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tachycardia
|
拚音 |
ZHENFAXINGFANGSHIJIAOJIECHUXINGXINDONGGUOS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阵发性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是指房室交接处异位激动引起的、起始和中止突然、频率达160—250次/min、节律规则的发作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中。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①房室交接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②房室交接处内环行折返活动。③触发激动。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主要根据心电图表现。但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有时无法区别,而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心动过速的发生和消失均极突然,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发作时有心悸感,其他症状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室率的快慢以及心动过速持续的时间。发作短暂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仅有心悸或胸前不适感,偶伴多尿。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室率较快或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可伴血压下降、头晕、恶心、呕吐、心前区痛、昏厥或心力衰竭。病初起时,每次持续时间短,发作间隔时间长,以后常渐趋频繁。听诊发现心率快而规则.频率大多160—250次/min,但伴有传出阻滞时,心率可减慢或不规则,各种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常能使发作终止。
|
体检 |
|
电诊断 |
心电图特征:连续3次或3次以上房室交接处过早搏动,频率160—250次/min,节律规则。P'波和QRS波群形态具有前述房室交接处性早搏的特征,P'波可在QRS波群前、中或后,呈逆行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向或逆向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处起搏点可同时控制心房和心室,也可出现房室分离,心房由窦性或房性异位心搏、心房扑动或颤动所控制;少数情况下,心房和心室各由不同房室交接处起搏点控制,形成双重性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50次/min左右的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须与窦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后者起始不突然,经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后不能使发作中止,而前者则可。心率150次/min左右时需与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相区别.后者在心电图上有频率为250—350次/min的连续的锯齿样扑动波可资识别。若原有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以及伴发室内差异传导,须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当出现房室分离、心室融合波,以及心室夺获时,QRS波群形态与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时不同,此有利于判别室性心动过速,必要时须作希司束电图以协助诊断。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方法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相同。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