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fter-cataract |
拚音 | HOUFAXINGBAINEIZHANG |
别名 | 继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后发性白内障又称继发性白内障或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体吸出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部分也可由外伤性后晶体皮质大部分吸收而致。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成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5年发生率7%~53%,儿童在术后l~2年发生率为4%~100%,多在术后半年开始发生。 |
发病机理 | 机理研究很多,认为与:①前囊上皮细胞向后囊迁徒生长。②前葡萄膜细胞向后囊膜迁徒生长。③术后炎症的刺激。④免疫复合物的作用等多因素有关。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白内障手术史及晶状体外伤史。 2.囊膜或皮质形成肥厚机化膜混浊,可与虹膜或玻璃体前界膜粘连。 3.前房深。 4.视力障碍。 具备1~4项即可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1.患者白内障手术史及术后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2.检眼镜透照时,少量单纯囊膜残余不易发现,相反瞳孔区较浓密大范围后囊膜混浊可影响眼底检查。 3.裂隙灯检查,后囊膜混浊结构、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半透明薄纱状、皱折。可由残存的囊下上皮细胞增殖,形成Elschnig珠。多量的皮质残存,伴之术后炎症、出血则形成更为复杂浓密的机化膜。另一种情况为周边部皮质残存较多,位于虹膜后。前囊切除口边缘与后囊粘连而呈环形隆起,称为Soemmering环形白内障。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裂隙灯检查,后囊膜混浊结构、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半透明薄纱状、皱折。可由残存的囊下上皮细胞增殖,形成Elschnig珠。多量的皮质残存,伴之术后炎症、出血则形成更为复杂浓密的机化膜。另一种情况为周边部皮质残存较多,位于虹膜后。前囊切除口边缘与后囊粘连而呈环形隆起,称为Soemmering环形白内障。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一)近期疗效 1.有效:视力增进1~2行者。 2.显效:视力增进3~5行者。 各种药物治疗的疗程,根据各种药物不同疗效而定,一般以3个月为宜,已治疗3个月无效者,则为无效。 (二)远期疗效 停止治疗后,随访半年以后的视力情况。 1.特效:停药半年以上,视力继续增进。 2.显效:停药半年以上,视力仍保持进步的视力。 3.有效,停药半年以上,视力还保持治疗前的视力(因白内障系进行性疾病,能阻断其发展也算有效)。 4.无效:停药半年以上,视力比治疗前减退者。 注:对近视眼又患有白内障者,用药后远视力虽无进步,而近视力进步者,也算有效,记述同上。 |
预后 | 可引起视力下降,在儿童治疗不及时还可引起弱视,严重影响白内障术后的效果。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术中后囊切开术:适用于8岁以下或后囊高度混浊,预计激光不能处理或远途经济困难,不能如期复查的病人。 并发症:视网膜脱离2%~3%,黄斑囊样水肿15%。 2.术后后囊切开:激光后囊切开和传统的经角巩膜缘行后囊切开。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