颤前奏型室性心动过速、短暂心室颤动、芭蕾舞样心律,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发作时QRS波群形态多变,主波方向短阵向上或向下,近似扭转,故名。又因易发展为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前奏型室性心动过速、短暂心室颤动或芭蕾舞样心律。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可发生于下列情况:①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传导阻滞伴心室自主心律异常缓慢。②低血钾或低血镁。③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一些药物,如锑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胺碘酮、安搏律定(茚丙胺)和酚噻嗪类等。④变异型心绞痛。⑤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可能与心室内弥漫性传导障碍和复极不匀,在心室肌与浦肯野纤维间形成较多微折返运动有关。由于折返环数量低于心室颤动,且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故QRS波群形态较心室颤动的高大而规则,频率较慢。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短阵发作可自行中止,但易复发。发作短暂的可仅有黑蒙、头晕,发作持续较长时可引起短时间昏厥和抽搐,甚至猝死(心室颤动)。
|
体检 |
|
电诊断 |
心电图表现为反覆发作的快速畸形QRS波群,起始于前一心搏的T或U波上,形态、振幅大小和节律不整,酷似心室扑动。主波方向常变,频率160—280次/min。持续数秒或十余秒,发作间歇时的基本心律大多为高度窦性心动过缓,或有窦房传导阻滞,U波显著,Q-T或Q-U间期明显延长。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针对病因,如缺钾者补充钾盐,心绞痛者纠正心肌缺氧。发作时可拳击心前区,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再采用下列措施:①选用能加速基本心律和缩短Q-T间期的药物,首选为异丙肾上腺素,5mg/L静脉滴注,维持心室率在120次/min左右,少数病人需静脉滴注每分钟60μg持续十余小时,方能控制发作。其次为阿托品静脉注射,但作用较差,亦可静脉注射硫酸镁。②心室起搏器,尤其适用于有高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者。③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宜终身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预防发作。近年亦有对频发者采用自动除颤器植入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